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碧水蓝天畅想曲
24549900000021

第21章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黄冈农村环保透视(2)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该县先是科学编制规划,提前介入环境、土地、生态的保护。实行每村由政府给予财政补贴2000元,对全县309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山区垸落规模不大的情况,山头地区以10至20户的自然垸落为一片,畈下地区以30至50户的村民小组为一片。结合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及产业、资源优势情况,主要发展田园风光型、特色产业主导型、村办企业带动型、庭院经济型、城郊经济型、农业风光旅游型、边贸集市型和打工反哺型等八种新农村建设模式。目前,全县已建成了沿公路建设的向龙湾村、柳林河村,沿河建设的龙潭河村、凉亭村,鄂皖边界的东冲河村、河南畈村等新农村示范点,体现了“一户一个景、一垸一幅画、一村一集镇”的建筑风格,环境布局井然有序,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将为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自2003年起,该县抓住沼气池和通村公路建设的重大契机,捆绑“五改五通”10个项目,在全县有声有色地开展了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活动。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改房、改厨、改厕、改水、改圈”。目前,2万多农户完成了“五改”,1。5万农户建起了沼气池,许多农民家庭走上了“猪—沼—茶、猪—沼—菜、猪—沼—鱼”的综合开发利用的致富之路。

全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确保“三农”的强劲发展。多年以来,该县坚持走“一业为主,多元开发”之路,大力发展茶、桑、药、栗特色产业,全县多种经营基地已达到60。8万亩,其中2009年茶叶产量达2。55万吨,创系列产值9。4亿元,并由此培植了一批环保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如绿屏茶叶、大别山茶业、绿蕊茶业、志顺茶业、翻身垸中心茶场等资产过200万元的龙头企业,同时还注重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带动了观光型、休闲型、农庄型等新型环保型农业发展,促进了“三农”的良性循环。

走进红山镇乌云山村,但见满山满坡的碧绿茶园,一株株茶树青翠欲滴,清香扑鼻,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如金丝碧带缠绕着垄垄茶树,山水相映,如诗如画。一座座依山傍水的“农家乐”小洋楼,风格简朴、典雅,都飘荡着一阵阵美味佳肴的诱人馨香。该村充分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和茶叶优势,建有乌云山茶叶公园,开办“农家乐”31家,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旅游和茶叶年收入达到了3000多万元,全村人平纯收入3160元。该村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

在杨柳湾镇东冲河村,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造型美观新颖,每户一楼均是宽敞明亮、商品琳琅满目的商店,这个偏远的山村还建有集贸市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该村除有满坡满畈的青葱茶园外,在四周的山岭、坡地里,还有一望无际的板栗林、猕猴桃林,这是该村大力发展茶叶、板栗、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的丰硕成果。该村还开设了“东冲河生态农庄网”,开展网上销售,其产品远销江苏、山东、上海等地,效益显著,每年村集体存款过1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680元。

绿色生态:乡村功能健全的肺叶

革命老区麻城市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它诞生过革命的风雷,为共和国哺育过几十位功勋赫赫的开国将军。那些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那些蓊蓊郁郁的森林、茂密的草丛,曾经是无数革命先辈进行隐蔽和顽强战斗的天然的绿色屏障。而今,这里又成为大别山绿色旅游和经济开发的一片热土。

一阵雷雨之后,空气无比清新,清爽的凉风扑面而来,田野更加青翠欲滴,脚底下的路是湿漉漉的,显得整洁而坚实。眼前的山峦、河流,显得更加清秀妩媚,一棵棵梧桐、白杨伸展着青枝绿叶,贪婪地吮吸着从天而降的甘露。我们的车子绕过泉水浅唱低吟的义水河畔,穿过熙熙攘攘的凤山镇,顺着已不再热闹纷乱的罗黄主干公路,从三里畈直取大崎公路向麻城方向行驶。虽是山区县际公路,但路况甚好。一进入麻城山区,就感觉到处植被、山林等绿色生态保护良好,少有城郊地区沿线公路两侧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很少看到山体裸露的光秃秃的“和尚头”。跃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或浓或淡的山水画,美不胜收。群峦连绵,莽莽苍苍,逶迤起伏,犹如澎湃的波涛涌向天际。越过一道高峻的山岭,就见一座座青山的褶皱处矗立着一栋栋楼房,地里的庄稼也是一片绿油油的,透露着蓬勃的生机。放眼望去,到处是绿色的海洋,绿色的世界,真是惹人眼醉心醉。司机随即关掉空调,打开窗玻璃。顿时,一股新鲜、凉爽的山风徐徐吹来,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心旌摇荡。哗哗的河水在唱着欢快的歌曲,一望无垠的碧绿田野在眼前次第展开,一团洁白的云朵缭绕着远处高大的青山,让人感觉有些缥缈朦胧。车子经过白果镇直插麻城市区。我们在宾馆放下行李之后,就与麻城市环保局的领导们一起赶往黄土岗镇堰头湾村采访。

堰头湾村位于麻城北部山区,全村共有400多家农户,在保持原有自然垸落建筑风格的原则下,每家农户投资7000元,实行“一建三改”,现有200多家农户完成了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其它自然垸落正在陆续实施中。笔者一行看到,这些自然垸落的农户依据所处的地形地貌合理布局建筑物,环保基础设施均按统一要求进行建设,改建后的每户厕所、猪圈、牛栏、鸡舍及厨房均达到了节约土地、环保节能、干净卫生的标准。

据了解,通过当地政府组织的农村“一建三改”活动,让广大农村群众改变了乱采乱占土地、滥砍乱伐森林的落后习惯,并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靠燃烧草木烧水做饭的生活习俗,全部改为用沼气做饭,大大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和对绿色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位当地村民跟笔者算账,以前烧柴做饭,每户每天约需干柴50公斤,最少需砍伐2棵树,全年则需干柴至少15000公斤,就会导致砍伐森林2亩。而以该村400余户家庭计算,每年有800多亩山林的树木植被会遭到人为破坏。现在,已进行环保改造的居民不仅节约了能源,杜绝了环境污染,而且还利用沼气拉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以前每户养猪一至二头,饲养家禽也是小规模。在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及解决了其粪便处理问题之后,农民养殖猪、牛、羊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每户养猪均在5头以上,全村每年增加养猪1000多头,养殖业增收就达200多万元。

笔者在麻城市黄土岗镇采访还了解到,当地农民群众积极响应政府“人人树立环保意识”的号召,全镇41个村都成立了环保组织机构,村村都掀起加强环保建设、打造绿色家园的活动,纷纷创造条件投入到“一建三改”的建设热潮之中。由于镇、村领导的重视和大力宣传,黄土岗镇的居民家家户户都形成了讲究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人人都争做环保卫士。全镇各村为农户发放垃圾袋,实行垃圾回收,并集中分类处理,将废玻璃、废塑料、废电池、废金属品等都送交废品回收站,以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

在麻北山区那一垅垅坡地、梯田里,是一株株青翠挺拔、绿意盎然的菊花,繁花似锦,清香满畈,微风吹来,如绿浪翻涌,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当地农民实现生态农业的成功喜悦。该镇农民不仅做到居家环境的维护,还能够在农作物种植上贯彻环保理念,减少农业污染,尽量少用农药、化肥,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粮食、油料、蔬菜种植。该镇及毗邻的福田河、盐田河,共有3万亩连片菊花基地,他们种植的菊花全部用沼气废渣做肥料,不仅实现了无污染种植,而且品种优良,种类繁多,其产品远销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甚至有欧洲的客户不远万里前来订购菊花品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该镇英山畈村党支部书记余传礼早在10年前就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先后发展板栗2万多棵,实行科学嫁接,使板栗产量翻一番。他还发动群众搞大棚蔬菜种植,优化产业结构,让山民们走出了传统农业的狭窄道路。还在临街面两旁设置了绿化带,成立了环卫队,绿化、美化、净化了英山畈村的卫生环境。2002年,该村实现农业经济收入682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000元。

翌日清晨,我们还乘兴驱车前往麻城市五脑山,顺着蜿蜒的公路攀上了高耸云天的山峰,但见树木阴翳蔽日,葱茏蓊郁,清新的空气混和着草木的芳香,沁透肺腑,到处可闻小鸟婉转的啼鸣,使你容易领略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意。在一处阔大茂盛的松林间,我们看到每一棵高大的松树上都建有一个供小鸟栖息的木笼,共计有260多个,这就是有名的鸟语林,有鸟类十几种。这里四周的林木植被等生态环境均保护完好,没有一丝污染,没有一点噪声,林场工作人员和游客都自觉地保护鸟类。每天不论阴晴风雨,不怕严寒酷暑,这些飞鸟都自由自在地快乐生活,尽情亮开美丽的歌喉,为游客演出优美动人的大合唱。由于五脑山林场长期做好绿色生态的维护,多年来坚持未砍一棵树,不随意毁一棵草,并合理规划景区的建设,这里现在已是不少珍禽异兽生活的乐园,也是一座供游人避暑休闲的天然氧吧。该景区不仅建立了森林防火队,大力加强消防安全建设,还注重环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定期安排职工到路旁、林间、草丛中捡拾垃圾袋,清洁工随时清扫公路及重要活动场所,不准地面留有树叶、纸片及其它垃圾。在公路旁边及各景点进出口,我们均看到富有新意的环保警示牌:“保护生态是责任,爱护花木是美德”,“争做护花使者,共创生态文明”,“保护花草树木,不要旁观,请加入行动者的行列”,“观光游览有意,摘花折枝无情”……多么具有创意而令人警醒的话语啊,它是五脑山景区人细心呵护绿色家园,创建生态文明的无声宣言!

春色锦绣是吾乡

团风县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县,全县版图面积838平方公里,辖8镇2乡,281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素有“鄂东门户”和“小汉口”之美誉。

自古以来团风就是商贾云集、交通发达的商业重埠,并且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厚实的文化积淀,区位优势十分显著,水陆交通极其便利。106、318国道和江北一级公路贯穿全境,大广、武合、武英高速在境内纵横交错。它地处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大城市群中,易于接受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多重辐射,蕴藏着巨大的生机和强劲的发展潜力。

近年,团风县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污染减排、节能、降耗为重点,多形式、多途径大力提高环境质量,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各项环保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经市级环保监测部门连续三年的监测,团风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85%以上,地表水、噪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全部达标,城区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同时,全县还广泛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及畜禽、水产养殖的污染防治等活动,对农村生活垃圾形成了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域集中处理的环保体系,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或岛区,采取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处理模式。2010年,在国家南水北调办、省市领导的英明领导和科学部署下,团风县举全县之力建设了黄湖移民安置区,使鄂西郧县移民874户3721人全部顺利搬迁入住黄湖郧阳新村。

笔者经过采访了解到,郧阳新村位于团风县黄湖农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温适宜,空气质量、水源质量均优良达标,交通极其便利。东距106国道、京九铁路13公里,南距江北一级公路6公里,距县城7公里,西距武汉70公里,北距新洲区20公里,是个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长江滨湖平原区。该村自建设开始,就按照节约土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经有关专家研究后,将原规划调整优化为“五合一”集中安置,道路网络按照“三横四纵一环”,建筑布局沿主排水渠对称布置,中间一渠隔两岸、四桥通两区。该移民区内功能区分明确,有教育区(包括小学和幼儿园)、服务区(包括村委会、卫生室、文化室等)、商业区、休闲区,主干道及住宅区旁均有绿化带,每家农户屋后均有农家小院,生活设施配套完善,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城市文明色彩。

走在移民新村整洁、坚实的路面上,你看到那一栋栋精巧雅致、简洁大方的欧式楼房,看到那一字形排开的商业街,满眼琳琅的商品,还有那陆陆续续进出的顾客,听到他们那满口纯正质朴的鄂西土话,你会感到无比地亲切和舒畅。在移民区的中轴线上,有一条7公里长的水港,架起一座座连心桥,如长虹卧波,水明如镜,微波荡漾,河旁杨柳依依,柔嫩的枝条随风在水面飘拂着。住宅区绿荫掩映,枝叶摇曳多姿,休闲区花团锦簇,嫩绿松软的草坪,犹如铺上的碧绿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感觉十分舒服、惬意。置身于这样如诗如画的环境,真有一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浪漫情怀。

笔者在郧阳移民村刘连银家看到,他家住宅楼为欧式风格的两层楼,面积150多平方米,室内水电安装均是统一规划的,厨房、卫生间均按环保、消防安全标准设置,杜绝了空气的污染和安全隐患。家庭生活垃圾都由各家装进垃圾袋,放入门前的垃圾桶中,采取集中处理的办法,来保证环境的整洁卫生。刘连银是一位现年52岁的教师,家里有三口人,当地政府已安排他到团风县实验中学任教。当我们问他在新环境里过得好不好、习不习惯时,刘连银与妻子都很感激地说:“这个地方真是好啊,山好水好人更好,党的政策真是比蜜甜啊!我们在大山居住了一代又一代,总是改变不了贫穷困苦的命运,现在移民到黄冈,不仅换了一个全新的美好环境,也完全改变了我们从前不讲环保的落后习俗,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方便、优越、有品位的生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农村环境保护之路还很漫长、曲折,它需要有志者不畏艰险,始终坚韧不拔地去开拓,不断铺平坚实宽广的路基。我们相信,黄冈的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前景灿烂,明天的环保事业就会如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就像一首歌里所写的那样:“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