书城亲子家教告诉女儿:你真好——如何把女孩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
24889600000019

第19章 保护女童天生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小朋友经常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人为什么会呼吸?向日葵为什么总是面向太阳?等等。

这种情况实际上正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孩子们求知的一种反映,也是儿童智慧的火花。他们有探索现实生活中各种未知事物的强烈愿望,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新鲜、好奇。

正是出于各种好奇的心理和举动,有时难免要闯祸,如把闹钟拆开,以弄清闹钟为什么会打铃。有时他们对大人所说的要亲自试一试,企图自己找出答案。平时孩子们往往爱问“为什么”,有的家长由于不了解他们这种好奇、好问的特点,把这些正常现象看成是捣乱、淘气,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采取冷淡、漫不经心、瞒哄和支吾搪塞的态度,或者不予理会。这种做法,会有损于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要知道,儿童的智力正是在好奇——满足——好奇中得到发展的。

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揭开了某些奥秘。揭开奥秘后所体验到的愉快和满足的情感,反过来又激起新的探索兴趣。作为家长,不仅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应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对孩子提的问题,要确切、通俗易懂、有条理地给以答复,如果暂时答复不了,可以告诉他:“这个问题等我弄明白以后,再告诉你。”但是切记事后一定要兑现。如果对孩子求知的欲望采取应付的态度,不仅会抑制孩子的好奇心的发展,也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对今后的教育不利。

与此同时,更要鼓励孩子自己去了解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纷纭复杂的社会,让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读书、观察、思考,寻找正确的答案。

李莉还没上小学,就开始用铅笔画图、写字等,觉得有趣极了。当发现母亲不用铅笔,而使用钢笔时,即对钢笔产生兴趣。钢笔不像铅笔要削,用起来比较便利,她就开始对钢笔构造有兴趣。母亲拿支不能用的钢笔给她,并说:“实际构造妈妈也不清楚,你拿去琢磨琢磨吧!”意思是要她拆下来看。但对一个未上学的小女孩而言,拆钢笔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可是她真有耐心,整天观察钢笔的构造。

李莉母亲看女儿对收音机有兴趣,就给她一台报废的收音机,让她拆下来彻底研究。这样久而久之,她一直对理工特别有兴趣。因为有兴趣,学习成绩也特别好。现在她在一所重点大学学电子工程。

把家里不用的东西储藏起来,等到孩子有兴趣时,就交给他拆下来研究。这位母亲真是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当女儿对某件物品感兴趣时,把实物给她拆下来研究,可使她对理科感兴趣。孩子对学习有了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成功的希望也就大。

只有当孩子的心中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无穷的求知欲望而自发地学习时,家长寄予他的良好愿望才有实现的一天。

在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时,教孩子学会观察特别重要。在一些家庭里,并没有把观察看做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一种培养兴趣、发展智力的途径,这实在是家庭教育的一种不幸。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记忆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孩子,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父母如果善于帮助孩子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观察,就能使孩子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和灵活。

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越多。

家长在教给孩子观察时需要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提出疑问来。

俄罗斯的2月仍是深冬严寒的季节。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带着学生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里。“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吗?即使你们中间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出两三种标志。而不仅会看并且会想的人,就能看出几十种标志来。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他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第一声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他对学生们说。他看到,孩子们仔细地察看雪层覆盖的树枝,察看树木的外皮,倾听着各种声音。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们感到欣喜,每一个人都想找到某种新的东西。他们过了一星期又来到果园里,此后每星期都来一次,而每一次都有某些新的东西展示在儿童的好奇的目光面前。

孩子在低年级受过这种观察力的训练,就学会了区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而尤其宝贵的是,他们能够对此抱积极的态度。家长教导孩子观察和发现,就能从他那里听到许多聪敏的、出乎意料的“哲理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