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碧水蓝天畅想曲
24549900000033

第33章 金叶铺开幸福路——兴山县榛子乡和平村新农村建设纪实(1)

【简冰 夏昌艺】

2010年8月3日,湖北省全省现代烟草农业暨烟区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湖北省兴山县召开,总结2009年以来的烟叶生产工作,研究部署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暨烟区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会议由省政府副省长赵斌主持,省委常委张昌尔,省委副秘书长、省烟办主任刘田喜,省政府副秘书长梅祖恩,省烟草专卖局局长赵全意,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明权等出席会议。

在会上,张昌尔说,兴山县和平村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为农民的致富,也为新农村的建设找到有机的结合点。赵斌说,榛子乡和平村不仅产业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同时和平村的新农村建设也是全省的模范。

会议期间,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和领导二百多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烟田、育苗工厂、烘烤车间、防雹点,每到一处,观众赞不绝口,照相机闪光灯闪烁成一片。

只见榛子乡广袤的田野,在蓝天下,天连着地,地连着天,一望无际的烟田向远方铺展。竖看一行行,横看一线线,在清凉的微风吹拂下,烟叶如波如浪轻轻地荡漾。这里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和勃勃的生机。这一片烟草农业示范基地,抒发着祖祖辈辈致富的梦想,这一片片绿波荡漾的烟叶,书写着榛子乡烟农心中激情的诗行。

是什么使榛子乡和平村,变得如画一般美丽,如诗一般激昂,如田园牧歌一般悠然?

这一切还得从烟草和蔬菜种植发展讲起——

因地制宜种烟叶,脑壳越来越活

位于兴山县北大门的榛子乡,平均海拔1200米,是鄂西典型的高寒山区。解放前,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四十五里厚家坪,不带干粮饿死人。说的就是这片绵延百里,洪涝灾害频发的田野。自然条件的制约,使当地农民一直过着紧紧巴巴的穷日子。

为了改变这穷困生活面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平村就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时任村支书的张运峰被评为全国的劳模,并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改革开放之后,榛子乡和平村虽然地处偏僻的大山深处,但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商品生产等方面都走在农村前列,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山香菇生产就全省闻名,九十年代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立体种植,实施的“千斤粮、千元钱”工程全国闻名,1994年全国“温饱工程现场会”曾在和平村召开。但是农民解决了温饱,依然没有富裕起来。真正的变化还是近几年,现代烟草产业终于让和平村的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和平村支书张国强告诉我们:全村8个村民小组,608户2045人,耕地面积8320亩,其中基本烟田达7600亩。和平村从1989年开始种植烟叶,1992年形成规模,多年来,虽有起伏,但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没有改变,主导产业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和平村一直把烟叶作为当家第一产业,虽然烟叶生产水平全县领先,但对比现代农业要求,差距还很大,特别是与蔬菜等新兴产业比较,效益不高,烟叶主导产业地位受到挑战。

现代烟草农业试点的落户,让和平人看到了烟叶生产的前途和方向,找到了破解烟叶发展难题的金钥匙,重新唤起了农民种植烟叶的热情。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省、市烟草部门的支持,严格按照烟草部门的规划组织实施,通过两年试点建设,不仅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了,农民的脑壳也活泛了,成为懂技术、擅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和平村农民标准生产意识得到极大地提高,由于烟叶生产环节多、投入大,如果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轻则减收,重则绝收。全村人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烤烟标准化生产的要求,通过实行壮苗下田、规格移栽、配方施肥、分级调制等“八个统一”,改变了过去凭经验按习惯、想怎么种就怎么种的传统模式,大田里横竖一眼到底,长势一个样,田间无杂草。

农民的合作协作意识也增强了。全村推行土地流转、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集约化经营,把过去分户单干的烟农组织起来,组建了以“兴山金叶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5个专业合作社,参股的土地达到1403亩。112户农户流转土地475亩种植烟叶,生产成本下降了,比较效益提高了,全村种植烟叶20亩以上的大户达到60户。合作社和种烟大户的种植面积超过全村烟叶总面积的半数以上。

和平村抢抓机遇,主动探索创新机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组建烟农协会,收到很好的成效。

如今,高山之上,百里原野,披上郁郁葱葱的绿装,大山之中,千亩良田,点缀着高山四季缤纷的画廊。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使和平村成为昭君故里首屈一指的富裕之乡,鄂西深山的人间天堂。

现代烟草谱新篇,环境越来越美

和平村不仅是现代烟草农业生产基地,也是生态农业的推广典范。

全村有基本烟田7600余亩,全部推行烟菜三年轮作,有效利用土质的肥力,同时,省市烟草部门投资2100多万元,对和平村的八大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即烟田、烟水、烟路、烟机、烟房、烟棚、烟炮、烟站。实行了配套工程,提高了生产烟叶的综合能力。

机械化的推广运用,使和平村这个高山乡村充满了无限的活力。过去是单家独户,自种自收,自由散漫,基本是牛耕人挖,人的体力劳动强度大。现在全村拥有510台拖拉机,还有微耕机、预检打捆机、装盘播种机、起垄机、机动喷雾机、剪叶机等9种烟用机械,实现了全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烟田机械翻耕、整地、起垄,实现了百分百机动防治病虫害。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进程不断深入,和平村紧紧围绕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专业大户进行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烟农。

在整个烟叶生产过程中,由专业人员对农户的烟田进行机耕、植保、育苗等烟叶生产服务。质量监控,土地检测,烟肥使用,病虫防治,全部统一进行,使烟叶质量生产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从2000年起,和平村淘汰了溴甲烷的育苗方式,在全市首开更加环保的工厂化的育苗手段和方法,现拥有了两处现代化育苗工厂,实现了百分百的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解放了全村300户烟农的近两月的劳动力,极大地拓展了烟农的经济活动时间与空间。在烟叶育苗完成后,利用大棚的闲置时间,又可以进行蔬菜生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使蔬菜和烟叶种植两不误。

近年来,和平村以烟叶种植合作社为载体,大力推进工厂化烘烤,全村建烤坊集群6处,68座,使工厂化的烘烤能力达到4000亩以上,覆盖300户烟农。今年又新建了1处30座现代化烘烤工厂。这既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又缓解了农活矛盾。

张国强谈起和平村今昔变化,感慨万千:“过去发展经济,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村里年年上山砍树,种香菌,栽木耳,树是越砍越少,山上的秃头越来越多,没想到几年过去,灾害屡屡发生,不是泥石流,就是塌方。过得几年,香菌、木耳也不长了,屋前屋后到处扔掉的是作废耳杆子,看到心里疼。你看现在,到处都是自动化,过去烤烟要烧煤,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能源,现在的烤房完全是自动化,坐在值班室就可以看见哪个烟房是什么温度,多大的湿度。”

他站在刚刚竣工的豪华村委会办公楼前,自豪地用手指着远处的群山说:“你看现在,山上是绿葱葱的森林,山下是绿油油的烟叶、蔬菜和庄稼,我们村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他还说,现在烤火、做饭不需要上山砍柴,家家户户都是建的沼气池,用猪的粪尿做沼气,沼气的渣料做庄稼的肥料,一举三得,即节约能源,又干净卫生,生态环保就是好啊。生态农业产业化,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舒心。

和平村“两委”班子抓住各级烟草部门全力支持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动力,上下一心抓烟叶、兴烟活村建村庄、以烟兴村奔小康。2009年全村烟叶种植面积达到5018亩,产量15000担,烟叶综合收入1200万元,创税210万元,烟叶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为历史最好水平。村级烤烟生产规模、产量、人均现金收入、税收四项主要指标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