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24630000000058

第5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1)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我们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吸取国外政治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规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的形成与特色

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由来

1它是近现代中国革命斗争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文明是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具有社会性的,深受历史传统、民族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即使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也必须与国情结合,进行必要的批判和改造,决不可照搬照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充实和扩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显著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有着深远的历史由来,它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知道,近代的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内无民主、外无独立,获得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建立民主的现代国家是1840年以来许多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许多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国家的出路,提出各种不同的救国方案,这其中,有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有洋务派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改良派的“变法维新”,更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所有这些方案毫无例外都是从西方学习来的,但是,又毫无例外地都失败了。即使是孙中山领导的伟大的辛亥革命,也“只推翻了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从西方学来的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没能拯救中国,苦苦寻求的先进的中国人在十月革命之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建立一个民主、独立、统一的中国作为自己的责任,并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了28年,直到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国家。在这一奋斗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仅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是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发展而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基础更为深厚,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所建立的包括全民族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族党派、爱国人士在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祖国的独立和统一的长期合作中形成的。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们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发展,它符合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要求。

这期间,曾有许多爱国志士提出过采取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走资产阶级的政治发展道路,但历史证明是不可行的。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证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佳选择。这些制度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斗争中,通过艰难的探索而形成的,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实践基础以及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开辟了前景广阔的发展道路。

2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创新

如上所述,在一百多年的革命斗争和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也选择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学说,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中的创新。

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建立。诞生于新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制度,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并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施行,使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显著特点和一大创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和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有许多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念的树立和践行,更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大创新。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建设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建国50多年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探索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那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社会的安定、政府的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样的发展道路既不同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也有别于前苏联东欧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文明。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清除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缺陷,真正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

政治文明是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人类政治活动的成果总和,是人类政治进步的标志。政治文明最早萌发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阶级和国家。政治文明从萌发的那一天起就包含着悖论:在私有制条件下,政治文明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而追求民主、实行平等始终是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市场经济这块沃土上,资产阶级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精巧而又充满矛盾地揉合在一起,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远远超出了马克思当年的预估,促进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大飞跃。同时我们也看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尽管形式精致,但与生俱来的弊端决定它仍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政治文明,总是表现着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少数社会成员对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权力控制是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实质。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中机会的平等也由于事实上的实力至上、弱肉强食等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而徒具象征意义。所有这些,与人们追求平等、自由和博爱的民主政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基础是背道而驰的,于是,也就出现了“民主的危机”。

中国所选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则在本质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所谓的民主和机会平等,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民主和平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统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推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性扩展到了大多数民众。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为了要保证广大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克服了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政治弊端,探索出了符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政治文明发展道路

苏联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但也有很多沉痛的教训。尤其在政治文明的发展建设中,没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也没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是搞个人集权,以党代政,把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作为党的领导的主要形式;没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而是高度集中,缺乏民主;没有保持党和人民的密切联系,党和政府各级官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党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使得党和国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建设中所犯的致命错误则是照搬苏联模式。这些教训说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更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或者西方国家的模式。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探索中也走过弯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留下了沉痛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在汲取中国和世界一切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吸取前苏联东欧国家政治文明建设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实际,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政治文明成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整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的政治基础。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共识和前进指针。

3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其中,在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指出: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这三个“必须”,从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三个方面勾画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也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特殊的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还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发展策略;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新形式。由此,我们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指的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循序渐进和创新,不断调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不断发展,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充实扩大,共同享受政治文明发展成果。建国50多年来的实践以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教训,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的根本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二中全会讲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坚持政治文明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03年2月27日第1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三者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