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23726200000014

第14章 云南水能资源开发与中国能源安全(2)

在如此巨大投资规模下,到2003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达3.85亿千瓦,但缺电仍很严重。2003年全国电力供需缺口达4485万千瓦,新增加缺口达2450万千瓦。2004年全国用电缺口仍达2000万千瓦以上。这导致缺电省份增加,2004年有24个省市被迫拉闸限电,到9月份仍有12个省份出现拉闸限电情况。云南本是能源丰富的省份,但由于电源开工项目不足,也被迫限电。省内每日供电需求为9500万千瓦时,但省内供电能力仅6500万千瓦时,供电缺口达3000万千瓦时。省里不得不采取措施严格限制用电,一些行业采取“停二开五”或“停三开四”的周轮休制度,而对另一些行业干脆停止供电。2004年全省供电缺口最高达50%,平均也达到26%。由于电力紧张,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云南也因电力紧张导致黄磷等产品出口一度大幅度下降。因此,加快云南水能资源开发有利于缓解电力供求紧张的矛盾,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6.开发云南水能资源有利于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云南是中国的边疆省份,民族人口众多。长期以来,由于云南缺乏好的大项目,争取国家和其他投资的能力有限,制约了经济发展。现在全国电力市场需求旺盛,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使得云南有条件开发丰富的水能资源。加之,云南的水能资源大多蕴藏在流经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河流中。通过水能资源开发,不仅可创造无数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帮助当地居民走出贫困,而且可建设电力支柱产云南水能资源开发与中国能源安全业,发展当地经济,扩大转移支付规模,间接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只要当地经济发展了,居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有利于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7.开发云南水能资源有利于我省占据市场主动地位

随着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西部省份加快了水能资源的开发。在“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就制定了“西电东送”的北、中、南三大通道。北部通道建设集中在华北和西北两大地区。北部通道主要任务是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的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的公伯峡、拉西瓦等水电站的电力送往京津唐负荷中心。中部通道沿长江而下,把长江流域数千万千瓦的电力送华中、华东和福建、广东。南部通道的规划思路是: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以开发贵州、云南等地火电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用电负荷中心送电。为了加快向东部地区送电,西南的四川、贵州、广西以及其他省区都加大了水电开发力度。四川在雅砻江上开工了锦屏一级电站,在大渡河上建瀑布沟(330万千瓦)电站,广西在红河上开工建设龙滩水电站(630万千瓦),贵州在乌江上开工建设构皮滩水电站(300万千瓦)。尤其是贵州,近年电力产业发展很快。2001年贵州开工建设“四水四火”8个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到2003年装机容量达868万千瓦,发电量达640.98亿千瓦时,比上年大幅增长(见表4和表5)。预计2004年贵州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这使得贵州向广东送电的规模大幅度上升。2001年贵州向广东送电11亿千瓦时,2002年为36亿千瓦时,年接近6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9.3%。如果云南不加快水能资源开发,等其他省份快速占领市场和广东、广西大上核电项目后,云南将失去送电东部市场的主动地位。

8.开发云南水能资源有利于“云电外送”战略的实施

云南与缅、老、越山水相连,国境线长4060公里。随着东南亚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电力需求量不断增加,电力缺口也在增大。不仅紧邻云南的缅、老、越北部均缺电,而且像泰国这样的国家也缺电。据泰国电力部门预测,东南亚国家2002年的电能需求为620亿千瓦,到年需求上升为1160亿千瓦,2015年达1630亿千瓦。从现在起到年东盟地区对电力的需求将增加1000亿千瓦,所需建设资金至少要1000亿美元[8]。为了缓解电力缺口,泰国正四处投资开发水电,甚至大量从境外购电。泰国一方面从老挝、马来西亚购电,另一方面也计划从云南购电。自1993年以来,中泰双方一直进行着关于从云南购电的各种会谈、互访及合作。1998年中泰两国政府就签署了《关于泰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购电的备忘录》。之后,双方还达成共同建设云南景洪水电站等若干合作协议。泰国希望从2013年左右起向中国购电150万千瓦,从2014年起增加到300万千瓦。可见加快云南水能资源开发,不仅可顺利实施“云电外送”的战略,而且可以促进与各国的友谊。

三水电在中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是当今能源安全体系的“四大支柱”。

现在世界的能源结构也大致呈现这一特点。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石油消费占39%,煤炭占26%,天然气占23%,电力占12%(其中核能占7%,可再生能源占5%)。2002年中国能源的生产结构是:原煤占70.7%,石油占17.2%,天然气占33.2%,水电占8.9%;消费结构是:煤炭占66.1%,石油占23.4%,天然气占2.7%,水电占7.8%。

中国的能源结构与世界差异较大。今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优质能源占的比重将呈上升趋势。但是,中国优质能源的发展道路不会平坦,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的任务十分艰巨。水电作为优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家能源安全体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也是其他能源不可替代的。

(一)石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石油作为现代经济的主力能源,在整个能源安全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石油安全形势严峻不仅表现在供给上,而且表现在需求及其价格等方面。首先,中国的石油供给严重不足。1973年中国原油产量达5361万吨,1983年达10607万吨,1993年达14524万吨,2003年达16932万吨。近10年石油供给增长速度放慢。而且按现在石油勘探的状况,未来的供应能力也不会有大的突破。因为中国石油资源劣质化日益明显。现在中国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041亿吨,可采资源量为150亿吨左右,但未来新增储量的75%将来自老石油区的复杂或隐蔽油藏;未来的油气勘探开发的对象将逐步向深层、深海和自然地理位置十分恶劣的沙漠、高山和高寒不毛之地转移。具体表现在:深层勘探开发目标已指向6000~7000米的深层和水深达3000米以上的海域;石油规模逐渐变小,储量品质逐渐变差,难动用储量比重不断增加;发展和开采剩余油气资源的技术难度日益加大。与此同时,由于供给不足,需求量上升,导致进口量不断增加。其次,世界主要产油国家局势不稳定。世界石油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里海、墨西哥湾等地区,其他地区很少。据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表的《2003年度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1376亿桶,其中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国家分别占78.3%和21.7%。从各地区看,北美的储量为272亿桶,非洲为1055亿桶,拉美为1164亿桶,东欧为883亿桶,西欧为184亿桶,中东为7359亿桶,亚太地区为459亿桶。探明储量前位的国家全在中东。2003年全球石油日均产量为6709万桶,比2002年增长4.9%。其中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国家分别占40.1%和59.9%。北美地区日产量为719万桶,拉美954万桶,东欧994万桶,西欧563万桶,中东2045万桶,非洲727万桶,亚太地区708万桶。在这些产油国中,相当一部分国家的局势并不稳定(包括中东、非洲、拉美等),导致全球约有一半的产量来自局势不稳定的地区。这给我国的石油安全带来隐患。再次,石油资源争夺日趋激烈。2003年全球石油产品日消费量达7490万桶,比2002年增长2.2%。北美地区日消费量为2233万桶,拉美619万桶,东欧506万桶,西欧1390万桶,中东420万桶,非洲万桶,亚太地区2086万桶。由于石油分布严重不均、产销不一致,导致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十分激烈。可以说,石油资源在哪里,哪里就有争夺石油资源的斗争。即使在中国周边国家(或地区),争夺也非常激烈。不要说已探明和大规模开采的地区,就是那些还没“成气候”的地区,石油争夺战就已经开始。例如俄罗斯远东的萨哈林岛,曾经是收容、流放犯人的荒岛,但自发现其海底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后,美、英、日、俄等大国都参加角逐。萨哈林1号(预计投资120亿美元)参与者是埃克森美孚、日本萨哈林油气田开发公司、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和印度印地亚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各公司占的股份分别为30%、30%、20%、20%)。萨哈林2号(预计投资100亿美元)的参与者是英国皇家壳牌公司(占55%)、日本三菱公司(占20%)和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占25%)。萨哈林3号(预计投资380亿美元)由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从外国公司手中收回。萨哈林4号、5号和6号工程正在寻找合作伙伴[9]。最后,石油供应线路不安全。目前,中国石油进口大部分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形成了“马六甲”困局[10]。除“马六甲困局”外,中国石油进口运输的“困局”还有很多(如台湾海峡、南海)。即使我们有能力逐一去破解这些“困局”,但也需要很长时间。仅仅是一个“安大”线,我们就差不多耗费了10年时间还未成功。而国内石油消费日益增加,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

(二)天然气供应形势不容乐观

天然气属优质能源,也是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的主力能源之一。天然气因较低的污染排放量、易获得性、便于使用性,有望成为未来石油的主要替代能源[11]。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单位煤炭和石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单位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多87%和53%。2002年全球液化天然气的需求量是1.1亿吨,2010年可达2.3亿吨。但是,世界的天然气分布也不均衡,中东和俄罗斯最丰富,目前世界天然气剩余可采探明储量为175万亿立方米,其中中东达71万亿立方米,俄罗斯和中亚达53万亿立方米。以现有的速度世界可开采65年,其中俄罗斯可开采80年。但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并不丰富。其总资源量为53万亿立方米,预测可采资源量为12万亿立方米左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为2.6万亿立方米,目前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2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5位。以现有的资源储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未来天然气的需求,更不可能依靠其去建设能源支柱。预计中国天然气的消费水平将从目前的每年300亿立方米上升到2020年的至少1800亿~2000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10%~12%。但中国届时的生产量为1200亿立方米,缺口至少600亿~800亿立方米。中国进口天然气将会与进口石油一样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因此,天然气即使在2030年左右成为世界主力能源的情况下,在中国是不可能成为主力能源的。

(三)煤炭供应形势前景稍好

目前,世界煤炭储量较为丰富。已确认的煤炭可开发储量可供开采250多年,甚至达400年。而且煤炭在世界的分布也比油气合理得多,尤其是分布在政局较平稳的地区,有利于保障煤炭的安全供应。中国煤炭资源也很丰富,保有储量超过1万亿吨,可采储量超过1100亿吨,但探明的煤炭储量只占世界的11%,远低于人口占世界的比例。由于能源资源结构的限制,中国不得不大规模使用煤炭作为能源,预计未来年内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保持在50%左右。但不管这一比重有多高,用煤炭作为主力能源回避不了环境问题。目前全世界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中有22%来自煤炭。中国的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另外,煤炭热效率低,在很多方面已不适宜用煤炭作动力。因此,煤炭使用范围的局限性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始终都是较难跨越的大问题,这也是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升级(从秸秆→煤炭→石油→天然气)的重要原因。

(四)水电是当今电力中可大规模利用的清洁能源

电力是可以大规模利用的优质能源。也正因此,我国才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计划。预计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将从2003年的3.85亿千瓦上升到2005年的4.5亿千瓦,2010年的6.5亿千瓦,2020年的9.5亿千瓦。

为了完成这一宏伟计划和应付电力短缺的局面,全国兴起了大规模的电源建设热潮。2002年全国投产的大中型发电装机容量达1800多万千瓦,2003年猛增到3000万千瓦,预计2004年将突破4000万千瓦。这使得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迅速增加。2002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为3.56亿千瓦,2004年5月底突破4亿千瓦,到2004年底将超过4.2亿千瓦。

原国家确定的到2005年底达3.9亿千瓦的目标大大提前,2003年才调高的目标(4.2亿千瓦)也将于2004年达到。按目前的建设速度,年全国投产的发电装机容量将达4900万千瓦,2006年将达5200万千瓦到5300万千瓦。加上各地不在统计内上马建设的电源项目,实际投产的发电装机规模比预计的数字还要大[12]。可以说,这样的规模开展电源建设是中国史无先例的,也是世界罕见的。尽管电力包括火电、水电、核电和风电等,但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水电的优势是其他电力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