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24264400000010

第10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3)

(四)相对主体说

相对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相对于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主客体是确定的,但是脱离了这一关系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就是不确定的。这种观点看到了主、客体的相对性,能灵活应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主客观相互转化的特殊问题,但却忽视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由于绝对性是存在于相对性之中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绝对性地位是确定的,而且正是这种绝对性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和发展方向才得以保证。

(五)交互主体说

交互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作为平等的主体而存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是其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基础。这种平等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和共识中,体现出双主体性、双向互惠性、双向认识性的特点,这种观点打破了一元论、二元论中区分主、客体的思想,变强调单向沟通到强调互惠互识,真正体现了民主和平等。但这种观点从哲学矛盾的观点来说,却削弱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地位,忽视了双方的斗争和相互转变,也就是没有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支配地位和客体的从属地位及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二、思想政治主客体之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表述之争,其实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争论。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单一主体论”、“双主体论”、“多主体论”、“交互主体”等。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直接导致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争论。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范畴,但这并不是说主客体的概念不可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键是如何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一般说来,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种任务。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毫无疑问,主体是指现实的人,只有人才能充当主体的角色。教育者是主体,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受教育者是主体还是客体呢?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沈壮海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一种主体的活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它包含着不同的主客体关系,因此,我们不宜笼统地将所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标以主体、客体等称谓。于晓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改造的对象。如果把人作为客体,那么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能动性如何解释。如果以客体的性质来否认人的能动性,那么人就不再是‘人’,这就会造成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因此就不应该用主体、客体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应该有专门的范畴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张耀灿教授提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复数的主体,教育资料是共同的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上述学者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关系的复杂性,主张重视受教者的主体性,不能把受教育者简单地看作客体。但有些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马克思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生产的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其也表现为双重关系,即一方面是自然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环境发生作用);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并引导受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不过受教育者是“潜主体”。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主客体概念是可以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但不能简单的套用,要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对其进行理论创新。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和不同程度能动性、创造性的主体,即都具有一定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包括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具体表现为教育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创造性等属性。能动性是指教育者能积极主动地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影响。主导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始终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创造性是教育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应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能动性是主体性的集中表现,而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受教育者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他们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自觉地接受外部的教育影响,积极地汲取教育内容,并创造性地加以内化,转化为自己学习提高的内在需要,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教育者,促进教育者不断完善和深化教育内容,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发挥主体性,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发挥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理应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这既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使然。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放任自流,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发挥和发展的。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发动者与领导者。教育者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教育者应当具备强烈的阵地意识,“唱响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如果教育者放弃了主导地位,放弃了主阵地,各种不良思潮便会乘虚而入,思想政治教育便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并努力巩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便可能丧失其主动性,从而偏离正确方向。因此,教育者必须不断提升人格魅力,以保证自己在现代高校德育中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