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高血压饮食与防治(生活必备丛书)
24299700000005

第5章 高血压的医疗常识(4)

精神紧张的人

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致病作用不容忽视。情绪和精神刺激均能引起血压升高。

一些研究发现长期工作劳累、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焦虑和抑郁等都可引起高血压,尤其是精神紧张在高血压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从事一些高度危险和精神高度紧张的工作者,例如驾驶员、股票经营者,其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较精神状态好的人高得多。而且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听力敏感性减退者患高血压的机会也相对增多。

另外,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高血压病人静心休息一段时间之后,血压也有明显下降。

另有观察发现,A型性格会有更多的机会患高血压病,这是由于这类人大多数热心事业、争强好胜、做事干练、脾气急躁。他们行动快、效率高,有过度的时间紧迫感,易于激动,缺乏耐心,经常处于紧张和压力之中。而B型性格的人则相反,其患高血压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易发生意外的高血压病人

尚未被发现和确诊的“糊涂”病人

据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有1/2左右的高血压病人不知道自己患病。这是由于高血压病的初期到中期,都缺乏特异的症状。我国据现有资料报道,有半数以上的高血压病人未被发现。这部分被称为“糊涂”病人。他们有病而不知病,自恃“自我感觉良好”,与健康人一样劳动、生活,常做出使血压进一步增高的行为,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

该用降压药但不用的病人

有些病人虽然已被确诊为高血压病,但自己以为自觉症状尚可,或对吃药感到厌烦,而拒绝服用降压药。因此,他们血压增高但得不到有效控制,经常处在危险水平上,久而久之,势必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并容易发生脑出血等意外。

滥用降压药的病人

许多高血压病人,不按医嘱或血压实际情况用药。而是凭“自我感觉”滥用,觉得头痛、头晕就吃两片,否则就不服,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又“恨病吃药”,超量服用,误以为血压降得越多,越快越好。这些做法是危险的,往往会造成血压忽高忽低或降低过快。使已患病的血管难以承受、很容易诱发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

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或睡眠不足者

生活有规律可降低血压,并有助于血压稳定,而劳累过度和睡眠长期不足或不佳,则容易引起血压进一步增高或发生剧烈波动,因而容易发生意外。

生活放纵,嗜酒、嗜烟、嗜赌者

高血压病人若大量吸烟或酗酒,可使血压进一步增高并对血管造成严重损害,且比一般的高血压病人更容易触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亦容易发生脑出血等意外。赌博时,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大输或大赢都会引起情绪激烈波动,导致血压骤然增高或发生较大的波动,这对高血压病人极为不利,很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

血压过高者

高血压病人若血压显著增高,常达到26.6/16.0千帕(200/120毫米汞柱)以上,那是相当危险的,容易发生脑出血等意外,不容忽视。

合并心、脑、肾等并发症者

高血压病多年,并经检查已出现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表明病情已相当严重,需要认真对待,加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者

高血压病与冠心病、糖尿病为姊妹病,关系十分密切,互为因果。若高血压病人同时并发冠心病或糖尿病,表明病情较为严重或相当严重,容易进一步恶化而出现心脑血管等意外。

饮食不合理、多吃少动者

一些高血压病人平时不注意饮食平衡,常吃高脂肪食品,口重,不爱活动,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这种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常导致肥胖,不仅会使血压进一步增高,还会使血脂增高,加速对心、脑、肾血管的损害,因而也容易发生意外。

性情暴躁或不讲心理卫生的人

研究表明,精神状态对血压有重要影响,情绪稳定,精神愉快、轻松,则有助于高血压下降或稳定;相反,情绪恶劣,精神沮丧,特别是经常大发雷霆,可引起血压剧烈波动或进一步增高,因而诱发脑出血、高血压脑病或脑血栓形成。因此,高血压病人欲求长寿,必须加强个性修养,胸怀宽阔,遇事不怒,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情绪平稳,豁达而乐观。

高血压的主要表现

高血压主要表现于以下症状:

头痛、头胀

不一定所有头痛、头胀就是高血压或脑出血的前兆,诸如感冒、睡眠不足、饮酒过量或吸入二氧化碳等都可能导致头痛,头胀。然而,高血压引起头痛的情形颇为常见,同时也是显示高血压进展程度的重要症状。

高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其部位是以全头部的自觉疼痛为主,少见有固定部位的疼痛;其疼痛性质以发胀、冲逆、昏沉、钝痛等特征为主,有时还会感到恶心、想吐。一定要去医院检查治疗。

眩晕

高血压引起的眩晕,有时虽为轻度眩晕,却失去平衡感,一般女性比男性较多。

这种症状若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并频频出现时,就要特别加以注意。因为这种症状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

耳鸣

很多疾病都会导致耳鸣,如中耳炎、贫血、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但以上多数为单耳耳鸣,由高血压或脑动脉硬化等引起的耳鸣,往往发生于双耳,并且耳鸣严重,持续时间较长。

心悸、气促

所谓心悸就是自己会感觉到心脏跳动的情形和平常不同,或伴随有气促情形发生。

心悸和气促的主因是心力衰竭、慢性呼吸衰竭或血管异常及血液的问题。

由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肌肥大、心力衰竭,或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等,都会使心脏的功能异常。

若心力衰竭、血管狭窄或贫血时,稍稍做运动便会有心悸、气促的发生。

四肢麻木

高血压病人有四肢麻木的现象。很多人清早醒来会遇到这种情况,所以担心自己患了高血压。

其实,能引起这种症状的,并不只是高血压。所以不能因此就断定是高血压所引起。

这种手脚麻木的现象,有时只是短暂的生理现象而已。因高血压而引起的四肢麻木并不是单纯的四肢麻木,严重时可出现某一部分的运动障碍,当然也会出现轻微的感觉障碍,但绝非是暂时性的。如果四肢经常出现麻木现象,且持续时间很长,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轻度高血压不容忽视

高血压的病情轻重程度,常依据其血压水平及其靶器官损害而分类。1992年美国高血压检测、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五次报告(JNC-5),提出了成人高血压的最新分类概念,即血压<130/85毫米汞柱为正常。130~139/85~89毫米汞柱为正常高限,≥140/90毫米汞柱为高血压;据血压值的高低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四级(STAGE):一级为140~159/90~99毫米汞柱,二级160~179/100~109毫米汞柱,三级180~209/120毫米汞柱。以上新概念的特点为:①强调收缩压与舒张压升高的意义相同:②只要血压高,不管程度轻重,均具有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危险,故不应该低估以前认为的,“轻度”或“临界高血压”(140~159/90~94毫米汞柱)的致病作用。

高血压是如何损害心血管的呢?最初全身中小动脉痉挛、增厚以及管壁逐渐硬化,此为高血压临床第一期。此后引起靶器官心、脑、肾等组织结构异常,譬如心肌肥厚、脑动脉硬化、早期代偿性肾功能不全,此为高血压病第二期。经过10余年,病程可进一步发展为第三期,即靶器官不但结构异常,而且功能失去代偿,譬如发生心力衰竭、脑中风、肾功能衰竭以及冠心病等。一旦出现左心衰竭,约50%的患者可能在5年内死亡,其预后之差不亚于某些恶性肿瘤。

高血压的“三高”与“三低”

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疾病,已影响到全球10亿人,中国患者近1.3亿。我国高血压的流行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

“三高”是指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患病率高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35~74岁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经上升为27.2%,也就是说此年龄段就有近1.3亿高血压病人。

致残率高目前我国有600万左右脑中风患者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其中有7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40%的人重度致残。

死亡率高我国有41%的城市人口死于心脑血管病,其中北京已达51%。

“三低”是指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

知晓率低我国人群中仅有53%的人曾测过血压,44%的人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1991年,通过对全国30个省市95万人的调查发现,高血压的知晓率在城市为36.3%,而农村仅为13.7%。

服药率低城市为17.4%,农村为5.4%。但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高血压病人的服药率已上升至28.2%。

控制率低血压控制到18.7/12.0千帕(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者,城市为4.2%,农村0.9%,全国2.9%。

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某些疾病后产生的高血压。目前,凡是医学上能查得出原因的高血压,都称继发性高血压,也叫症状性高血压。能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疾病很多,常见于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某些血管性疾病和颅脑疾病引起高颅压者。

血压升高而找不到引起高血压的原因者,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在高血压患者中,有90%左右为原发性高血压。如果血压大于或等于21.3/12.67千帕(160/95毫米汞柱),或有进行性的升高,或血压虽在18.67~21.3/12~12.67千帕(140~160/90~95毫米汞柱)之间,但检查眼底发现有小动脉硬化征象时,就可叫做高血压病了。

二、高血压的检查与控制

高血压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帮助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和分型,了解靶器官的功能状态和受损情况,也有利于治疗时正确选择药物。尿常规、肾功能、尿酸、血脂、血糖、电解质(尤其血钾)、心电图、胸部X线和眼底检查应作为本病病人的常规检查。

动态血压监测(ABPM)

可观察被测试者一天24小时的血压变化,一般白昼每15分钟,夜间每15~30分钟测定血压一次,并可将各时间点测得的血压值连成曲线观察。本项检查有助于:①明确高血压的诊断,尤其是“白大衣高血压”(在医师诊查时的血压增高)。②了解血压的昼夜变化,可依此将高血压分成木勺型与非木勺型高血压两类,木勺型高血压者血压仍有昼间高夜间低的特点,而非木勺型高血压者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血压下降小于昼间10%),一般认为非木勺型高血压易发生心肌肥厚。并可观察情绪、活动改变时血压的变化以指导治疗。③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抗高血压新药,可计算降压的谷/峰比值和平滑指数等。④预后的判断。然而ABPM的实施方法和各项参数的标准尚未统一,某些临床价值还待判定。

尿常规

早期病人尿常规正常,肾浓缩功能受损时尿比重逐渐下降,可有少量尿蛋白、红细胞,偶见管型。随肾病变进展,尿蛋白量增多,在良胜肾硬化者如24小时尿蛋白在1克以上时,提示预后差。红细胞和管型也可增多,管型主要是透明和颗粒者。

肾功能

多采用血尿素氮和肌酐来估计肾功能。早期病人检查并无异常,肾实质受损到一定程度可开始升高。成人肌酐>114.3微摩尔/升(μmol/L),老年人和妊娠者>91.5微摩尔/升(μmol/L)时提示有肾损害。酚红排泄试验、尿素廓清率、内生肌酐廓清率等可低于正常。

胸部X线检查

可见主动脉,尤其是升、弓部迂曲延长,其升、弓或降部可扩张。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时有左室增大,有左心衰竭时左室增大更明显,全心衰竭时则可左右心室都增大,并有肺淤血征象。肺水肿时则见肺门明显充血,呈蝴蝶形模糊阴影。应常规摄片检查,以便前后检查时比较。

心电图

左心室肥厚时心电图可显示左心室肥大或兼有劳损。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差不大,假阴性为68%~77%,假阳性为4%~6%,可见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的敏感性不很高。由于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左房舒张期负荷增加,心电图可出现P波增宽、切凹、Pv1的终末电势负值增大等,上述表现甚至可出现在心电图发现左心室肥大之前。可有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

超声心动图

目前认为,和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比较,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左心室肥厚最敏感、可靠的手段。可在二维超声定位基础上记录M型超声曲线或直接从二维图进行测量,室间隔和(或)左心室后壁厚度>13毫米者为左室肥厚。高血压病时左心室肥大多是对称性的,但有1/3左右以室间隔肥厚为主(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比>1.3),室间隔肥厚常上端先出现,提示高血压时最先影响左室流出道。超声心动图尚可观察其他心脏腔室、瓣膜和主动脉根部的情况并可作心功能检测。左室肥厚早期虽然心脏的整体功能如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仍属正常,但己有左室收缩期和舒张期顺应性的减退,如心肌收缩最大速率(Vmax)下降,等容舒张期延长、二尖瓣开放延迟等。在出现左心衰竭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左室、左房心腔扩大,左室壁收缩活动减弱。

眼底检查

测量视网膜中心动脉压可见增高,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见下列的眼底变化:

Ⅰ级:视网膜动脉痉挛。

Ⅱ级:A.视网膜动脉轻度硬化;B.视网膜动脉显著硬化。

Ⅲ级:Ⅱ级加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

Ⅳ级:Ⅲ级加视神经乳头水肿。

其他检查

病人可伴有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及载脂蛋白A-Ⅰ的降低。亦常有血糖增高和高尿酸血症。部分病人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升高。

高血压的鉴别

高血压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其确切发病原因仍未肯定,约90%~95%的高血压属于此类。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可查,且部分病人通过合理治疗可获治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及病程进展比较缓慢,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则常在短期内血压显著升高,病程进展较快。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脑、肾等器质性损害多在10~15年以后,如果在短期内发生器质性明显损害,多是继发性高血压,且多为高肾素性高血压。

肾实质病变性高血压

该类高血压包括有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狼疮性肾炎、肾结核、多囊肾、糖尿病性肾病、肾肿瘤等。其中以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常见。

原发性高血压病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点有:后者有典型的发热、肉眼血尿、少尿、浮肿等临床表现,尿镜检可见大量蛋白、红细胞和管型。这些是原发性高血压病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