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碧水蓝天畅想曲
24549900000026

第26章 探访中国最美丽的山村(1)

【王伟举 苏忠桥】

石是山之本,水是山之精,树是水之源,人是山之魂。

——堰垭村党总支书记宦忠云的生态环境观

灵山秀水藏深闺

堰垭风光人初识

堰垭是一个村名——如果单从字面上看,你会感到这是个土得掉渣的名字,不能给人任何想象的空间。它甚至不像是个行政村名,倒像是人们随口说出的一处地理标记。你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它与创建中的湖北生态经济第一村、湖北旅游名村这些美誉联系起来。

不过,以名字判别人和事物这是人们习惯思维的误区,这就像漂亮的女人不一定都有雅致动听的名字,而名字听起来百媚千娇的女人不一定漂亮是一个道理。

其实无论从地名学的角度还是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堰垭这听起来土得掉渣的名字其实是最自然和最原生态的,正是这原生态的高山村庄才保留下了难得的原生态山水。

堰垭是个高山之巅的行政村,自然形成的村落若隐若现地散落在鄂西北荆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间。全村版图面积20。8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1400米,行政区划属于湖北省襄樊市保康县,直接管辖堰垭村的是有名的磷资源之都马桥镇。从地理上看,堰垭村是襄樊、十堰两个市州级行政区域交接的分界节点地带。她与著名的神农架林区仅一村之隔,北面是十堰市大山区的房县桥上乡甘霞村,中间一条蜿蜒的林川河成为了两市、两县之间的界河。

最近,堰垭以她独特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人文景观参与了“寻找中国最美丽的村落”活动。无论堰垭村在评选活动中最后是否榜上有名,凡是到过堰垭的人,一定都会从内心里认定她就是中国最美丽的山村之一。

以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眼光审视,堰垭以自然原生态的山水景观为基础的山村特色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象征工商业文明的大都市已经不具备更大的旅游发展空间,而名山大川吸引力也毕竟有限。加之随着工业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与破坏日益严重,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心理日趋强烈,像堰垭这样的原生态美丽村落便成为了城市人心目中最佳的旅游目的地。

对于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与紧张工作压力下变得疲惫不堪的人们来说,在自然山水中遨游,是对身体和精神最好的放松和调养,是对生活压力的最好释放。

同时,遨游山水之中也是人性修养的最好方式。我国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很早就悟出了自然山水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山与水的关系也能给人以启迪。从对立角度看,水每每被山所阻隔,山时时遭水的冲刷。从和谐共生角度看,山有了水的缠绕方显灵秀,水有了山的衬托方显妖娆。

比之天下名山,堰垭的山有自己的特点,既有秦岭的雄伟之气,又呈现出荆山的秀色神韵。在堰垭山村境内,山与山相互依偎,间或被深涧割开,断面或如刀劈,或如斧削,险峻而又不失壮美。堰垭的山没有世俗名山的张扬、浮华与傲气,始终保留着盘古开天地时的洪荒与质朴。

与天下名水相比,堰垭的水更是奇异。堰垭的水不曾被纷繁尘世所污染,至今保持着深闺处子般的童贞与清纯。堰垭的群山无处不见水的踪迹。行走在山间不时可见清清小溪从路上滋滋浸漫,途中条条峡谷深涧处处可听见流水淙淙。间或可遇见河流悬挂石崖之上,偶尔也能听见河水在地下轰轰鸣响。更有“一日三潮”的石中隐泉,深藏坚石之中,初看时不见异样,只在每日早中晚三次来潮涌水,那石壁长年忽干忽湿,令人惊讶不已。

山水与林木的和谐是上天赐予堰垭的绝版。在堰垭,山水林木相依相偕,座座大山被茂密的森林覆盖,那些树木或悬挂于陡峭的崖边,或扎根于无土的坚硬山石,或各自独立径直指向云端,或挤挤挨挨相互绞缠形成一处处植物群落。

堰垭的山水与天下名山相比不仅毫不逊色,并且有着无法替代的自我特色。发源于火石沟的林川河谷,简直就是一条长长的自然山水画廊。这条长达20里的峡谷称得上处处是景——绝壁崖上奇树高悬,古藤缠绕,涧与溪相携相伴,竹笋一般的秀峰比比皆是。“白马沟”“石鼓岭”“石锣山”“猪槽滩”“黑龙潭”“豹子潭”“擎天柱”“石猴观海”“情侣峰”“玉皇顶”等地名形象地反映出了沿途山水的奇绝。有位旅游业规划专家评点说:堰垭的山,比之黄山的险峻更显得秀美,比之张家界的怪异多了几分柔情;堰垭的水,比之云南丽江更为清纯,比之桂林漓江更为洁净。

除山水林木之外,浓浓云雾也是堰垭村美丽景观特色之一。这云雾发端自与堰垭一村之隔的著名神农架原始林区,经过堰垭时受这里独特地理环境影响发生变异,似乎留恋堰垭的山水林木之秀丽不忍离去,便形成了特殊的气象景象,造就了堰垭的高天流云景观。如果你有幸碰上大好晴天,蔚蓝色的天幕纤尘不染,蓝天下的流云变幻气象万千,你会看到奇形怪状的座座云山从神农架方向漂移而来,进入堰垭地带后即随风而变,化为无数条柔软的玉带缠绕在堰垭的各个山间。云海中的堰垭大山不再雄险,一座座山头耸立云海之上,仿佛无数小岛屿在天上湖泊漂移。这时,如果你是驾车而行,就会感觉车子成了天湖中的一叶轻舟。那云雾时而团团在车窗外嬉戏,时而拥进车里与你亲吻,这时你不得不停下车来待它离去。而此时那遮蔽在林间若隐若现的别墅式民居又恰到好处地出现一两处青灰色墙檐,让你又生出仿若置身在天宫的梦幻感觉。

更奇妙的是忽而一阵雨风吹过,那些云朵仿佛神话中的云婆婆听到指令,旋即打起转转,很快就在你眼前化为雨滴,让你感到这云雨正是在你的指令下催生,而你,就是那耕云播雨的人……只要你驾着车去堰垭山水间游上一天,你会今生今世难以忘怀。因为名山大川多是大同小异,而堰垭的灵山秀水却是别有情韵。

更何况,堰垭还有诸多吸引人的民间文化传说。据堰垭人说,他们的历史要上溯到混沌初开的年代。说是当时这里漫山遍野全是茂密的竹林和参天大树,林间满是葛根葛藤。玉皇在天上看到堰垭山秀水美,遂骑一匹白马下凡来到堰垭山中。这时山间只有一户逃荒落难来的人家,这户人家因为没有吃食个个面黄肌瘦。玉皇便托梦给他们,告诉他们葛根里有粉可以当粮食,葛叶入药可以治百病,葛的纤维可以织成麻布编鞋……玉皇到四海巡游时把他的坐骑白马放养在附近的山洞里,白马靠这户人家捶葛藤剩余的葛渣和浆水作饲料等待玉皇返回。

这户人家在玉皇的教化庇佑下,靠葛粉养得白白胖胖,把葛捶成葛麻织成布衣,编成葛鞋,日子过得很是滋润。而加工葛根葛藤捶下剩余葛渣和浆水全被玉皇的坐骑白马吸了去。后来这户人家发了财,不甘心再过这种以葛为生的苦累日子,便请人砍尽山中葛藤,开荒种粮烧炭。结果葛藤和树木全没有了,玉皇的白马没有吃食也饿死在洞中。玉皇大怒,降下惩罚的旨意,一时间山洪暴发,把这户人家的豪宅冲得一干二净。从此后住在这里的人们再也不敢砍树烧炭了,直到多少世代以后,堰垭的森林才又重新茂盛起来。

这个关于玉皇的故事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却一直世代相沿传了下来。奇怪的是这里的地名和一些遗址却与这故事十分吻合。白马沟(堰垭五组)的地名至今仍在沿用,白马洞中却真的还有马骨一般的化石。而石鼓石锣中间的山腰上也真的有一座玉皇庙。据说过去曾经规模不小,香火一直很旺,庙中供奉有玉皇和王母娘娘、火神爷等诸神的木雕石雕像。

堰垭的民间传说很多,很奇特,真真假假谁也说不清。这些匪夷所思的传说给堰垭又增加了一份神秘。不过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在这些似是而非的传说故事后面却蕴藏着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一种潜在的意识。例如白马沟人家砍伐森林遭到山洪袭击的这个传说,就潜藏着鲜明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正是堰垭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或许这也是堰垭人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的潜在基础。

与自然景观和民间传说相比,同样吸引人的是堰垭村集体经济的雄厚实力和村民的富裕生活。550多人的堰垭村享有亿万资产。到2009年,堰垭村产值过亿、固定资产过亿,每年给国家贡献各种税费15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7500元以上。村级经济的实力突出表现在村里公共基础交通设施与村民享受的各种福利上。五个村民组散居在方圆20平方公里的山林和峡谷中,村民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村村都有公路相联结,深灰色彩瓦构建的幢幢别墅式民居掩映在路边林间。支线公路通到每户村民门前,门口院落全部用水泥硬化,家家户户门前花团锦簇。

独有的山水地貌赋予了堰垭独特的自然景观,而堰垭人的科学发展思路又创造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令人称奇的是,堰垭的几十里公路在各组之间绕来绕去,却不见公路翻山越岭的盘绕踪迹。明明看到汽车开到山跟前,却倏忽消失不见了踪迹。仔细看时,原来这汽车穿山甲一般钻进大山的肚子里面去了。原来为了保护沿途森林植被的原生状态,堰垭村的公路基本不走明路,凡须劈山炸石的路段全部采用隧道贯穿。在堰垭20。87平方公里的版图上,39个长短不一的隧洞将几十里的公路连接互通形成回线大循环。从外面看,山上原生态林木葱茏依旧,并不见修过公路的痕迹,而山肚子里却大道平坦。

我不知道世界吉尼斯记录是否有这方面的记载,假若有,在15公里公路中有39条隧道且长度超过万米,这项记录恐怕非堰垭莫属了。

与公路相似的是堰垭的水利设施。18公里长的引水渠将境内所有溪水与河流汇聚起来循环利用,科学地利用山势落差建设了装机7000多千瓦/时的四级(座)水电站。更妙的是这18公里长的引水渠全部在大山肚子中绕行。从山体外面你根本看不到一寸明渠,只有在走近每级电站厂房的进水口,才能看到水从山肚子里奔涌而出,巨大的冲力将庞大的电机机组冲得嗡嗡作响。真个是:只见电站不见渠,水道全在山肚里。

读者诸君也许会产生疑问:在社会高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在工业文明对整个地球环境破坏严重的时代,这个在保康县甚至襄樊地区都屈指可数的经济发展强村,在自然环境上怎么能够独善其身,让堰垭山水一直保持着原生状态?毕竟现在人们都已经意识到,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相比较,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更加艰难。这个疑惑吸引了许多向往堰垭山水的人们,凡是到堰垭观光过的人以及希望去堰垭观光的人都希望解开这个谜底。

其实这个谜并不难解,只要你走进堰垭村,只要你到堰垭村里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主人家便会主动地向你说起这个谜底——“堰垭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保住青山绿水,多亏了我们村党支部的宦书记。”

宦书记名叫宦忠云,这个名字对于外界是陌生的,但在本地却有极高的知名度。可以这样说,在襄樊市管辖的地盘上,没有人不知道堰垭,而在保康县的地界,更是没有人不知道宦忠云。

人们对他的了解和评价大多是来自报刊电视等媒体的报道,《湖北日报》《襄樊日报》和保康县的报纸都刊发过他的连续报道和整版的大幅图片,报道他带领堰垭全村人凭借着智慧和勤劳,接手负债百多万的村办企业,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经过13年打拼,不仅为堰垭村积下了亿万财富,而且保住了青山绿水,留住了堰垭的原生态环境。他的工作成绩得到专家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赞赏,也为堰垭村赢得了一片赞扬。自他出山之后,从1996年开始堰垭就进入保康全县十强村行列,排位年年名列前茅;2006年1月,堰垭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称号;2006年6月,堰垭村党支部被湖北省委授予“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2006年8月,宦忠云经营的堰垭矿贸公司被认定为湖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6年4月,宦忠云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2007年3月,当选当年“感动襄樊十大新闻人物”、襄樊市十大“环保卫士”。2007年4月,宦忠云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4月30日,宦忠云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读者诸君,您想揭开这美丽山村的神秘盖头吗?那就不妨到堰垭村游上一游。好客的堰垭人一定让您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宁可多花1000万也要保住青山绿水

宦忠云最让人折服的事是他能把堰垭的水电开发、公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农村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结合得十分和谐,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书记,在偏僻的堰垭山村把科学发展观发挥到了极致。

修通五组白马沟公路和自来水两个工程最能充分体现他决策时的胸怀和眼光。

五组的路和水,都是宦忠云一直牵肠挂肚的事。他当主任后建了两个很大的蓄水池,但风调雨顺年份管用,一遇到天干大旱无水可蓄,村民们还是要下到三组来担水。

由于无水,五组的人便把水看得很金贵。去五组办事的人都预先带好一只装满水的塑料水壶——你可以在那里借铺睡觉,你可以把他们成捆的烟叶拿了去卷烟卷,你可以从谁家屋里挑走一挑土豆,你可以从谁家鸡窝里抓走一只鸡杀了下酒。总之五组的人什么都可以给你,但就是舍不得一碗水。谁能在五组喝上一口水就等于有了天大的面子。

这怨不得五组村民们,五组的人其实一点也不小气,实在是因为他们取水太难了——人们吃水都得翻过岭去到三组或房县地界去挑。三组距五组至少有十里地,关键是要翻山越岭。一个棒劳力挑一满担水,小心翼翼地从山脚顺着石坎子路爬到山顶,再从山顶石坎路上小心翼翼地一步步蹚下来,顶多跑上两个来回就会精疲力竭。

宦忠云回忆说,五组的劳力有七分的时间花在担水上。一担水挑回来就成了琼浆玉液了,据说担水的人路上连自己渴了都不舍得喝上一口,而是小心翼翼地放稳水桶,到林子里去找鲜嫩的树叶子,扯下来大口大口地嚼,嚼出汁液解了渴,就省下水来了。五组的男娃们都长得没得挑,可就是娶不到媳妇。女娃们则都嫁到外村外组了。女娃们嫁人没别的挑剔,媒人一提亲,就说:咱别的不挑,只要那地儿有水就算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