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海故事精选
24693700000024

第24章 黄坛古宅厚诒堂

黄坛古镇,有众多的古建筑群宅,大多建于明、清时代。现在,明代的七架屋已不多见了,清代的三合院、四合院,有三十多幢。其中,最典型最有特色的厚诒堂、益善堂、克绍堂和居易堂,号称“金、石、丝、竹”四堂,堪称一绝,闻名于宁海县内外。厚诒堂为严氏祖房,它的格局和精致更胜于其他几房。厚诒堂,气势恢宏,高大的马头墙耸立着,既威严又壮观。宏伟的台门巍巍屹立,很有气魄。整幢宅院,结构严谨,构筑典雅,是一座集木、石、砖三雕于一体的工艺荟萃的四合院。木雕是房屋的主要工艺,多分布于门窗、屏风、粱回、雀替、牛腿和额枋上,有生气盎然、神态各异的倒挂狮子,有《渔樵耕读》、《二十四孝》和山水亭阁、花鸟鱼虫的工艺品,不仅雕刻工艺极为精致,而且图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浪漫与写实相结合。石雕是用坚硬的红板石、红石条,镂成“状元及第”、“福、禄、寿星”等图案,或雕刻文字,主要用于台门、漏窗、柱础和门柱上,既装饰美观,又牢固大方。厚诒堂的门楼是用大型砖雕装饰,雕着“龙风呈样”、“八仙过海”的图像,花纹清秀,图案雅致,惟妙惟肖。在建筑雕刻工艺中用砖雕也是极为少见的。现在,砖雕工艺在宁海基本失传了。“三雕”工艺用于建筑居宅上,充分表明了主人的富有和阔气。厚诒堂为清代宁海儒学训导修职郎严辅堂的居宅,重建于嘉庆年间(1796—1820),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阳宅风水”的伦理要求,坐北朝南,前后两水环绕,是一座封闭性的“藏风得水”的二层硬山造四合院。朝南的仿木结构用拱砖石雕刻门楼,和东西两道五花山墙,保持着台州式建筑特有的轻巧和细腻:而向北延伸的建筑本体,与克绍堂和小姐楼相通。厚诒堂按儒学伦理标准,左右着这座古建筑严谨的布局和精雕细刻的装饰题材。

近门的门楣上方高悬着一块黑底红字的“贡元”府匾,这方匾,是浙江学政所赠,落款是:道光四年浙江提督杜书。高达6米的门楼与一道4米高的八字形砖刻照壁相辉映,照壁通体素净,在檐下雕刻耕读、琴棋、博古图案,呈现着建筑工艺中的文化内涵,反映书香门第世代的追求和希望,这是一家典型的儒家伦理标准大宅院。

黑底金字的“厚诒堂”匾额,悬挂在正厅的廊檐卷篷顶的雕梁下,十分醒目。打开漆黑斑驳的大门,进入你的眼帘的就是“厚诒堂”三个大字。为什么房屋要叫“厚诒”呢?据说,“厚诒”含有丰厚的家风承传后世之意。所以,严辅堂始终遵循儒学的思想,培育民族传统的家风,代代相传,光耀祖宗。如今,房主还珍藏着2米余长、1米余宽的大幅“中堂”,上面有朱金彩绘的严氏四代祖宗画像。

厚诒堂,是宁海古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值得黄坛古镇为之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