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碧水蓝天畅想曲
24549900000047

第47章 喜看桃花笑春风——荆州市桃花村治理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纪实(1)

【汪洪 王广森 谢大祥】

2010年的阳春三月,荆州古城西隅被灼灼的桃花映红了半边天。蜚声海内外的“荆州桃花会”在荆州市太湖港管理区桃花村举行。来自鄂、湘、渝、川等省市的70多万游客(人次)先后来到这里,争先恐后地参加“相亲会”“祈福会”“绝活会”“歌舞会”“吟诗会”“比武会”“故事会”“书画会”。方圆十里,村村落落,艳阳普照,莺歌燕舞。一时间,桃花映颊,春风拂面,人潮涌动,熙熙攘攘。桃花会的新闻和专题节目成为当地新闻媒体的主角,频频在荧屏和版面上露面。荆州桃花会也一举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著名农村旅游品牌之一。

说桃花村是荆州古城的后花园一点都不为过,在平时的闲暇之际,桃花村也是荆州人最爱去的地方。当你坐在溢满明清风情的农家小院,品着桃花浸香的土酒,尝着雨露未干的野菜,听着楚庄王“一鸣惊人”的传奇故事,满眼都是绯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菜花,还有那些水姿花容的看花女,一定会顿觉心旷神怡、脑清气爽。然而有谁能想到,这个仙境般的去处,原来竟是狐奔兔蹿、“小虫”肆虐,一度又受化工废水污染严重威胁的村落呢?一个曾经的荒芜之地,如今却成为了扬名四海的乡村旅游的景点,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桃花村人,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努力治理环境,用辛勤的汗水描绘出的最美图画。

太湖桃花村位于湖北省荆州古城西郊,东距荆州古城西门6公里,西距太湖集镇0。5公里,318国道和荆秘路在该村交汇,交通十分便利。这里原名太湖港管理区黄台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种植桃树,每到阳春三月,整个村庄都被繁花似锦的桃花所淹没。据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一支在飞机上进行航拍的测绘队发现了此地,说荆州城西门外有一个春花烂漫的桃花村。于是,在省内外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2003年太湖港管理区报市民政部门批准,正式将黄台生产队更名为桃花村。

桃花村全村占地面积1。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876亩,农村居民区428户,常住人口1349人。村境内有桃园面积1200亩,农业科技示范园300亩,垂钓基地300亩,中国林蛙繁殖基地50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生态观光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218元,其中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6元,其中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58%以上。

桃花村于1996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2006年被列入荆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百镇千村”,并被评为荆州市“乡村旅游第一村”,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荆州创作基地在此挂牌。2010年4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验收通过,命名为“国家级环保生态自然村”。

治环境:湖港起步

桃花村最早其实是一片蛮荒的湖区,芦苇丛生,荆棘纵横,河塘遍布,路少人稀,属于太湖港流域。太湖港原名太白湖,尽管它有着一个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关的美好名字,号称诗仙的李太白当年也确实曾在这里月夜泛舟,写下过“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之类的美好诗篇,但是,由于落后的卫生条件和长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这里一度成为闻名的血吸虫重点疫区之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就是当年太湖港疫区的真实写照。在重点疫区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内,人口密度不到百人,并且血吸虫感染率超过40%,急性血吸虫病人就有十多人。

1957年9月国营太湖机械农场在荆州城西十里的太湖港建立,从此拉开了“送瘟神”的消灭血吸虫的战斗。开渠道,清淤河,查虫卵,灭钉螺。红旗招展太湖港,百里滩涂摆战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块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了开垦种植的良好条件和宜居环境。在与血吸虫斗争的同时,辖属太湖农场西门分场的黄台生产队在此建立。昔日“人遗矢”“鬼唱歌”的地方,转眼变成了种植水稻和棉花的千顷良田。

然而后来,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耽搁,改革开放初期也一时疏忽了对血吸虫的防治,血吸虫疫情又一度出现抬头的趋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省、市、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黄台队与太湖港的广大群众一道,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一次打响了整治血吸虫的战斗。随着“省部联动”项目在荆州区实施试点工程的启动,“以机代牛”“螺区禁牧”“废井引水”“大力查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开展工程灭螺如火如荼。实行农业综合治理项目,推进了黄台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环境整治使一个更加美丽的、更加繁荣的桃花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说到桃花村就不能不说一个人,那就是村里的前党支部书记章应佐。他是桃花村的灵魂人物,这里近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与他的思维和作为息息相关。

章应佐是太湖港管理区蔡台队人,1983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他是一个有知识、有闯劲、有抱负的年青人,总想走出一条与前辈不同的道路来。在一次走亲戚串门时,他发现跑运输的生意很好,效益可观。于是,他同家人商量购买了一台农用汽车,跑起了运输。由于他具有一定的经营头脑,人也和气,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一年下来,可以收入上万元。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收入了。

1985年4月的一天傍晚,章应佐像往常一样,忙完了一天的活路,回到了家里,发现村里年过五旬的老书记汤玉坤正在和父亲谈心。看见章应佐回来,老书记便起身招呼他坐在自己身边,关切地询问他的生意和生活情况以及今后的打算。章应佐告诉汤书记,他跑运输一个人的收入可以抵全家人一年的劳动。因为农场砖厂、造纸厂比较多,生意好,一辆车忙不过来,打算下半年再添一辆车。汤书记说:“这两年农业效益不好,队里准备搞农业结构调整,把一部分棉花田改种果树,我到宜昌和公安等地考察过,改种果树的收入是种棉花的五至十倍。我看你头脑灵活,又肯吃苦,村里想派你出去学习,回来好带领大家致富,你的职务是民兵连长兼团支部书记,你不要使我们失望啊。”

踏着初夏的月光,章应佐送走了汤玉坤书记,脑海里像有千万只昆虫在吟唱。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要慎重选择。一边,是他早已谋划好的扩大运输规模、个人致富之路;一边,是他将要停下红火的运输业务,为村民服务的道路。看着月光下静谧的村庄,想着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想着书记拖着有病的身躯为村民的致富而四处奔波的身影,为了乡亲们早日奔上致富路,青春勃发的章应佐放弃了自己财富梦想,走上了生产队领头人的岗位。1985年5月,他正式成为了太湖港管理区蔡台生产队的一名干部。

1986年章应佐带着全队人的希望,带着老书记的重托进行了近一年的学习培训。他先后到武汉市果树研究所、宜昌市狮子山柑橘研究所、荆州地区农业局果树培训班进行了学习,主要学习果树的栽培、病虫害防治、果树的修剪嫁接、土肥水管理等专业科技知识。无论是在热浪滚滚的盛夏,还是在滴水成冰的严冬,章应佐都刻苦用功,做到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久而久之,终于对果树业中各种学问都烂熟于心。

1987年蔡台生产队从荆州市公安县引进了皮黄清甜的沙梨,从宜昌市引进了果大上市早的水蜜桃,两品种栽种了1000多亩。在章应佐的指导下,在果农的精心呵护下,1989年喜获丰收。一年的效益比三年种植棉花水稻的总和还要多。看到蔡台生产队的果农们一个个喜笑颜开,相邻黄台队的书记张珂玙坐不住了。他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号召村民调整种植模式,可部分村民怕把耕地种上了水果没饭吃。农民出身的张珂玙深知,要想让村民们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就必须做出样板来,把事实摆在面前,让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他们才会相信。于是张珂玙找到蔡台队的汤玉坤书记向他借将,汤书记慷慨地答应了。

1992年10月章应佐调到了黄台生产队,任副队长和果树栽培技术员,并种植了十多亩桃梨示范园。为了彻底解开村民的思想包袱,章应佐和张珂玙书记,组织、带领村民代表到本场的蔡台和枝江市的百里洲参观学习。参观过程中,村民们边看边问,边问边想,一天下来收获不小。在回家的路上,村民们议论的话题不再是对种植果树的疑虑,他们热议的是怎么搞果树种植,搞什么品种、多大的规模的果树种植。长久闭塞的思想,一时间全部打开。

1993年是黄台生产队改写历史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春天,在章应佐的主持下,黄台的500亩耕地都栽上了桃树和梨树。为了保证种植质量,照看好果树的每一个生长环节,章应佐就在果园里搭了一个简易窝棚,吃住都在果园里,坚持24小时观察,风雨无阻。队里的人有什么事情,也总喜欢到田头去找他商量。辛勤的劳作,终于换来了花繁果硕。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1995年全队的水果生产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其经济效益是原先栽种棉花水稻的10倍。从此,群众种植果树的劲头更大了,信心更足了。

改环境:黄台发家

1996年春,村里的老书记张珂玙主动让贤,通过民主选举,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落到了章应佐的肩上。章应佐接过书记的担子,感到很沉很沉。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张珂玙书记的带领下,队党支部和队委会一班人齐心协力,各项工作在太湖港管理区中都名列前茅,群众的生活也进入了小康水平。生活就像一场接力赛,接棒的人自然应该奋勇争先,他必须在前任的基础上,把黄台生产队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章应佐深知要想有新的发展,光是在土地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因为土地的潜力是有限的。于是他想起了以前跑运输时看到的砖厂和造纸厂的红火场面,就想办企业。但办企业需要管理知识和工业生产技术,这些都是他所缺少的,更重要的是,砖厂破坏耕地,造纸厂破坏水环境,这都是政府明令禁止的,要想发展只有另辟蹊径。

正在这个时候,几家小化工厂悄然搬到了黄台及周边的村子,利用农民的院落生产化工产品。俗话说,小化工,赚大钱,做的都是“水生意”,本小利大,极有诱惑力。也有化工厂的老板找到章应佐,鼓动他一起开生产涂料的化工厂,保证有钱赚。然而,当章应佐看到小化工厂流出来的黑水,污染了一条条水渠、一片片农田,他的肺都要气炸了。他不仅断然拒绝了合伙开办小化工厂的提议,还把已经在生产的小化工厂赶出了黄台队。他认为,新时代的黄台人,不能靠破坏环境吃饭,应该保护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