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名师解惑丛书-离开父母你能活下去吗
24408900000002

第2章 磨炼坚强的意志(2)

28.我曾有不少业余爱好,但都没有能坚持下来。

29.做好事时,即使有人讽刺也不退缩。

30.经常下决心,却很少把事情做到底。

评分标准

凡题号为单数的,计分方式为:A5分,B4分,C3分,D2分,E1分;凡题号为双数的,计分方式为:A1分,B2分,C3分,D4分,E5分。然后相加得出总分。

总分为30~52,意志力很薄弱;53~76,意志力比较薄弱;77~102,意志力一般;103~126意志力较强;127以上,意志力很强。

磨炼坚强意志的途径

一、生活磨炼法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有人说,人这个汉字一撇代表人的志气,一捺代表人的勤劳。勤劳与志气共同构成了人生这座金光闪闪、宏伟辉煌的大厦。

勤劳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说到底,勤劳是坚强意志的生动体现。没有了意志,勤劳也就失去了灵魂;没有了意志,勤劳就会变成一堆散沙。意志是勤劳的精神支柱。

锻炼坚定的意志,让自己变得勤劳起来,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来磨炼自己的意志。一个严以律己的人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会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任何一个时刻都能够做到认认真真、精益求精。

明末清初的学者朱国纯说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难。”

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物品,无论如何地微不足道,都是人们汗水与智慧的结晶,都要倍加珍惜。

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每日参加劳动的平均时间正日趋减少,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中国只有0.2小时。现代的中小学生凭借独生子女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畅游于生活之中,小皇帝、小公主的思想观念日益加重。做父母的一味溺爱自己的孩子,结果造成了他们生活依赖性很强,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未经锻炼的翅膀,难以搏击世间的风雨,即使能够站立,也会显得步履踉跄。

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在教育子女时这么说道: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确如此,在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实在是太难了,要想铺张浪费则是比较容易的事,而且无师自通。

由此看来,通过日常生活来磨炼坚强的意志既十分重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时时、处处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谈何容易。说到底,这就是一个生活习惯的问题,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然也就能够养成良好的人格。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磨炼意志的过程。

通常说来,通过生活磨炼法来锻炼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自觉地正视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容易,悦纳自己更是艰难。人贵有自知之明,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人都不能够地恰到好处地分析自己并且去接受自己。

认识自己是磨炼自我意志的前提与基础。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能够看清楚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同样都需要坚强意志力的支撑。为什么有的青少年缺乏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呢?就是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够克服自身懒散的毛病,以至于在学习上显得十分被动。

2.执著地追求既定目标

生活磨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把生活变成许许多多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小目标,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意志坚强者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执著地完成预定目标;意志薄弱者则显得徘徊不定、退缩不前,往往很难完成预定目标。

意志总是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才得以不断增强的。目标的完成,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困难的克服,自然离不开意志的力量。要完成既定目标,锻炼坚强意志,对青少年来说,必须为自己制订严格的作息时间,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很有规律。作息时间表制订以后,一定要按照时间表的要求认真去做,不可以寻找种种借口不遵守,或者搞所谓的“下不为例”。否则,时间表也就变为一纸空文,不能够真正地起到锻炼意志的作用。

3.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在所有锻炼意志的方法之中,劳动是最有意义的一种方法。通过劳动,青少年不仅能够培养坚韧的毅力,更能够培养自己热爱劳动的习惯与意识。青少年所从事的劳动一般包括家务劳动、校园劳动以及社会公益劳动。

适当地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也是自力更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帮父母洗洗衣服、涮涮碗、拖拖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劳动习惯的良好开端。

在校园里从事适当的劳动,例如:打扫校园与班级卫生、修剪花木、绿化校园等,都是培养坚强意志的良好方法。

4.克服自身的生活依赖性

青少年生活依赖性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父母对子女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给子女充分地提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机会,不让子女参加任何一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说,大多数的子女生活依赖性的形成都源于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那么,如何克服这种生活上的依赖性呢?

一是要培养自理生活的能力。许多青少年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饭菜等待父母端上桌、衣服等待父母送到手,有的甚至是让父母系鞋带、洗袜子。矫正这些不良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势在必行。

二是要提高自身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生活磨炼,而且主要靠自身的努力,一旦形成,便能够发挥出重要功能。

三是要消除自卑情绪、抛开焦虑。有些青少年之所以会产生生活依赖性,与他的自卑心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感到自己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并不具备什么相应的能力,尤其当出现困难与问题时,他们更是感到茫然无措。因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方面是树立自信。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偶尔早起跑步一次、偶尔练练太极拳,这不属于意志。如果一个人经常地、不间断地早起跑步、练习太极拳,即使刮风下雨,也不放弃自己的锻炼计划,这就属于意志范围内的活动。积极地、有效地、长期地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能够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品质。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长久的生活磨炼一定能够起到锤炼品性、锻炼意志的作用。

二、营地军训法

现在营地军训法的广泛采用越来越引起众多青少年的兴趣和重视。这是一种既带有温和色彩又十分严厉的训练意志的方法,对训练青少年的意志锻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营地军训法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一是安全可靠,经久耐用。与生活磨炼法相比,它虽然不具备长期的习惯性特点,但它的设施经久耐用,能够提供一种固定化的体育锻炼项目。与魔鬼训练法相比,它虽然不具备较强的刺激性与冒险性,但也确实具有紧张而有秩序且又安全可靠的特点。

二是团结友爱,突出合作。营地军训法重视团队精神,尤其强调人们之间的亲密合作和团结友爱,因为一个人的“掉队”就会影响到整个训练小组的成绩,只有大家精诚合作才能够使全组获得好成绩。

三是磨炼意志,锻炼品质。营地军训法虽然不像正规军训那样严厉,但严格的作息制度与训练计划使参与营地军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体味到纪律的严明性与奖惩的效能性,从而使意志得到磨练,特别适合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已经探索出很多营地军训法的形式,而且每一种形式都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常见的有夏令营与冬令营、少年警校和团队活动。军训活动能够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尤其在锻炼他们具有坚强意志方面效果显著。

三、魔鬼训练法

魔鬼训练法指的是训练者使用一些“劣性刺激”来锻炼受训者坚强意志的方法。其训练原则是:多吃点苦、多干点活、多受点罪。有时候,魔鬼训练法说不定会让你感到难以忍受,甚至使你具有一种绝望的心理,但不会真正地使你受到灭顶之灾的恐吓。

魔鬼训练法有一定的刺激性、新奇性,是一种鼓励人们大胆冒险的训练方法。此法的主要目的还是提高人们的耐挫(忍受挫折)的能力,从而真正地来锻炼自身的意志力。

魔鬼训练法采用的“劣性刺激”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饥饿

现代的青少年常常喜欢挑食、偏食,有时更是零食不离口,往往造成食欲不振、胃口不佳。魔鬼训练法针对现代人这种不珍惜良好胃口的习惯,设计出了“饥饿”式的训练方法:有意地设置一个缺衣少穿、食物短缺的环境,让一个人置身于其中去忍受那种饥饿的折磨。

2.劳累

现代的人们肢体懒懒散散、肌肉无力,而且很多人还具有一种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看不起劳苦大众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经历劳累的体验。魔鬼训练法为了使现代人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感受,有意地安排一定的工厂车间、劳动场所、农场农田,让人们去经历劳累的考验。在这一方面,魔鬼训练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磨炼意志的基本原则: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困难

魔鬼训练法特别重视困难情境在磨炼一个人意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力求使困难变成考验意志的天平。例如,将一定范围内的深山老林围护起来,将其中的凶猛动物全部赶走,把一个配备了适当工具与相应行李的人安置于其中,在不让他知道的情况下,安装一定的跟踪与监控设备。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让这个人自己设法逃生,即使有暴风雨袭来,除非是迫不得已,绝对不提供任何帮助,任凭他如何呼救,也不予以理睬。

有的学者认为,只有类似于如此“密林逃生”的训练才可以被称之为魔鬼训练法,也就是说,此法所需要的训练难度大、训练任务繁重、训练途径近似于残酷,但唯有这样,才是魔鬼训练法的精髓。

4.批评

严厉的批评能够作为一种劣性刺激而存在。批评通常能够激起一个人的廉耻之心,催促一个人为了逃避批评而不断地加强内心修养,运用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缺点。

概而言之,“劣性刺激”就是指那些使人不舒服或者不愉快的外界刺激。在国外,魔鬼训练法早就十分风靡。

日本人认为,“吃苦”是每个孩子的一门必修课。从小孩上幼儿园开始,日本人就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3岁到6岁之间,让孩子吃上一段时间的“粗菜杂粮忆苦饭”,即使孩子连续拒绝吃饭、号啕大哭,校方也不会改变计划,父母一般也大力予以支持。其实用不了多久,孩子肯定会忍苦咽下忆苦饭。这种教育训练其实就是一种魔鬼训练法的实际应用。

美国的“富门寒教”历来引人注目,一向追求民主独立和个性解放的美国人十分注重培养下一代的吃苦精神。美国有一位百万富翁,他有一个8岁的儿子。在他居住地的附近本来有一所很好的学校,但他却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学校。问其原因,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与毅力。

由此看来,魔鬼训练法着重于培养青少年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通过训练,使青少年的意志更加坚强、更加韧性,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强自我肯定性,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与胆识。

名人故事

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一个又聋又盲的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伦是用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

海伦从7岁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14年间,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大量的信,总计达数百封。这些书信,或者描绘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己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努力备课。

海伦能够克服困难,走出黑暗,达到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她顽强的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说“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获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抽象的名词。海伦幼年得病致残后,变得愚昧而乖戾,几乎成了无可救药的废物,但后来她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确实是个奇迹。可以说这个奇迹有一半是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伦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是一首诗来讲清楚,她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教育方法也与众不同,她从不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

海伦靠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生理上的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21岁时,她和老师合作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写下了14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