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碧水蓝天畅想曲
24549900000039

第39章 山青水秀朱文台

【汉星】

初夏时节,麦穗飘香。微微的夏风吹在人的脸上,感觉柔软而舒适。四周高高低低的树林,若隐若现的黄瓦白墙的农舍,远远望去,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好一幅新农村的美丽图景——这就是朱文台村,天门市渔薪镇西北角一个宁静秀丽的小村落。

这几年,朱文台村在安全饮水的问题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联村安全饮水工程共投资473。63万元,解决了杨港、罗亭、涂台、杨场、青山六村,2750户1114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立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第一家联村合办水厂。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筹集资金,解决这个关系到农民健康、农村环保的问题的呢?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们一行人决定实地探访朱文台村,开始一次愉快的“郊游”。

渔薪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渔薪商业发达,早在明代就已成为天京潜三县的物流中心;渔薪物产丰富,盛产鱼虾和柴草,因“渔”“薪”之利而得名;渔薪区位优势突出,东距市区17。5公里,北有青山巍然屹立,内有天门河蜿蜒流淌,随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商机无限。全镇国土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38亩,辖34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76013人。渔薪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任务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特别是最近这几年,渔薪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初步形成了以泵阀产业为主体,以酱制品业和棉纺织业为两翼,其它产业同步发展的工业经济新格局。渔薪泵业公司生产的渣浆泵、锅炉水泵、石油化工泵已达7大系列220多个品种,获得多个国家发明专利,产品远销欧美。渔薪的豆豉以其独特的乡土风味名扬四方。

我们沿荷沙省道向西而行。两旁的白杨树笔直挺拔,郁郁葱葱,揉碎的太阳光从树的缝隙间射出来,让人眼花缭乱。田野里,麦子已经开始焦黄。出渔薪镇不远,一道美丽的青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同行的政府办主任周家华给我们讲起了青山的来历。

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巡路过此地,见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隆起几座小山,有碍观瞻,于是手执神鞭,欲赶山填南海。秦始皇每抽一鞭,就分出一个山头,抽了三鞭就把青山分出了三个山头。又传,秦王李世民“梦游”到此,见这里前湖后山,山青水秀,他想,如果不做皇帝就在此出家。后来李世民做了太宗皇帝后,遂下令建庙。贞观十七年(公元647年),胡公敬德在青山的南坡监造寺庙,占地10余亩,建成普济寺。寺庙由西而东计五大间。一曰大雄宝殿,前层五百罗汉,中层三尊佛祖,释迦牟尼居中,左侧普贤菩萨,右侧文殊菩萨,后层大铁钟、碑林;二曰玉音堂,内供观世音菩萨,设百子堂;三曰关帝庙,供武圣像;四曰文昌殿;五曰地藏府,内供地藏菩萨。贞观后期,又在青云山顶建青云观,占地5亩,供奉祖师神像。青山观内三层外三层共48间,观宇内雕龙画凤,金碧辉煌。泥塑、木雕神像栩栩如生,俱为艺术珍品。山上“青山八景”,即百泉环绕、寺宇轩昂、汉代古木、瓢井奇香、猪尾夕照、鹰嘴风光、窑嘴晓烟、渔舟晚唱,成为江汉平原的一大景观,历代文人骚客多会于此,或登高远望,或拜山许愿,或吟诗作赋。明、清诗人姜绾、王鸣琦等赞誉青山诗文流传至今。每逢正月初十、二月十九、三月初三等重大节日,来自湖南、湖北、河南三省的香客接踵而至,游人如织。

青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朝松藩总兵双保、太平天国西府将军涂景先后驻军于此。上世纪三十年代红三军在襄北战斗期间,军部就设在青山脚下的徐家嘴,贺龙、关向应、段德昌等首长驻此指挥战斗。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许多中华优秀儿女在此为国捐躯,长眠于青山这片红色的热土。1964年,天门县人民政府在青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刻下404位先烈的英名和光辉事迹,昭示后人不忘过去,勇于开拓未来。

小车拐上乡村公路,公路的两旁栽了几排白杨树,像一道绿色的长篷。小车擦着颤抖的树枝向前行驶。公路伸向远方,公路右边就是天门河,两岸石头护坡,整齐而规则,河水清波荡漾。蓝天白云、两岸青翠的树木倒映水中,小鸟在灌木丛中啁啾,鱼儿在水底游弋,牛羊在宽阔的草场上漫步,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连呼吸一口这里的空气,你都会觉得是清新透明的。

公路经过了好几个村庄。在每个村的路口,或是拐弯处都会放着一个垃圾桶,每隔几百米远,都会有一个清理垃圾的老农,穿着红色的背心,手里拿着清扫工具在不停地忙碌。在这荒郊野外,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看到这样的身影,你会感受到渔薪人那种对优美环境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深深向往。

我们来到朱文台村,便急不可耐地参观了联村合办的水站。在这里,北面是一望无际的湖水,红的花,绿的树,衬托在蓝天白云之下,倒映在碧波万顷的湖水中,随意张扬着诗一样的风韵。南面是一百亩枝繁叶茂的山林,远远望去,一股蓝色的湿雾像幽灵一样在林间飘荡。东面青山就像一位中年汉子俯瞰着这片湖水、山林和土地。这美丽的景色仿佛是一幅画,一首诗,一篇大自然的杰作,宁静、幽雅、淳朴,饱含着一种自然野性之美。

联办水厂依湖而建,雕龙画凤,古色古香,既有古典韵味,又有现代风格。水厂占地十几亩,规划合理,修饰得当,仿佛就是坐落在自然大花园中的一处亭榭。大楼的一边是机房、配电设备等,另外还有两口井。两口井深100多米,抽出来的水通过石英沙过滤,清甜可口。另一边是一个宣传栏,张贴着关于环保的知识和村里镇里对环保的要求和规定。

我沿着院子转了一圈,没有看到水塔,好奇地问村支书老邓,没有水塔怎么供水?邓书记中等个儿,脸膛黑红,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告诉我:“村里现在的建设,一切以环保为中心,以健康为理念,就是投资多一点,也值。水塔供水,容易长青苔,抽上来的水在塔里会变质,我们采取的是无塔供水,用电压出去,虽然成本高点,但对健康有利。”

谈到健康和环保,邓书记又给我讲了一件事。去年朱文台村一个村民投资十万元养鳝鱼,由于经验不足,进鳝鱼的那天,突然下雨,气温下降,鳝鱼死了很多。有人告诉他一个土办法,给鳝鱼喂激素药就不容易死,也容易长肥。但这个村民宁可鳝鱼损失,也没喂那种药。他考虑到鳝鱼是给人食用的,如果喂这种药,对人的身体有妨害。特别是少男少女,吃了这种鱼对健康产生影响,怎么能保障少生优生、提高国民素质?那一次他损失了二三万元。邓书记讲到自己的村民,眼睛已经湿润了,他感慨地说:“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许多人是挖空心思地骗钱,能有这样的村民,我感到很骄傲。”

正说着话,不经意间,我把一只烟头丢在地上,马上走过来一位穿红马夹的老年妇人,撕下一张票,“罚款10元。”我还在犹豫间,同行的周主任递给她一张票子,对我说:“这是我们规定的,任何人都得执行。”看到那个妇人心安理得地接过钱,我心里不服气,开玩笑说:“这里根本就没有禁止丢烟头和纸屑的警示语。”那妇人很从容地说:“在这个整洁优美的环境中,根本不需要警示语,我们朱文台人把环保意识植根在心底。”说完,她弯腰把那个烟头捡起丢进垃圾桶。望着她那佝偻的背影,我为刚才的行为感到不安,心中的不快荡然无存,留下的是一种深深的敬意。

我们走进农家,那一排整整齐齐、鳞次栉比的楼房,像一道靓丽的风景。来到水池边,扭开水龙头,一股清水喷射而出,掬一捧水送到唇边,才啜饮一口就甜到了心里。邓书记还告诉我,以前这里全部是手压井,井打得不深,要“咔嚓咔嚓”抽半天才出得来水,抽得手都起了老茧。抽出来的水也是浑浊而苦涩的。喝这样的水,村子里好些人年纪轻轻的就得了肾结石、胆结石、动脉硬化。那种水没化验,没过滤,根本就不知道哪种元素超标,怎能不得病呢?现在好了,村里人都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再也不会有人得那些怪病了。

村头是一家孵房,生意红火,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小鸡成活率很高,少有寡蛋。周家华主任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1931年春襄北战斗期间,红三军军部驻扎在渔薪的徐家嘴,战斗间隙,贺龙军长来到王家湾指导春耕,见孵房的师傅将未成活的鸡胚扫除泼掉,通晓烹调和药理的贺军长变废为宝,用王湾的鸡胚、杨场的豆豉、灰市的腊肉制作成色香味俱全的一盘菜。这道菜经过演变,最后定名叫“小天鹅”,具有补血益脾之功效,成为渔薪的招牌菜。

走出孵房,周主任递给我一份《渔薪镇连片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案》。他说:“治理环境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难啦!每天生活垃圾多,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各种废物、废气加剧环境的污染,要改变这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从他的目光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他进行环境治理的坚定决心和充足信心。

在打道回府的路上,我们遇上了渔薪镇委书记徐耀武,他陪同我们绕道来到天门河与北港河交汇处。这里由于地理的原因,形成一个天然的小型水库。水库在青山脚下,占地百亩左右。四周用石头护坡,堤岸绿树成荫,水面碧波荡漾,青山绿水,一片幽静,好似一幅惟妙惟肖的山水图画。水库的一面修建了一台机电闸,干旱时储水,山洪时排涝。上游有几个村庄沿河而建,徐书记一行人来此就是为了落实连片村庄环境整治的第二阶段的工作的。

徐书记站在高高的堤坝上,激情飞扬地讲述了他的宏伟规划。在杨港、朱文台区域,将建雨污分流沟16000米;LM湿地化处理池,日处理污水300吨×6座;购置挂桶密封清运车2台,垃圾挂桶120个,垃圾桶320个,人力垃圾清运车25辆;建垃圾池520个;与县河相通的北港河清淤及水体保护,总投资583万元。看着徐耀武镇长那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神情,我来时的疑问迎刃而解,有这样胸怀大志的领路人,有这样一群奋发向上的民众,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出来?

一行人依依惜别。我遥望青山,斜阳映山口,晚霞生烟树,更觉苍翠欲滴,水秀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