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24264400000019

第19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其规律(4)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稳定性、保守性与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现实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首先,教育内容不能及时回应时代和现实的挑战,不能直面受教育者的批判与质疑,如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腐败问题、就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必然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引发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内容,或者仅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分析或口号上,其结果只会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教育的成效也必将大打折扣。教育者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教会受教育者如何去正确看待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有现实针对性的内容。其次,教育内容不能帮助受教育者解决现实的心理压力和实际问题。受教育者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会遇到一些困扰他们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年来出现的自杀、盗窃、误入歧途等就直接同这些问题有关。但当前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仍比较薄弱,尚不足以使受教育者找到解决问题方案,解除他们的困惑。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反映时代的变化,及时地吸收教育者所需要的内容,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发展需求。

第二、方法上选择单一、落后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不断创造各种方式、方法,以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求的过程。只有不断地以适当的条件或方式,在必要而又可能的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要求,才能有利于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在教育的实践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开会、听报告、学文件等关起门的方法进行教育,形式呆板,使受教育者提不起兴趣,感到枯燥乏味。而在上课时,也是不问对象、不分层次、居高临下地搞满堂灌,表面上似乎完成了教育任务,实际上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远远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效果。

(3)教育者本人与受教育者个体之间的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会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同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联系互动增多,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摩擦乃至冲突也就很容易出现。

第一,人格因素引发的矛盾。就教育者而言,除了应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外,还必须能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而享有崇高的威信,进而在教育活动中产生“感召力”和“向心力”,充分显示其“人格”的力量。但有些教育者并不注意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言行不一,说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一套,使理论的力量大打折扣,导致两者关系紧张,产生矛盾。

第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矛盾。这里所讲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也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无论哪种关系处理不当都可能引起矛盾。此外,两者行为方式的不同、个性的差异、爱好兴趣的不同,也会引起矛盾。

第三,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只有通过教育对象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外化为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才算完成。在此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期望与自身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时对自身就已经有一种批判性的认识。

在教育者传递的社会要求的鼓舞下,在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指引下,他会树立一种新的自我发展的目标。同时,还会对照当前的现实状况,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期望和意向。正是这种自我期望和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促使受教育者加强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理解、体悟和追求,设定自我教育方向,不断改造现实的自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知行转化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知识教育为内容,价值教育为主题的价值引导和意义建构的相对独立的特殊教育过程,核心是要使理想信念、价值规范在教育对象内心深深扎根,成为其自觉行动的指南。但在当前的很多教育实践中,对教育内容和目的的知识性掌握比较重视,而对教育目的和内容所蕴涵的价值理性的把握却远远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远没有达到内化的境界,出现知而不信、信而不行、行而不远的情况。

3.总结评估阶段的具体矛盾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对个体思想品德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两个转化”的行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即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与来自社会环境自发影响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正式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正面自觉的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使教育系统更加巩固,功能更加完善。

而环境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而且具有自发的、渗透性的特点。

其中消极的影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生紊乱,降低系统的育人效能,抵消教育所产生的作用。为了控制自发的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须善于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因素,培植既符合社会要求又符合个性发展需求的影响,促使教育目的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动机,才能保持教育影响高于其他外部因素的自发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其规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它都在起作用。因此,要提高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关键就在于认识和掌握这一过程的规律,自觉地按规律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其中,具有全局意义的规律主要有三个,即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和协调控制规律。

(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方法论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对这一过程规律的研究应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就是认识和改造世界,即从具体的感性的实践到理性的思维,再在理性的思维指导下回到具体的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认识应该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的理性把握。我们认识这一规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正确开展,而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也需要通过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来检验。

2.要用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发展环节或阶段、矛盾、规律都是密切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作用过程可以划分为一定的环节或阶段。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一致的情况,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环节或阶段、矛盾和规律的研究成果,必然是相互照应的,成体系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要能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