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24264400000014

第14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3)

由于法纪规范是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得以实施的保障性力量,法纪教育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所以说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保障性教育,它重在强化、自制和他律,尤其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思想,赋予法律以至高的权威、至尊的地位、至贵的价值、至诚的信仰。

(五)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自励性教育,重在劝导、激励和体验。心理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在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教育的过程中,人的心理状况始终起着维持、调节和统合的作用。人们的政治信念、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纪观念的形成,都要从一定的感知、情绪、动机等心理活动开始,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以及情绪、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心理过程的发展和推动,受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差异的影响。因而,心理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起点、基础和前提。由于心理活动具有个体性,故而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自励性教育,其教育机理重在劝导、激励和体验。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一)生命教育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的发展中基本上是轻视生命教育的,没有个人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没有个人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后,社会主体需要的一个突出内容就是对生命的关照和关爱。由于生命同时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规定,所以它也就成为既人所共知又众说纷纭的不确定概念。从形而下的角度而言,生命与生存、生活相通;从形而上的角度而言,生命又与信仰、终极关怀相连。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往往是综合这两个层面。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例如,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刘铁芳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把人对生命的追思与探询引向深处,孕育人透彻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珍爱,和对他者生命的同情,拓宽人的生命情怀,丰富人的生命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我们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关怀为中心,在遵循个体生命、生理、心理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并在个体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和谐关系的教育。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关键还在于提升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只有正确地看待生命现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存在的意义,才能形成受教育者对生命的敬畏、热爱,进而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与逆境,形成对生活的自信和坚忍不拔的勇气,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帮助青少年热爱生命,协助青少年光大生命,发挥青少年的潜在优势,提高青少年生命质量,既是教师和家长的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也应该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以往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在讲到人生观时,实际就涉及了生命教育,因为人生观中包括生死观。但是,与重视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教育相比,生命教育显得较为缺乏,特别是缺乏从生命本体出发探索生命的教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倡导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学会生存的教育”,也是“学会关心的教育”,其核心是把受教育者个体的生命价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培养健全的生命意识作为教育的核心,把养成良好的珍惜生命的行为作为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从多方面展开,目前,生命教育内容至少可以具体细分为:个体生命的一维性、不可逆性教育;自爱及尊重欣赏他人的教育;日常生活中的生命观教育;个体间的生命关系教育;生命的超越教育等。

(二)核心价值教育

在现代道德教育中,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基于相对主义不可能改变道德教育实效低迷的事实,人们开始关照道德中的核心价值。品格教育者最先使用核心价值一词。对于“核心”,大多数学者认为它表达了“基本”之意。如在品格教育者的著作中,基本(的道德)价值与核心(的道德)价值是混用的。品格教育者把核心价值界定为多元社会中存在着的为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对人类生活来说有着重要价值的道德,如关心、诚实、公平、负责等。这些道德价值在长期的人类历史中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是社会之所以能存在的基础。根据学者们对核心价值的描述和对历史上核心价值递演嬗变的考察,我们认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乃是人类异于动物的高尚性和具有共同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它内蕴于人的平实的生活中。基于此,我们将其界定为根植于人的类本质和现实生活的,为人类指引基本的价值坐标、规划基本的道德取向、代表人类作为类存在的基本意义和尊严的道德价值。

它是现实生活的,是人类在实践中、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道德价值。它着眼于基本而非一蹴而就地追逐上位(理想)价值,从基本的道德价值中发掘道德的真谛;着眼于普遍,因为普遍的道德价值才能使人从类主体出发来面对共同的生存危机、道德危机;着眼于稳定,因为流变的道德价值难以为人指引基本的人生坐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担负起赋予受教育者基本道德知识和能力的责任,向他们传授核心的道德价值。

理想价值作为一种上位的、高层次的道德价值永远都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理想价值把道德、道德教育“纯”

而又“纯”,一味追求精英式的道德教化而忽视了对真实生活的关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无根”的教育;它所企求的理想人格也忽略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圣人的事实,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却是为人的常轨。绝大多数受教育者的生活是现实而平凡的,它不是适合理想价值生长的土壤,那么把理想价值植于这样的生活也不会得到甜美的果实。在受教育者的生活中,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对诚实、善良、勤劳、自尊等核心价值的要求,这才是他们每天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中所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品质。他们的生活更主要的是由平凡人的平凡事组成,他们参与的是与平凡人的对话、互动和交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思想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内容体现在教材中。但在我国,核心价值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远未像在美国那样引起从政府到企业财团到家长的广泛重视,也未像英国那般有诸多的课程开发中心编订的一系列教材从而形成了较系统的核心价值教育的方法、内容体系。为了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核心价值教育内容体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资源的营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汲取其他国家可资借鉴的道德资源,实现与他种文化的交流、对话。这样才能摒弃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狭隘视阈,实现核心价值以人类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为主旨的价值诉求,才能真正从人类共同的生活要素、情感要素出发去追寻核心的道德价值。

(三)交往教育

交往对人与社会发展具有广泛的、多方面的作用。交往之于社会而言,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保障,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还是共产主义诞生的条件之一。交往之于个人而言,既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交往是人们在每日的生活中必然要时时刻刻进行的日常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能够自然地进入完美的交往状态。恰恰相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行,人类社会在交往和不断重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遭遇多种多样的交往问题,面临各种各样的交往困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扩张、信息经济的联网和生态环境的互动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时代更是如此。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全球化也推动着当今社会发展为一个全球交往的社会。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作为未来全球化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受教育者,必须具有全球交往意识和全球交往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是受教育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其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及其重利性、竞争性,容易使人见利忘义,物质主义、容易产生个人本位,淡化道德责任意识;市场的价格机制容易诱人急功近利。

市场经济这些负面影响将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交往失真,而且这种情况也已经泛化蔓延到校园、甚至家庭。现代科技使网络的迅猛普及也使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沉迷其中,远离现实生活,不愿也不会和人交往,有的因此罹患心理疾病。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也在呼唤交往教育。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将交往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交往能力教育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交往认知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及交往控制能力。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准确了解自我特征的能力)、对他人认知能力(及时知晓他人思想、性格、情感的能力)以及关系认知能力(善于把握我与他、他与别人的关系状态的能力);沟通能力是受教育者在交往过程中借助言语、体态、表情等多种媒介,恰当地表达思想情感、有效地增进人际交往的能力;控制能力是受教育者根据交往情境的变化,能够随机应变、及时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自己、他人情绪的能力。

(四)幸福教育

幸福之于人,乃是一个具有终极性的、动力特质的渴望与追求。

幸福的人一般更有热心、耐心、爱心。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获得与感受幸福都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应是让受教育者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幸福的生活。那么,在其内容体系中就要重点突出有关幸福的教育。幸福之所以需要教育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幸福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联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类有一种追求精神价值的超越性需要,即所谓“似本能”。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即属于一种“似本能”。“似本能”首先是说人对意义世界的寻找、人的向善的属性是某种类似于动物性本能的东西,对于个体来说具有与生俱来的“先验性”。当然,%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看,这一“先验性”的价值需求乃是人类整体历史实践所产生的积淀或社会遗传。同时,“似本能”本身也说明人的价值需求并不等于生物性遗传。马斯洛认为,“似本能”极微弱,因而极易被忽视从而走向萎缩。因此,人的超越性需要只是一种类似本质的潜能和可能性。假如人的生活或教育过程忽视这一方面,则人的价值需要本身就会萎缩,个体也会因此而走向心理病态(无意义、枯燥、狂暴等)。由于幸福本身的精神性和社会性,没有健康的价值需求与追求的人必定是远离幸福的人。所以对幸福的需求人人而有之,但无论是幸福的感受或创造能力,又的确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潜能。谁对人生意义与本质的把握最透彻、追求最执着,谁获得的幸福可能性及质量就越高。即人生的境界与幸福的境界成正比。从这一意义上看,提升人的人生追求本身是提升人的幸福水平的前提。因此幸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部教育活动的需求乃是不言而喻的,从可能到现实的重要中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部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