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4837600000029

第29章 品格养成在童年(2)

很多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不受残酷现实的影响,纵容、包庇孩子的缺点,结果养成了孩子难以改正的恶习,更让孩子丧失了正确面对生活的能力。不管现实有多么痛苦,父母都要帮助孩子正视现实,向孩子解释事实,教他们处理问题,让他们懂得如何用理性的思维来做出人生的抉择,不要后悔,不要逃避,而要勇于面对。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总是会在面对孩子的任性和“可怜”时心软下来,他们觉得如果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太过于“残忍”。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实际上是在纵容孩子,抹杀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位家长谈到一件生活中的事情:一天要吃晚饭了,8岁的儿子却叫嚷着饭菜不合自己的口味,“我不想吃饭,只想吃羊肉串!”妈妈不知道如何劝说自己的孩子,只能用强硬的口气说:“不行,饭做好了,不能吃那个!”孩子仍坚持要吃,爸爸说:“羊肉串不卫生,不能吃,不好好吃饭我揍你!”于是,孩子大哭。孩子的哭声揪疼了“善良”的奶奶的心。“乖乖别哭!吃个羊肉串怕啥?奶奶给你钱!”一旁的爷爷也是爱孙心切,对着“不肖”的儿女喊道:“你俩跟孩子发什么火?走,爷爷带你吃羊肉串去!”父母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了。

在这个故事里无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犯了一个错误:不理性。妈妈不是用温和的语气教育孩子讲道理、明是非,而是用权威的口气命令孩子,这不仅让孩子听不进去,反而会很反感。孩子的爸爸更是用威吓的方式教育孩子,这只会让孩子觉得道理原来是“打”出来的,孩子即使顺从父母的意思也是消极的去做,内心并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对于日后生活中的问题也都同样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而孩子的爷爷奶奶更是纵容孩子的缺点任其发展。孩子因为年纪小处理问题肯定会意气用事,由着自己的喜好和性子来处理事情,但是作为大人也采用不理性的方式纵容和包庇孩子的这种行为,不仅不能给孩子做榜样和示范,而且还支持孩子这种不理性的做法,长此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孩子不懂得判断是非,不会用理性的思维对人生中遇到的事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很容易走入歧途。

人生不会是一路平坦的,父母也不能永远成为孩子的庇护伞。与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不如教会他们如何理性而从容地面对。父母的作用在于引导幼儿在遭受挫折时不仅能保持心理平衡,而且能够战胜挫折,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帮助孩子树立理性的思维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远离暴力动画片校园里发生的一连串青少年暴力事件,可以说比起其他社会新闻的骇人听闻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一连串的校园惨案呢?

有许多不同的学说、理论曾被用来解释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最有代表性的理论认为,暴力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均可由学习而得来。而观察模仿与替代学习则是其中很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换句话说,暴力行为可以是示范学习的结果。孩子接触暴力动画片时就是一种模仿和学习的过程,孩子们的这种暴力倾向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暴力文化的传播和引导,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把两组孩子随机分配到两个屋子里,一组观看暴力打斗的电视节目,另一组没有观看这些暴力节目。当电视播放完以后,观看暴力节目的一组孩子开始撕扯屋里的玩具,并互相打斗;另一组孩子则没有出现这些现象。

实验证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很大,并且会使孩子效仿。暴力动画片对孩子心理的这种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因为孩子还小,认知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事物缺少批判能力,很容易产生模仿行为。电视里出现暴力镜头时孩子会觉得有趣,而意识不到它有什么不对或者危害,他们甚至认为这是“勇敢”的行为。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远离暴力动画片,这样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

暴力影片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以下影响:

(1)暴力影片直接示范攻击行为的形态。儿童期、青春期是孩子人生中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从暴力影片中学来的动作、情节也许一开始只是在玩耍中模仿,但是随着孩子兴趣的高涨会逐渐带入到现实生活中。

(2)暴力影片会有渐增的唤醒作用。孩子观看暴力节目比观看非暴力节目时,会出现更明显的生理、心理、情绪反应。如果观看暴力动画片的孩子正好也遭受挫折或困扰,那么他就会把这种生理、心理、情绪反应与生气的情绪连接在一起,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状况时,就会下意识地模仿电视中的情形而产生暴力行为。

(3)暴力影片会减少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观看暴力片所激起的情绪反应会因一再接触而减少,连续观看暴力镜头会造成孩子情绪的钝化,对于现实生活中受害者的同情心逐渐减淡,也因此降低了孩子帮助受害者的意愿。

(4)暴力影片会减少对攻击行为的压抑。当人被激怒时,即使感到生气,也通常会压抑这种情绪,不会直接表达出来,因为人们此时会有一定的理智。但是,观看他人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却会减弱压抑的力量,对于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5)暴力影片扭曲了解决冲突的方法。在电视或其他传播媒体上,均有许多情节和场合通过各种暴力行为来解决各种冲突,这样就会让人忽略还有其他可行的处理方式。如此一来,在孩子们的心里就产生以暴制暴的意识。这种意识一旦成为他们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会以为“好人”制伏“坏人”的暴力行为是正当的。这对于尚无法完全区分虚构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然而,千防万防不如及时做好应对,从孩子的心理着手,及早进行教育。父母要帮助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动画片,对于一些有暴力场景的动画片则不要让孩子看。家长要强化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帮助孩子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跟孩子讨论动画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帮助孩子识别善恶,让孩子增强是非判断力。

陈先生有些烦恼:如今电视节目中放给孩子们观看的动画片大都是宣扬暴力和爱情的,这对孩子影响极大。为此他很烦恼地说:“这些动画片把我的孩子给毁了,电视台真应该挑选一些好节目给孩子们看。”

陈先生的孩子今年6岁了,是一个活泼、调皮的男孩。孩子在一所幼儿园读学前班。一天下午放学后,孩子在家长的催促下草草地做完作业后,立刻跑到电视机前看起了动画节目。每天的下午5点到晚上9点,电视里都在播放给孩子们看的动画片。这些动画片一天放几集,孩子几乎每天都看。

然而令陈先生忧心的是,如今这些动画节目大都夹杂着暴力或谈情说爱的镜头,孩子的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极大影响。

陈先生的儿子与同伴产生不同意见时,动不动就会与同伴打起来,满口都是动画片里的话:“我要替天行道,为民除害!”“你是个坏人,我与你这种坏人势不两立。”更令陈先生感到气愤的是,他的孩子经常和好伙伴打电话聊天,其话语让他感到尴尬。有一次,孩子竟在电话里对一位女同学说:“电视里不是说过吗,海枯石烂,永不变心。永远是你的朋友……我们不要与小明玩,他是一个坏蛋!”

陈先生的儿子常常为了看动画片不按时吃饭,非要等动画片播完后才吃。陈先生为了不让孩子看这些乱七八糟的动画片就把电视关掉,儿子就骂他是天底下“最无情”的人,是坏爸爸,他还要与陈先生断绝父子关系……

这些暴力动画片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生活,如果不及时改正孩子的这些行为,孩子很有可能走向犯罪。因此,父母应该多让孩子看一些讲知识、讲文明的节目,远离暴力动画片,否则孩子的成长就会出现巨大的问题。

暴力动画片已经成为影响孩子身心的一颗“毒瘤”,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身心正在被暴力动画片所吞噬,那么孩子将会走入歧途。心理学家指出,3~7岁的孩子处于快速成长期,此时他们的思维特点就是在游戏中学习,并将其发展成为个性的一部分。因此,家长应该在此时注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孩子远离暴力动画片,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而文明的成长环境,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

自卑不可要,自强不可缺自卑心理人人皆有,不可取的是有些人面对自卑而不愿意去战胜它,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所以,其结果就是越比越自卑。面对这种情形,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一些故事: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善于创造发明的神,他可以创造各种动物。普罗米修斯把狮子创造的又高又美,还给它装上了尖利的牙齿当武器,给它的脚上装上了无比锋利的爪子,让狮子比别的野兽更强大,但是狮子却因为害怕公鸡而感到自卑,所以它经常抱怨并责备普罗米修斯。

有一天,狮子遇见了大象,便和大象聊了起来。他发现大象一直在不停地扇动它的大耳朵。看到这种情形,狮子感到十分困惑,于是就问大象为什么要不停地扇耳朵。大象解释道:“只要蚊子一钻进我的耳朵里,我就会死掉。”此时狮子才明白,任何动物都有自己的弱点,“既然公鸡比蚊子大很多倍,而且我又比大象小很多倍,那么我岂不是比大象厉害得多,我为什么要自卑呢?”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孩子的性格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家长不要让孩子认为自己是弱者,是需要保护的对象,而应该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多给孩子创造恰当的表现机会,赏识和鼓励他们的行为,这时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渐渐地摒弃自卑心理,慢慢变得强大起来。

有一次,一位知名作家去探望一个同窗好友。刚到门口,就听到朋友大声地对孩子喊道:“小岳,你快停下,小心把你的手划伤了。”原来,是朋友的儿子小岳正打算帮妈妈收拾刚掉在地上摔碎的杯子,这一举动却被妈妈的“好心”提醒给阻断了。朋友走到儿子身边,边接过他手中的碎杯子,边对他说:“放下让妈妈来弄,要是划伤手,你会很疼的。”小岳一脸失望地走出房间。

作家看了朋友的做法,对朋友说:“你这样做可不是在帮孩子,这样不仅让小岳失去了独立的机会,而且还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自尊心?小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自尊心。再说这种行为这么危险,我不让他弄是为他好。”

作家说:“你不让小岳自己动手,一是不给他独立做事的机会,二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现。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自信、独立能力差等性格。”

“你想太多了,我只是想要保护他,不想让他冒险。”朋友这样解释。

“可是小岳肯定会觉得自己很没用。”

“不会的。”朋友根本不相信作家说的话,于是她走到小岳的房间。此时小岳正神情沮丧地低头坐着。“小岳怎么不高兴了?”妈妈问道。

“妈妈是不是觉得我太笨了,连一点小事都要妈妈帮忙?”小岳低着头问妈妈。

母亲当时就愣住了。作家轻轻拍了一下朋友的肩膀,让她和小岳好好地谈谈。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或是长辈过分地照顾孩子,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生怕孩子有个闪失。其实,这是不相信孩子的做法,更是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表现。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没有错的,错就在于他们将孩子看成是自身的附属品,而不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人。

如果把一个人的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撑起成功的基石。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富有坚强的意志,才有取得成功的机会。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强意识,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强是后天养成的一种素质,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它是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战胜困难中练就的,这种不断超越自己的意识能够不断提高孩子的抗压性,使得他们能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孩子终究有一天会离开家长的保护,如果他们长期生活在温室中,那么他们就没有勇气和毅力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场面。如果没有参与的勇气而且长期采用回避的方式,那么,孩子的自强心理是很难练就的。

因此,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和竞赛类活动。如果孩子一开始就抵触与外界接触,那么,家长可以陪孩子在家中玩一些分出胜负的游戏,前提是孩子一定要喜欢这种游戏,如剪刀石头布、下跳棋或飞行棋等。家长陪孩子玩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凭借兴趣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培养孩子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良好的心态,以便于孩子逐步适应社会。

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孩子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挑战,此时,家长不要过分担心孩子稚嫩的肩膀能否抵挡得住困难,更不要认为孩子还弱小所以无法战胜困难。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相信孩子,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希望孩子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迎接挑战。告诉孩子:“你的力量很强大,相信你一定行!”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要片面地认为您的孩子是弱小和怯懦的,多给孩子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己战胜困难,在挑战中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最终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当孩子受别人欺负和侮辱时,要鼓励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反抗,需要注意的是“反抗”并不是以武力解决问题。家长可以说:“他欺负你是不对的,你应该和他说明,最好是和他成为朋友!”

自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这是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但人们都知道如果没有自强,生活将无法继续。所以,明智的家长会从小培养孩子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有助于孩子形成勇敢和坚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