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最需要的100个引导
24531400000020

第20章

郭先生前几天去拜访一位朋友,发现朋友正在与儿子抢吃一块巧克力。朋友先是跟儿子讲道理,让儿子分一点儿给他。儿子不干,朋友生气了,不过最后儿子还是乖乖地分了一半给他。郭先生感到有点儿奇怪,朋友平时是不喜欢吃巧克力的,怎么今天破例了?再说,朋友的家境富裕,也不至于缺少多买块巧克力的钱。看到郭先生一头雾水,朋友解释说:“我不爱吃巧克力,但不能让孩子从小就吃独食,要让孩子从小学会与人分享,懂得回报。”

的确,回报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它可以使孩子由回报父母变成回报他人和社会,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懂得回报父母呢?

一要善于索取。父母累了,就让孩子端杯茶来;与孩子一同上街购物,要求孩子也帮忙拎一部分可以拎得动的东西。父母要明确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需要孩子回报一份爱。

二是让孩子懂得分享。无论为孩子买什么好吃的东西,父母都不能违心地说“我不喜欢吃”而让孩子独享,而是说“我也爱吃”,让孩子留下一份给父母。

三是对回报做出愉快的表示。孩子在关心父母方面做出任何一点儿行动,父母都应感到高兴。

四是要提示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父母。

帮助孩子破除“老师不喜欢我”的心理

最令孩子讨厌的老师就是“偏心的老师”;而最让父母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受老师的重视。在某一所小学就曾发生过以下这件事例。

有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家长,非常注意孩子在学校的状况,而且十分笃定地认为:老师不喜欢他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放学时,母亲立即问他:“今天怎么样?”孩子答道:“真无聊!今天我一直举手,老师却只叫别的同学。”一听到孩子的叙述,她再也按捺不住怒气,立刻打电话到学校,一口气说出她对老师的不满。

而事实上,这位老师根本没有偏袒的心理,而这位学童的成绩也很好,老师也期望他能担任班长。但是,从这一天之后,这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几乎濒临破坏之境,甚至使这位学生在上课时,再也不敢举手发言了。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也包含了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不过,在此我想提出讨论的,并不在于那位老师是否有偏颇之心,而是想探讨一下,父母亲所应有的态度问题。就以这位学生为例,在事件发生之后,很可能波及他的心理,而导致逐渐厌恶读书,甚至妨碍他的正常发展。

的确,老师可能对学童们的管教态度,有严缓之分、亲疏之别,也可能根本不予以管教,但是,即使真有如此情形,极可能为偶发事件,或是孩子多心所致,亦可说是老师因应孩子们的性格,所施行的一种教育方法。总括而论,这种做法,不论其出发点为何,往往会招惹父母们的误解,这是相当频繁的事实,而终于被冠上“偏心”之名。

父母亲通常只能经由孩子们口中,来知悉学校中的种种状况。假如孩子对父母叙说“不管我做什么,老师总喜欢骂我。”“我举手想作答,老师却不点我的名字。”此时,父母亲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

而某些父母亲根本不分青红皂白,只相信孩子的话,告诉孩子“老师为什么只会骂你呢?”或是“可能是老师不喜欢常常叫你吧!”。其实,这样的回答方式,是无法造成好的结果,反而使受害最大的人变成是孩子本身。因为父母如此的回答,只会加深孩子的多心,而不信任老师,当然对孩子的学习与教育,都会带来无谓与不良的影响,并且会养成孩子对事物持有偏颇的看法。

我并不否认父母疼爱孩子的心理,不过若真心疼爱孩子的话,就更应该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的是非。即使老师真有偏心行为,也不可在孩子面前加以评骂,聪明的父母反倒应利用这个机会,以现成的例子来教导孩子:对事物须辩证地看。

此时,不妨试着对孩子说:“老师会骂你,才表示老师非常关心你,希望你成为一个好孩子。”以父母的立场来说这种话并不困难。另外,也可以说“老师之所以不叫你,是因为老师认为你很用功,所以你应该要信赖老师,并且要努力用功才对。下次当老师发问时,其他同学都不会作答,只有你举手,老师就知道你是一个用功的学生了。”

当一个人认为某人不好时,就会否定对方的一切优点;相反的,若以善意来衡量他人的话,在一种暗示作用下,就会很主观地认定对方一切都相当美好。因此,父母所说的话,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评价。

所以说,父母应当帮助孩子破除“老师不喜欢我”的心理,并且帮助他培养信赖感与亲爱力,才能够使孩子拥有学习的欲望。

若能培育孩子这种人生观,则必可使其日后的人际关系更为圆满。

“威胁式”的责罚办法不可行

小孩天生具有反抗性,经常会故意去做父母所限制的事。在马克·吐温着名的《顽童历险记》和《汤姆历险记》之中,都已生动地描绘了孩子的这种调皮习性,而这也正是令父母感到头疼的事。

当父母一再叮咛,却仍无法制止孩子的无理取闹时,父母往往会使出最后的法宝“下次再这个样子,就绝不通融。”换句话说,也就是要采用某种责罚。不论父母是否真的将采取具体的责罚,此时已将责罚视为一种“威胁”。

在管教孩子之时,势必需要施加某种程度的责罚。但在再三警告之后,仍无法使孩子稍稍收敛,那么这种威胁式的责罚办法,其效果实在令人怀疑。

因为,父母的威胁通常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在心理学上所谓的“欲求不满攻击学说”,就是指一旦受到攻击,将会引起欲求不满,而以另一种方式来反攻击对方。亦即指受父母所攻击的孩子,将会俟机反攻击父母。

孩子便会趁着父母不在身旁时,故意地调皮捣蛋,或是改成另一种喧闹捣蛋的方式。如此一来,将永远无法纠正孩子顽皮的习性,甚至养成丝毫不听话的顽劣个性。

欲制止孩子顽皮吵闹时,绝对不可用威胁的方式加以禁止。因为当孩子不停地胡闹时,往往是借此以发散其多余的体力,故应给与孩子适当的场所,以抒散精力,如此做法反而可以改善孩子顽皮的习性。

例如,当孩子以墙为画板,胡乱涂鸦时,不妨劝之以“不要在墙上乱画,只能用报纸、图画纸来画图。”而在孩子以球击玻璃时,就告诉他“乱丢球会打破玻璃,应该到屋外去打球,才不会有危险。”这些做法就能够满足孩子欲求不满的心理,并且使孩子得知基本社会规范,对孩子将来的处事为人助益甚广。

不要总是在一旁催促孩子

根据某项调查显示,孩子最讨厌母亲所说的话是“快去念书”与“还不快点”。除了幼儿园的幼童之外,到了小学三、四年级阶段,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收拾整齐时,父母必然会在一旁催促。

这是因为父母希望孩子能养成自己收拾玩具的良好习惯,才会催促孩子“赶快收拾好”。但是孩子通常很难照办,最后的局面不是父母代劳,就是仍在一旁大声催促。

这两种方法是否能促使孩子养成自己收拾的习惯,仍是个未知数,父母平日就经常帮忙收拾整理,孩子势必会有“妈妈都会帮我做”的念头,若是父母一再地催促或唠叨,只能造成孩子司空见惯的心理,久而久之,自然失去效果。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催促时又脱口说出“真是慢手慢脚的小孩”之类的话,反而无法扭转小孩的心意,徒然助长孩子懒惰的习性。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慢手慢脚”,主要是因其无法如成人般,正确地掌握时间、状况与数量;亦即成人与孩子,在时间观念上有着很大的隔阂。即使孩子能够迅速地收拾好玩具,在成人的眼里,即是不得要领且动作迟缓。

此时,父母千万不可将急躁形之于外,不妨替之以“收拾完毕,我们就吃点心”。也就是规定一段时间,让孩子能从容地做完;给孩子一个目标,必然有更理想的效果出现。

总之,若给孩子一段规定时间,更能提高孩子工作的意愿,兼之集中精神,使孩子开始自动自发地收拾。

待孩子收拾妥当之后,更别忘了加以称许“你做得很好”,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即能轻易培养孩子自动自发的习性,不再需要父母催促,就可自行收拾整齐。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不得急躁,只需给与一个目标让他去达成即可。

不要拿孩子总与自己小时候比

有位父亲愁容满面地跟我谈起他那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为了挤入着名中学就读,每天都苦读至深夜,假日还要上补习班,因而脸色苍白,丝毫不具少年气息。他十分担心地对儿子说“我在你这个年纪时,玩得比你多!虽然读书是好事,也该做做运动。”殊不知却遭到儿子的反驳“如果像你那样,我岂不名落孙山了。”

这位父亲的这段话,的确一语道中现代教育的根本问题。尽管我很了解他爱子之心,事实上若按照他的说辞,也的确难叫儿子心服口服。

一般人总喜欢说“现代的年轻人啊……”由这番口气却可得知,是大人们皱着眉头批评年轻人的话语。然而,这种说辞却不易被年轻人所接受,反而会遭到批评与忽视。

有些父母在斥责孩子时会说“妈妈小时候一有空就帮忙做家事”,亦即以自己孩提时代,与现代的孩子做个比较;而这句话的意思与“现代的年轻人啊……”相同,是很难被孩子所接纳的。

孩子若将父母视为无缺点的全能者,尚且另当别论,事实上,多数的小孩都非常了解父母的缺点。即使父母一再费口舌地叙说自身过往的优点,也很难让孩子相信。此外,由于孩子并不能亲眼目睹父母亲的孩提时代,不管父母如何美化自己的过去,孩子势必提不出正面的反驳。

也正因为无法提出有效的正面反驳,当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对于头脑聪明的孩子,可能只会回应“现代的时代和以前不一样了”,因此,前面那位父亲的说辞,不仅缺乏说服力,也只能增加孩子的不信任罢了。

要以自己的过去事迹来说服孩子时,倒不如对孩子坦诚“我也有和你一样的缺点”更能够拉近亲子关系,亦能使孩子更听从父母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