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23787800000042

第42章 文化,总得在下一代延续(4)

看电视会损害孩子的视力。长时间看电视,孩子的眼睛调节速度迟缓、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引发近视。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4一14岁的孩子一年在电视剧上花费的收视时间平均已超过了100小时,而这些时间主要集中在假期。假期因此成为孩子眼疾频发的时期。

看电视会影响孩子的思考力。电视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视频媒体,主要靠画面和图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美丽的画面稍纵即逝,孩子还未来得及思考,画面就变化了。通过电视了解的事情往往比较肤浅,时间久了会让孩子养成不愿动脑筋的习惯。很多孩子与家长一起看电视,甚至不按时睡觉。睡眠不足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而且对孩子的情绪培养极为不利。有研究表明,儿童期睡眠不足的人,成年后更易出现焦虑、抑郁和好斗行为。

看电视会消磨孩子的意志力。很多家长自己没有什么爱好和追求,业余时间全泡在电视里。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对电视的兴趣会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孩子因此不愿意读书学习,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耐心和毅力,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也不好。

看电视不仅浪费孩子宝贵的时间,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长期沉迷于虚幻的娱乐世界里不能自拔,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影响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其让孩子把时间花在看电视上,不如让孩子多学点知识,多长点见识。

让孩子远离电视,关键在于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电视不是孩子的保姆,别因为无暇陪伴孩子,就把孩子丢给电视。平日里,父母要给孩子讲解多看电视的坏处,在家里不要有事没事就打开电视去消遣。其实大多数孩子爱上电视都是家庭环境培养的。作为家长,要果断地关掉电视,花心思创造更多有趣的家庭活动,比如参加各种活动或游戏、一起运动健身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有益的活动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以良好的亲子关系影响孩子、培养孩子和造就孩子。

家长要善于帮孩子合理地安排假期。在完成假期作业的同时,可给孩子有计划地列个书目,让孩子读一些有意义的书。阅读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也可以请孩子分担一些家务,比如一起做饭炒菜、打扫房间等。鼓励孩子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尽情地与同伴玩耍,加强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可以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尽情地回归大自然,接触美好的事物。这些都可以作为节假日很好的项目,让孩子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和孩子变得更加亲近了,孩子也越来越爱学习了,孩子学会了许多新本领,远离电视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当然,电视不是说压根都不能碰,而是要事先订好规矩,把握好尺度。作为父母,千万不能让孩子上了电视的“瘾”。比如说,放假前就要和孩子讨论假期哪些节目可以看,讲清看的时间和次数。像吃饭时不能看电视、作业没做好不能看电视或是看到几点就必须结束等等,都要事先跟孩子沟通好。作为规矩的制定者,大人是不能破坏规矩的。大人先执行,孩子才可能心悦诚服去做到。

当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家长也不能就此不管了。即便是专门的儿童节目或动画片,家长也要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或劳动,陪同孩子一起看。这一作法既能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话题,也有利于家长帮助孩子解释其中的内容,包括道德论理、是非标准、正反经验等等。凡不适合孩子看的节目,家长应坚决不让孩子看。专家建议:3岁以下孩子应禁止看电视;3岁至5岁孩子一次不应超过30分钟;6岁至9岁的孩子一次不应超过钟。看电视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点半至7点半,要选择适合孩子看的节目,内容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时间太晚了会影响孩子的睡眠。

观看电视过程中,家长要趁调换节目或放广告的间隙,让孩子闭上眼睛作一些短暂休息,或眺望远方,或做眼保健操,以免孩子的眼睛过度疲劳。看电视时,屋里的光线应适度,晚上可以在屋子里开一盏柔和的小灯或红色的灯泡,这样眼睛就不容易疲劳了。

2011年12月27日

耐心地,耐心地,等着孩子慢慢地长

自从当父亲那天起,我就一直发愁:真不知道怎样把孩子培养成人,培养成有用的栋梁。

转眼间,孩子已经九岁了,各方面表现还不错。但我知道,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还要许多事情要做,需要我们足够的眼界和胸怀、足够的耐心和智慧、足够的细心与体谅。

曾看过一篇文章《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文章把孩子比喻成蜗牛,把家长比喻成牵着蜗牛去散步的人。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要允许孩子慢慢地长,主要方式是学会等待、鼓励和坚持,让孩子自己去适应、去成长。

我心释然。从教孩子系鞋带开始,一遍遍地教,一遍遍示范,甚至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他按着自己的理解去练习,让他心理不再有负担,因此他很快就掌握了。七岁那年,让他练书法,总是断断续续地做,甚至半个月练一次,如果他实在不想练了,放一放,改天心情好再练,坚持了一年多,孩子居然能写春联了,几个毛笔字比有些成人还强。

我慢慢体会到,“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就像农产品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成长过程,每一样农作物都有自己的特性,不能不讲规律、不能胡乱施肥,不能拔苗助长;教孩子不能像工业一样,迎合市场、批量生产,快速出炉。孩子的教育需要像养花种草一样,耐心地培土、浇水、剪枝、施肥,耐心地按季节变幻顺势而为、促其成长,每个阶段做好每个阶段的事情……慢慢我就领悟了,教育是需要耐心的艺术,是需要等待的艺术,是需要坚持不懈的艺术。教育贵在坚持,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就像一棵幼苗,他挺直了身子,向上长,一天又一天,慢慢变了模样;就像一只小鸟,他每天都在练习飞行,一次又一次跌落,最终自由自在地翱翔。家长要做循循善诱的人,不泼冷水,不扯后腿,始终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每天一点点做,让孩子慢慢地长。

也曾有过急躁的时候,有时早上送孩子上学,他自己穿衣、洗漱、吃早餐,我以前很急,怕上班迟到,急了还吼他动作慢。后来我看了《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宁可选择自己上班迟到,挨领导批评,也不催孩子。孩子反而替我考虑,动作麻利乃至自己独立上学了。

有时想想,教育是个细致活,最忌讳的就是粗暴、草率和烦燥。曾经有学者去英国考察,看到牛津大学的草坪很好,于是向园丁询问经验。园丁说,没有什么经验,就是要不停地浇水,只不过要浇900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的是家长宽广的视野、耐心的教养。许多东西是需要慢慢传承和培养的,只要沿着正确的道路坚持不懈地做,总会实现梦想和愿望。在孩子教育方面尤其要系统谋划、耐心执着、精心培养,绝不能采取简单化的方式,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要善于从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人手,慢慢地做,耐心地做,旷日持久地做,水滴石穿,就是了不起的力量。

耐心地,耐心地,等着孩子慢慢地长。

2012年1月7日

重视童年,开启人生幸福的起点

——心理学哲学笔记之二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童年时期是培养人生健康心理和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这一时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将来主动学习、谋取幸福的能力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不利影响。

今年3月15日的《广州日报》有一篇题为《童年受虐阻碍大脑海马体发育》的文章。文章以翔实的数据表明:童年时期受过虐待的孩子,成年后发生抑郁的几率是常人的两倍。文章指出:童年时遭受虐待和辱骂会增加孩子成年后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诸如抑郁焦虑、人格分裂等等。目前最新的研究为这一观点在身体发育方面增添了新的证据。

文章引用了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马丁·泰歇的研究成果。马丁·泰歇在研究了近200位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或高压对待的人后发现:那些童年遭受过父母肉体或言语上数种虐待的人,大脑海马体三个关键区域的体积比常人减少了6.5%。而大脑海马体是帮助人们处理长期学习与记忆声光、味觉等事件的大脑皮质的重要内褶区。正因为大脑的记忆储存主要靠海马体来处理,大脑海马体在人们主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丁·泰歇强调:“大脑精致而脆弱的海马体易遭受压力的毁坏,这是20世纪神经科学关键的发现之一。”其他研究也显示,童年遭受辱骂和虐待经历的人成年后发生周期性抑郁的可能性是常人的两倍,这些人也更难通过心理或药物治疗而痊愈。

作为心理咨询师,近年来我接触过很多所谓的问题孩子。他们的抑郁焦虑、人格分裂、顽皮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攻击性强等心理疾患实际上都能从童年经历中找到缘由。这些问题孩子的家庭往往充满“火药味”和暴力影响,夫妻争吵打架的多、父母批评指责甚至辱骂孩子的多,孩子学习成绩差的也居多。交谈中我能感受到,这些孩子在谈到童年时显得不快乐,或多或少都有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由此我常常感叹:孩子是不幸的,孩子心里最痛的地方也许不易察觉,但它留下的印迹会像毒素一样缓缓释放在未来岁月里。

这些不幸的孩子,尽管父母都希望他们学习成绩优异,方方面面突出,但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使这些孩子越来越厌学,甚至因为学习问题而精神崩溃。特别是那些随意打骂孩子的家庭,那些充满家庭暴力甚至血腥场面的家庭(包括那些相互攻击充满语言暴力的家庭),很难培育出热爱学习、快乐向上、表现优秀的孩子,从而使家庭生活形成了恶性循环和怪圈:家长动辄打骂孩子,孩子越是被打被骂越显得叛逆、迟钝,越是叛逆、迟钝越考不出好成绩,越是没有好成绩,越是没有学习兴趣;粗暴的家长看孩子学习成绩越差越是打骂孩子,孩子越是难以进步,从而形成两败俱伤的局我的四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当过近二十年的高三班主任。他在向我谈到近年来他们班级考上名校的学生时发现一个规律:凡是那些自尊自爱、勤奋学习、乐观向上的孩子基本上都来自文明和睦的家庭,这些家庭父母恩爱,绝少发生家庭冲突;这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大多成绩优异、善解人意,沟通能力强,情商和智商都不错。相反那些问题学生后面总有粗暴、无知,对孩子像对待仇人一样的父母。为此,我四哥得出结论:要想让孩子成才,关键是家庭和睦,家庭能够给予孩子快乐的心情和足够的鼓励。特别在孩子童年时代,愉快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身心和智力全面协调的发展,也有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成才。

细想之下,这种现象其实非常符合教育规律。只有在童年时培育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孩子将来的成长创造条件。发展心理学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功能的敏感期,错过了就补不回来。儿童时期,是孩子多项智能开发的黄金期。一个孩子童年的记忆,尤其是阴暗的记忆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烫伤的烙印。很多孩子正因为有着不幸的童年经历,才在成年后集中暴发一些心理疾患和问题。比如大名鼎鼎的荣格、安徒生、梵高、尼采、海明威,英国女作家《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等等。

快乐有着巨大的内趋力,可以引发奔放的学习热情。宽松的家庭环境和合适的教育引导有助于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到当代中国家长关心的孩子学习问题,其实与童年学习经历密不可分。在少年儿童的学习动机中,兴趣占着很大比重,只有从学习中不断获得快乐和赞许,孩子才能热爱学习、持续进步。至于那些不文明的教育方式,比如打骂、威逼或利诱,不仅会对孩子的学习兴趣造成伤害,而且会损害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变“笨”变“傻”。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要努力进入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一生重要的人,就必须与配偶好好相处,与孩子好好做伴。孩子回家后,智慧的父母应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体味亲情交流的美好,感受现实生活的快乐。如果家长剥夺了孩子享受快乐童年的权利,在孩子回到家后仍然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常年累月对孩子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这对于孩子情商、智商的成长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为人父母必须高度关注的。

2010年9月初稿,2012年3月16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