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总是有感情的,总会有价值取向、性格爱好、地位出身的不同,面对周围的人总会有亲有疏、有远有近,不可避免会形成以群为标志的小群体。“群”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无可厚非,但若拉帮结派则成“党”,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以派划线,工作中难免陷于纷争和失之偏颇。“结团”的群体是一个松散的组合,在风平浪静、群体“兴旺”的情况下,他们也许能“亲密无间”、“团结战斗”,但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往往作鸟兽散,甚至互相攻讦,以推卸自身罪责。团结与“结团”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出发点不同。团结乃为公,“结团”乃为私。
因此,“群而不党”是明智之举。在复杂的帮派斗争前还是糊涂一些好。如果你有能力让帮派之争的双方消除分歧,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如果能保持中立就更好了,但这些往往难以做到。尽可能地在帮派争斗中做个旁观者恐怕才是最明智的。
(2)班子建设必须包容个体特性
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班子团结,是“和而不同”的团结,是有差异的团结,是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甚至思想交锋后形成一致意见的团结,是集体领导而又分工负责的团结。实践表明,越是整体能力强的班子,成员个性特点就越突出,所以班子建设必须注意在共识、共知、共性、共进中包容个体特性,承认个性存在,允许个性发展,共同营造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相互鼓励的班子建设环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心理相融、没有隔阂,无须相互设防,就使得班子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工作环境相对宽松,各类要素就会健康发育,充满活力而稳定有序,创新创业源泉才会充分涌流。
(3)珍惜缘分多宽容
“百人百心不成一事,百人一心万事可成。”“一人一条心,穷断骨头筋”,上不睦,下不知所从;下失和,上难有作为。在领导实践中,往往不是工作难干,而是团结难搞。搞好班子团结,绝不是你好我好的一团和气所能达到的,而是有赖于班子成员在不丧失原则的前提下作出合理的、善意的、灵活的让步。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要有宽阔的胸怀、良好的品德和集体荣誉感,否则,团结便无从谈起。
要想到,班子成员能在一起共事是一种千年修来的缘分,都要树立“每一个人都有长处要相互学习、每一个人都有短处要相互包容、每一个人都有难处要互相支持、每一个人都有苦处要互相体谅”的意识,珍惜团结,珍惜友情,为共同的事业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渡难关、共享成果。
(4)相互之间轻易不要“撕破脸皮”
班子成员一起共事,工作中发生一些摩擦,认识上产生一些分歧,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对这种分歧与摩擦,绝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及时消除化解。要特别警惕的是,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要“撕破脸皮”,一旦“撕破脸皮”,矛盾必然公之于众,容易引起同事议论,影响自己的形象,两人之间再想修复裂痕已几乎没有可能。“过犹不及、事缓则圆”,有矛盾并不可怕,怕的是互不服气、互不沟通、互不买账、互相较劲,致使矛盾越积越大。每临大事有静气,无故加之而不怒,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这样的胸襟和气度。
(5)尽量不要把矛盾捅到上面去
班子成员闹矛盾,最忌讳捅到上级领导那里。把不团结的问题上交,是无能的表现,是对自己形象的极大伤害。一般来说,爱到上级那里告班子成员闹不团结的人,十有八九是些难共事的人。其实,除非是重大原则和腐败违纪问题,绝大多数都是认识、怄气与姿态问题,只要互相忍让、收敛一些、看远一些、看开一些,是完全可以避免恶化的,更无必要动辄就捅到上面去。如果两人确实无法配合,什么办法也无济于事,倒不如面对面、摊开牌,直来直去,阐明无法共事的观点,要求上级采取组织措施,不恋位不揽权,服从组织调动,这样,双方心中都有了底,倒显得光明磊落,也比偷鸡摸狗地去告别人的状强一百倍。
(6)一把手要有比较完善的人格
人格也是团结、驾驭他人的基础条件。人在与他人合作时,首先要判断对方的就是人品,而作为一把手,人格就更为重要了。选择自己的直接领导,简直就是在选择自己的归宿,任何人也不会乐意与一个要提心吊胆共事的上级去合作。进一步说,人的本事是在人格的基础上发挥的。缺少人格的力量,就是有点本事,也只能发挥到一定的程度;而如果有了人格的力量,虽然本事不是很大,却往往会越发挥越好。这自然有利于班子整体的协调和减少内耗。
(7)一个班子里只能有一个能人
有一句俗语叫“一个槽里拴不住俩叫驴”,这话是很不好听的了,但是确有道理。拿破仑也说过:“一个蹩脚的总司令胜过两个优秀的总司令。”道理在哪儿呢?一是一个多面手与多个专才配合是最合适的。能人多了,也是一种浪费。二是一般说来,能人的个性比较强,又有比较明确的见解,能人多了,就容易因个性和分歧而造成矛盾。三是能人的思维一般比较活跃,全局意识比较强,他们一般不会安于现状,这不只容易引起矛盾,时间长了,还会消磨他们的进取意识,减弱整体的力量。四是能人多了,一把手的权威、地位就被湮没了,这也不利于整体效能的发挥。当然,一把手与其他副职的差距也不能过大,否则容易因缺乏制约而走向极端,变得独断专行。同时,差距过大,思想也不好统一,难于形成合力。当大的事情、风浪来临时,容易因为思想、道德、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引起分歧,以致分裂。
★★★
内耗其实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运动过程的始末。它就像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一样,除非在真空之中,都随时随地存在着。团结好的班子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内耗的班子,有内耗的班子并不等于是不团结的班子。适当的内耗有时也有利于领导者的平衡和协调。对内耗,关键的是要把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想彻底消除内耗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7“政敌”、“对手”的存在一定对自己不利,是吗
“政敌”、“对手”相处确实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作为领导者,如果能独步一方、无人匹敌,或者一呼百应、左右逢源,可谓幸莫大焉。遗憾的是,现实总难以尽如人意。遍观政坛之上、工作之中、单位之内、同僚之间,两虎相争、三足鼎立乃至群雄并起的局面并不鲜见。那么,对“政敌”、“对手”是否一定要斗争到底呢?
所谓“政敌”、“对手”,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观点相左型。平常在一些小事上看法各异而又不注意沟通,终致在重大问题上产生原则分歧、剧烈摩擦。
②利害冲突型。面对唯一的晋升机会和有限的奖励名额,由于无法做到两全其美、皆大欢喜,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抢在所难免,向来相安无事者转瞬反目成仇。
③性格差异型。一方含蓄内敛,而另一方锋芒毕露;一方大刀阔斧,而另一方稳健从容;一方开朗大气、谈笑风生,而另一方谨小慎微、沉默寡言。诸如此类性格和作风上的不同都可能导致互相敌视、互不买账。
④因妒生恨型。资历相仿、能力相近,且都自视甚高,但因机遇所限,一个春风得意,一个则备受冷落,于是妒火中烧之余,自然白眼相向,势同水火。
“政敌”、“对手”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因当事各方不能调适自己的心态、不能正确把握形势、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政敌”、“对手”关系一旦形成,往往会在心理上争风吃醋,表情上傲慢冷漠,工作上互相拆台,言辞上彼此攻击。
“政敌”、“对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永远都是敌对的,似乎它就是我们眼前的障碍。因此大多数人总是用敌意的目光来对待“政敌”、“对手”,但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新审视“政敌”、“对手”,不妨对他们予以感谢!
为什么?因为正是有了“政敌”、“对手”,我们的生活、工作才不会像白开水一样平淡乏味,而变得美丽、变得七彩斑斓;正因为有了“政敌”、“对手”,我们才不会像人工养殖的鲜花一样弱质纤纤,而变得越来越坚强。
而且,“政敌”、“对手”往往能照出自己的不足。在如今五彩缤纷、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发展全面、素质强劲的对手。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正是由于对手,才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使人认识到发展自我的必要,才使人认识到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时刻在进步、在前行。“政敌”、“对手”就犹如一面铜镜,能照出自己的特征,也能激励自己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康熙大帝在执政60周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的是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的是众位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鳌拜。”宴会上的众位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是他们逼着朕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对手总会给你带来压力,逼迫你努力地投入到“斗争”中去,并想尽办法去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人才能真正磨炼自己。从这一层意义上而言,你的敌人是你前进的推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一位哲人说过:“我们的成功,也是我们的竞争对手造成的。”小成绩需要朋友、盟友的支持,大成绩则需要竞争对手或者“敌人”的存在。历史上成大事者,无不是在与“敌人”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对手是自己的压力,也是自己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对手,才有了竞争,才能激发自己的斗志,才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从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庸碌无为,最终被淘汰、被替代、被吞并。
不过,“政敌”、“对手”毕竟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对待“政敌”、“对手”一定要讲方法:
(1)求同存异
与“政敌”、“对手”相处,确实让人不自在、不舒服,如芒刺在背,浑身难受。但出于对大局的考虑,也应克制冲动、压住怒火,万万不可脱口而出、恣意而为,即使爆发纷争,也要光明磊落,不能使阴招、设圈套、下毒手,同时要维持基本礼仪,最好不要把矛盾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以免影响整个人际环境和工作氛围。只要不是根本性的问题,就尽量不要斤斤计较,而应让时光冲淡敌意,彼此存一份珍重,留待双方心平气和之际再来明辨是非。
(2)处之坦然
“政敌”、“对手”的出现,常常不由人的意志主宰,遇事做到知己知彼、换位思考是必需的。如果自己占优势,不妨付诸宽容的一笑;如果势均力敌,可以冷静观察后再作打算;万一己方处于劣势,则应调整价值取向,修正坐标方位,不挤独木桥,不钻牛角尖,另外开辟一块天地,避免正面交锋。总而言之,要进退自如,不乱分寸,举止得体,不失风度。
(3)化敌为友
虽然是“政敌”、“对手”,但除极少数品质恶劣、天性好斗的以外,大多数人是在复杂长期的事务中和千丝万缕的纠葛下,不知不觉地进入敌对状态的,矛盾既已生成,内心实有悔意,觉得大可不必。此时,只要有一方采取高姿态,主动握手言和,裂痕应当不难弥合,起码不会愈演愈烈,以至于不共戴天。
(4)学习对手
真正有能力、有思想、有前途的人极少是驯服、阿谀之人,这一点值得领导者谨记。无容人之量,便无可用之才,失成事之基。其实,人的知识和创见有很大一部分是从自己的反对派那里吸收过来的。和观点完全相同的人在一起,学不到、激发不出新的东西,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往往是自己的反对者、折磨者,反对你、“折磨”你越激烈,你就会越顽强;谁对你的弱点、缺陷看得最清楚,谁就最能促使你自我完善。
一个人需要朋友,也需要对手。朋友可以从感情上带来最好的鼓励,敌人则可以从理智上带来最深的刺激。不要把对手当做“敌人”,更不要狭隘地把对手当做“势不两立”的仇人,正是由于对手的存在,才会促使你不能退缩、不能松懈,时刻抱有无穷的动力去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最终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所以,在职场上,我们不要去急于排斥对手,而要学习对手、善待对手、感谢对手!
★★★
“我们的成功,也是我们的竞争对手造成的。”小成绩需要朋友、盟友的支持,大成绩则需要竞争对手或者“敌人”的存在。对手是自己的压力,也是自己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对手,才有了竞争,才能激发自己的斗志,才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从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庸碌无为,最终被淘汰、被替代、被吞并。
8好领导就应该谁也不得罪,是吗
许多人心目中的好领导就是谁也不得罪,人缘超级好。那么,优秀的领导真的就是那种人人叫好、人人竖大拇指的人吗?其实非也。人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如果什么事情都企图不得罪人,处处当“老好人”,那么这个领导往往会很失败,而且也干不长久。
“老好人”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好人。所谓“老好人”,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那些心地善良、朴实忠厚、热心肠的“好人”,而是指那些处事圆滑、讨好卖乖、不坚持原则、和稀泥的“好好先生”。“老好人”没有原则,没有主见,甚至没有自我。无论领导说什么,都是“好!好!好!”无论同事说什么,总是“行!行!行!”无论下属有什么想法,总是“可以、可以、可以”他们对上打礼炮,对下打空炮,对同级打哑炮,即使因为某些事情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要么大赞其辞,要么就是一言不发,总是一副“你好我好大家好,没有问题是最好”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的态度。
“老好人”领导者,是指那些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和不足,避重就轻、隔靴搔痒,对不良现象睁只眼闭只眼,不敢唱“黑脸”,更不敢说“硬话”,看似“与人为善”,实际上带有明显的自私性,说到底就是怕得罪人。有的人形象地说,一些领导者对人喜欢说两句话,一句是点点头“干得好”,一句是拍拍肩“好好干”。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伪君子、滥好人。
据笔者观察,在当今我们这个社会里,最容易当官的人莫过于“老好人”了。因为“老好人”最大的特点是处事圆滑,从不得罪人。这种人智商不一定很高,但是情商一定是很高的,这种人的人缘特别好,与上下左右相处都是一团和气,不仅不会得罪领导,不会给领导提意见,对领导的话言听计从,处处替领导着想,不遗余力地为领导服务,也不会得罪左右的同事,十分注意和左右同事搞好关系,也不会得罪下面的人,不会和下面的人过不去,主动去挑下面的人的毛病。其实想让每一个人喜欢自己、欣赏自己,这本身就是平庸的表现,甚至是一种病态的表现。美国就有一个“好人综合征”的说法。它认为一心当好人并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种有害的心理疾病,它源自“好人”对自身价值认同的缺失,渴望通过为他人做好事来换取外来的肯定和赞美,这种渴望一旦成为心理定式,就会严重降低行为者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变成一种可以称为“癖”的习惯和依赖。
“老好人”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