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23726200000001

第1章 代序言

开发水电,失误不得、耽误不起--我对水电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

“三江水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是由学术团体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组织召开的学术性会议,中国非常需要这种研讨会。我衷心希望这次研讨会将有助于交流观点,求同存异,争取在大方向上取得共识,以促进三江、特别是怒江流域的开发。

现在中国的水电开发既面临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也面临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指责。一些人士强烈反对建坝和开发水电,一些媒体则大肆炒作,以反建坝、反水电为时髦,否认水电是清洁能源,无限夸大建坝的负面作用,严重误导人民。我们对这种意见实难苟同。我认为,这种意见似存在以下误区,愿提出来供大家商讨。

一没有抓住中国今后发展中面临的最主要矛盾正如领导同志指出的,今后二三十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

我们能否在这段可贵的时期中健康、高速、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由于历史失误,现在中国人口达13亿,要持续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能源短缺和以煤为主产生的采掘、运输特别是污染环境问题,成为制约中国能否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任何对国家民族前途负责的人都不能不正视这一问题。任何能缓解这一主要危机的努力都应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国有举世无双的水电资源,水电又是目前唯一能够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水电减少燃煤正是从根本上保护中国生态环境的重大措施。正由于此,国家才将“大力开发水电”列为能源基本政策之首,国务院和国家综合部门紧抓不放。这说明领导层的高瞻远瞩之处。反对开发水电的人士,从来不肯面对中国国情,面对这一主要矛盾。试问人们能够提得出另外一条现实可行、能在近期大量替代燃煤的措施来吗?有些同志不肯承认水电是清洁能源,试问水力发电排出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废渣了吗?导致酸雨和温室效应的问题加剧了吗?前不久,联合国在北京举办“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一致通过“北京宣言”,充分肯定了开发水电的巨大意义,希望这有助于我们取得共识。

二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凡事一分为二,开发水电在取得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有些人士抓住这一点做文章,以偏概全,无限上纲。似乎一开发水电,就必然要产生恶果,而且是无法化解、为害千秋的。应该看到在这一矛盾中,人的活动是主导方面。通过全面规划、优化设计、文明施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负面影响是可以减免、化解和补偿的,甚至可以转化为正面影响的。例如,只要做好工作,移民就能脱贫致富,摆脱几千年来的悲惨局面。

三缺乏量的概念建坝成库,调节水流,当然要改变天然水流状态,引起一些变化。

但如库容与流域年径流量比很小,抬高的水位和峡谷高度相比很小,则产生的变化也是有限的。我相信在怒江适当建些水电站,改变不了洪水期江水咆哮奔腾的壮观景象,改变不了怒江大峡谷有雪山、陡坡、草原、急流的瑰丽景观,更不会使三江并流区的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丧失掉。

四不懂得变化和发展是宇宙正道有些人士强调要保留原始生态和古老文化。事实上,变化和发展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宇2宙间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静止、停滞就意味“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着死亡和消失。当然,在变化和发展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使它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古老文化,但保护不等于保留不变和停滞不进,使经济和人民永远处于极端落后与贫困的局面下。我们可以批评北京在发展中所犯的种种失误,但总不能把龙须沟保留下来;我们可以要求上海保留些石库门建筑,但总不能不让上海建楼房,要求上海人民清晨在里弄里刷马桶;我们要保护猴子,但总不能因此要求人们过着猴子般的生活。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毕竟是第一位的。

总之,开发水电与保护生态环境不是不能兼顾的。有些文章总是给水电戴上一顶破坏生态环境的大帽子,罗列些以往的失误,从而予以全面否定,这种做法是不科学、不客观、对国家有害的。以往的失误值得认真吸取,坚决纠正,这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我们要以新思想新观点搞水电开发规划,那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水电,在开发水电中加强环境保护。在这个新观点下,不应追求水能的“充分开发”,并不是发电量最多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不要企图把一条江河全部渠化,对所有水量进行完全调节,而要选择一个包括生态环境因素在内的最优方案,有时这个因素甚至起到主导作用。

同志们,让我们努力奋斗,一方面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把事实真相告诉人民:一方面要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选出真正的最优方案,要做到水能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要站在弱势群体一面,用我们的出色工作成果来证明我们的观点。要使怒江水电得到利用之日,也就是地方经济开始大发展,移民走向脱贫致富之时,更是生态环境得到认真保护,比过去更加美好之时。对所引起的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则要千方百计使之减小到最低程度,或进行补偿。用事实来回答某些人士对水电的责难和疑虑,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公司顾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水利电力部原总工程师、清华大学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