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
2356600000005

第5章

道号回族伊斯兰教苏非门宦对教主、导师、老人家的一种传统称号,阿拉伯语‘_,J(lugab)的意译,原意为“绰号”、“别称”。门宦的创始人、继承人除了有汉语名号外,还在本派内部使用一个能表示其道行品位的阿拉伯语称号,如哲赫忍耶教派的第一代道祖马明心经名为伊布拉欣,道号被尊称为:“伟嘎叶·屯拉”

U:,(Wigaya"tulah),意为“维护主道的人”。

道谱阿拉伯语‘(Nisbah)的意译,又称做“道统”。原意为“家谱”、“谱系”。是中国伊斯兰教苏非派记载本派各辈导师名字及传教活动的谱系。

道统见“道谱,,0道堂中国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各门宦传教基地。道堂一般多设在教区或有“拱北”(见47页)的地方。是各门宦导师培育门徒、发放口唤、过尔麦里、办苏非功课的场所。道堂内一般都有管理人员,有的道堂还配有阿旬、管理委员会、会计、保管、勤杂人员等。道堂的宗教财产属于全体教众。西北最有影响的道堂有·鸿乐府道堂、板桥道堂、花寺道堂、官川道堂等。

道祖回族苏非派穆斯林对其第一代导师的称谓。由于历史上苏非派实行的是师徒相授的宗教传承制,故道祖具有精神领袖的地位,倍受教民尊敬。

倒油回族丧葬习俗用语。即一种纪念亡人的简单的仪式。参见“抹锅”(第91页)。

倒灶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倒霉、垮台、糟糕之意。如:好端端一个国营企业,让几个贪官折腾得倒灶了。

得济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得”念“D",三声,即得到好处、受益。一般多用以指父母得到儿女的孝顺。如·我的子女都孝顺得很,我们老俩得上济了。

德尔威士波斯语u(Darveesh)的音译。又译为“德尔维希”、“迭里威士”、“迭里瓦什”。①意为“苦修者”、“修道士”。后因伊斯兰苏非派神秘主义主张云游苦修、宣传教义、体验人生,并身着粗毛制衣,所以“德尔威士”又特指伊斯兰教苏非苦行者。②意为“不稳重”、“草率”、“粗心者”。回族一般用于对撒娇者的善意的责备,如:别再迭里瓦什地撒娇了。

德尔杰阿拉伯语?(Darah)的音译,意为“品级”、“等级”等,见“品级”(第103页)。

登霄节阿拉伯语己,x1(AlMi`rah,音“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梯子”。现特指穆罕默德圣人夜行升霄的纪念日。据传,穆罕默德于621年(伊斯兰教历)7月27日之夜,即在遭受多神教徒的迫害,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由天使哲布伊莱陪同,乘仙马腾空,自麦加飞至耶路撒冷,在今远寺的一块石头上登霄,遨游七重天,见到了古代众多的先知和天园等情景,并由此得到真主每日五番礼拜的允准,黎明时返回麦加。穆斯林认为,登霄是真主向先知显示的奇迹,其中所蕴含的玄机哲理具有完美而崇高的意义,因此,将每年的这一夜视为神圣之夜,予以纪念。这一夜,穆斯林们聚集到清真寺礼拜祈祷,听阿旬讲述有关先知登霄的事迹,领悟真主创造的奇迹,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

底格尔波斯语燕(Degar)的音译,又译做“底盖尔”,意为“哺礼”,伊斯兰教每日五时的第三次礼拜的名称,即下午日偏西至日落前约2个小时的礼拜。底格尔共四拜主命拜。

迪尼阿拉伯语V:J(Din)的音译,意为“宗教”。如:迪尼伊斯俩目(即伊斯兰教)。

迪耶阿拉伯语权(Dryah)的音译,意为“罚金”、“抵偿”、“命价”。如:伤害别人是要出迪耶的。

点香回族日常生活用语。穆斯林每逢礼拜、过尔麦里、过包帖、赞圣,都要点香,意在正气压倒邪气,并以此清洁圣殿场所和居室。一般点燃1住或3炫,但一个香炉最多只插3灶。

为了与其它宗教烧香磕头区别开来,忌说“烧香”,而说“点香”。

吊庄即由别处整体搬迁而来的新村庄。

这一称呼据说出现在民国年间的径源县,因径源县的一些村子是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失败后,被清朝廷强迫由陕西渭南整体搬迁而来。

后来另一些村子又因逃避战乱而由甘肃的静宁、庄浪一带整体搬迁而来,被称为“吊庄”。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为改变南部山区贫困面貌,有计划地将那些严重缺水的贫困地区的村庄整体搬迁到引黄灌区,这些被搬迁来的新村庄也被称做“吊庄”,这一计划被称作“吊庄计划”。

吊罐回族穆斯林大净(沐浴)器具。因伊斯兰教要求大、小净要使用流动水,用过的水不可重复使用,故洗大净时用吊罐或吊桶。吊罐腹大底小,口小于腹而大于底,上口沿有两个卷耳,以穿绳吊挂。底部中央留有小孔,装水时以木塞或麻绳塞之,沐浴时将其拔掉。吊罐过去多为瓦器或陶器,个别也有铜、铁制品,现在多为塑料制品。农村回族民居都设有专门的沐浴房,地上摆着汤瓶,空中悬挂着吊罐。屋内有水槽使下水通往房后。

迭里瓦什见“德尔威士,’(第27页②)。

迭故耶子宁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故意的、有意识地。如:你明知道那样做不对,迭故耶子去做。又常简化为“迭鼓子”或“迭鼓耶”。

迭务波斯语y_(Diw)的音译,意为“恶魔”、“恶棍”、“魔鬼”。如:他破坏民族团结,是个迭务。

跌年谨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遭受自然灾害,如:1962年跌了年懂,粮食大减产。

定婚回族婚俗用语。又叫“定亲”、“定茶”。当男女双方都同意这门婚事,便择吉日,一般为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里要备办一定的羊肉、牛肉以及鲜鱼、衣物,包520对糖茶、干果包,又叫“封子”,用红纸书写两张阿文名帖,由清真寺阿旬或媒人亲自带领送到女方家去。女方家里收下礼物并设宴招待来宾,同时回送男方一些礼物,这门婚事便定了下来。一般来说,一旦定婚,是不能随意反悔的。

定果碟见“果碟,’(第51页)。

定亲见“定婚,0定然阿拉伯语a(Qadar)的意译,意为“前定”、“天命”。伊斯兰教六大信仰之一,即今世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小如人的生死期限、富贵贫贱,大如国家和社会的兴衰存亡、自然界的变迁等,都来自于真主的前定和安排。人虽然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其程度,但无法预知,也无法改变其根本,人必须顺乎自然。如:这门婚姻是真主的定然,男才女貌,门当户对。

杜阿义即“杜哇”(第31页)。

杜闪白波斯语,(Doshanbe)的音译,又译做“杜尚别”,意为“星期一”。中国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穆斯林常在星期一过“尔麦里”

(见34页),所以他们又将过尔麦里称为“干杜闪白”。

杜什蛮波斯语‘y")(Doslvnan)的音译,又译做“堵什蛮”,意为“敌人”、“仇人”。回族穆斯林常用此语指与伊斯兰教或与国家、人民为敌的人。生活中也常以此语形容那些蛮不讲理,好与人作对之人。

杜哇阿拉伯语‘ls,)(Du`a)的音译,又译做“都阿”、“都瓦”、“杜阿义”,意为“祈求”、“祈祷”。杜哇是穆斯林近主、用心灵与主沟通的方式,包括向主求福、请求恕饶等。一般做杜哇时,将两手手掌捧起,两手分开迎面,口念祈祷词,念完祈祷词后,将两手从额头抹到下巴表示接受了真主的赐与。做杜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个人独自做杜哇;一种是由阿旬或满拉念诵,其他人只默念“阿米乃”。这种祈祷的仪式,被称为“接杜哇”。另外,回族民间一些被称为“把把”的人,将经文祷词写在碗内让病人喝下,以此治病,叫“写杜哇”,有时对着糖、茶吹念一番再给病人喝下,叫“吹杜哇”;有时请阿旬把祈求平安的祷词写在红纸上,贴在房内,或用红布包上,置于病人的胸前或腋下,叫“避邪杜哇”。

回族谚语:杜哇念在心上,平安在你身上。

独一阿拉伯语,,,1(a)的意译,伊斯兰教认主学术语。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独一无偶、至高无上的主宰。《古兰经》上说:“除真主外,假如天地间还有许多神明,那末,天地必定破坏了(2122)0”回族群众又称为“认主独一”。回族谚语:独一无相。

顿亚阿拉伯语甲(Dunya)的音译。意为“世界”、“现世”、“红尘”,伊斯兰教特指今世生活即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与后世相对。伊斯兰教信仰今世和后世,认为今世是短暂的,后世才是长久的;今世是后世的栽种之地,今世的善恶在后世将得到回报。回族谚语:干顿亚如同千年不死,干后世如同瞬间即逝。

多斯提波斯语‘J(Doost)的音译,又译做“朵斯提”,意为“朋友”。是回族穆斯林之间的称谓,含有“教友”之意。其复数为“多斯达尼”。回族谚语:多斯提多交知感主,口头上多说色瓦布。

多斯达尼波斯语。L,(Doostan)的音译,即“多斯提”的复数形式,意为“朋友们”。

多灾海波斯语。(Doozakh)的音译,又译做“朵孜哈”、“垛子海”,意为“地狱”、“火狱”。

为伊斯兰教后世实施惩罚的处所。多灾海与天堂相对应,是伊斯兰教信仰的组成部分。多灾海是一个刑罚严酷、阴森恐怖的地方,是专为做恶多端的坏人所设立的归宿。回族谚语:高利贷的盘剥,多灾海是归宿。

尔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扔的意思,也常说做“撂”。

尔巴德提阿拉伯语;o协(`Abadah)的音译,意为“崇拜”,回族伊斯兰教特指“善功”、“功修”。如:何师傅把助人为乐当尔巴德提。

尔白阿拉伯语(Ghabah)的音译,意为“背后说坏话”、“诽谤”。如:天下穆民是一家,不能随便尔白人。

尔达我提阿拉伯语blas(`Adawah)的音译,意为“仇恨”、“敌视”。如:穆民之间要相互团结,不要相互尔达我提。

尔德节回族节日名称。又有“大尔德”和“小尔德”之分。回族穆斯林所称“小尔德”是阿拉伯语声I(`Idal一乓r,尔德·菲图尔)的音译,即“开斋节”(见71页);“大尔德”是阿拉伯语沪副飞砂(‘Idd一碘。,尔德·艾祖哈)的音译,即“古尔邦节”(见50页)。

尔朵布阿拉伯语lis(`Agab)的音译,意为“惩罚”。如:干罪行歹之人,要受真主的尔孕布。

尔合地阿拉伯语众汁(`Ahd)的音译,意为“誓约”、“诺言”。如:我们俩人早有尔合地在先,要互相帮助,共同致富。

尔林阿拉伯语户(`Ahm)的音译,意为“知识”、“科学”。回族穆斯林引申为专指伊斯兰教学问。回族谚语:月亮胜过星星,尔林亮于凡人。

尔里玛依阿拉伯语,(`Ulamay)的音译,是阿拉伯语“阿林”的复数词并含有尊敬之意,意为“学者们”。常与“阿林”通用,如:刘智是位大尔里玛依。

尔勒撒德阿拉伯语二0f(`Arasat)的音译,意为“庭院”、“广场”。回族伊斯兰教特指“审判场”,伊斯兰教认为,人死后,要到该处去:刃矛听候真主的最终审判。回民在说此词时,与汉/礁L语“场”相连使用,称做“尔勒撒德场”。

尔麦里阿拉伯语,Jos(`Ama1)的音译。

又译做“阿曼里”、“尔买里”,意为“善行”、“善事”、“善举”,引申为伊斯兰教功修的代称和符合伊斯兰教义的善事。包括一切有利于社会群体的慈善事业和行为。中国回族伊斯兰教门宦制度形成后,尔麦里又引申为一种特殊的功修形式,在功修中,穆斯林们用特定的音调念诵《古兰经》,赞美穆罕默德圣人,并围桌跪圈,为亡人祈求恕饶,为活人祈求平安。清真寺、道堂、拱北以及穆斯林家庭都过尔麦里。一般逢宗教节日、先知的生辰纪念日、苏非门宦导师及亡人忌日或为活人祈求平安等,都要举办尔麦里,称为“干尔麦里”或“过尔麦里”,如:今天是我父亲的年份,家里过尔麦里。又如:那座桥被洪水冲垮了,你义务修好了,你确实为众人干了一个好尔麦里。

尔曼阿拉伯语`(A`ma)的音译,意为“瞎子”、“盲人”。回民在日常生活中常将汉语“瞎”与阿语连用,如:他是个瞎尔曼。

尔卜阿拉伯语、(`Ayb)的音译,意为“缺陷”、“毛病”,如:今天,我要和你扯扯你的尔卜(即谈谈你的缺点)。

尔那德阿拉伯语J七二(`Anad)的音译,意为“反对”、“对抗”、“顽固”、“执拗”,一般又称固执己见、不听劝告者为“尔那德”。如:这小伙子从小就是个尔那德。

尔热费阿拉伯语。,t(`oraf)的音译,意为“习惯”、“常规”、“风俗”。如:不能把伊斯兰教规与尔热费简单地看做是一回事。

尔热什阿拉伯语沪广(`Arch)的音译,意为“御位”、“宝座”,是真主创造的最高的被造者。

尔萨阿拉伯语(`Isa)的音译,又译做“伊萨”。《古兰经》中记载的伊斯兰教着名的先知,与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穆罕默德圣人并称为真主的六大使者。尔萨是“真主的灵气”,受真主“启示”,具有超常的智慧与医术,能治愈盲人和麻疯病,相传能使死人复活,能把泥捏成鸟吹气使其飞翔。伊斯兰教认为,在“末日”(见91页)来临之时,他将返回尘世。尔萨也是回族穆斯林男性常用经名之一。

尔失给波斯语3;y(`Ashg)的音译,意为“热恋”、“酷爱”。回族苏非派穆斯林形容对真主的痴迷状态为“尔失给”。后引申为把握不住自己、轻狂等,如:那人发了点小财,就得意忘形了,你看他那个尔失给样子。

尔托福阿拉伯语喇睡(`Atf)的音译,意为“怜悯”、“偏向”,引申为“疼爱”。如:为人父母,应对子女有尔托福。

尔咱布阿拉伯语,I;F(`Azab)的音译,又译做“尔扎布”,意为“疼痛”、“罪罚”,多指恶人恶行在后世将得到真主的清算和报应。回族谚语:偷盗与行奸,尔咱布滔天。

尔扎依布阿拉伯语尹“(‘AJaylb)的音译,意为“奇怪”、“奇特”。有时也指故弄玄虚。

如:你别尔扎依布了,这都是常见的事。

耳性宁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记性”

的意思。回民认为不改坏毛病的原因是没有听进教诲的结果,因此把不记事叫做“没有耳性”。

引申为“坏毛病”,如:给你讲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改耳性。

二凉宁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慢性子、马大哈、粗心大意。如:眼看到了节骨眼上,那人还不慌不忙,真是个二凉。回族歇后语:戴草帽喝冷水二凉。

恶魔见“筛团尼”(第116页)。

恶行簿回族穆斯林经堂语。即伊斯兰教记录世人恶行的文卷,阿拉伯语音译为“信禁”(见150页)。

恩霖阴阿拉伯语尸(`Alryun)的音译,意为“高贵之处”,伊斯兰教指后世天园中的最高处所,为善人的永久归宿。后引申为“善行簿”,即生前行善者进人天堂的凭证。与“恶行簿”(见“信禁”,第150页)相对。

发罕阿拉伯语PN(Faham)的音译,意为“理解”、“明白”,引申为“悟性”。如:这孩子的发罕真好,思维敏捷。

发麻回族日常生活用语。意为“非同一般”、“不寻常”。多指阔气、排场、昂贵等。如:

那人做生意赚了大钱,家里发麻得很。又如:东西虽好,价钱太发麻了。

发那阿拉伯语,ls(Fana)的音译,意为“竭尽”、“无我”。如:只有不断地参悟,才有可能达到发那的境界。

发热个阿拉伯语J户(Fang)的音译,意为“区别”、“分别”。如:一个人遵经与不遵经的发热个,主要在灵魂深处。

发热西波斯语。lrJI(A1Farsi)的音译,意为“波斯语”,因回族穆斯林宗教教育的经典多为阿拉伯语与波斯语,便直接称波斯语为“发热西”。如:不懂发热西的阿旬是半个阿旬。

发撒德阿拉伯语。Ls(Fasad)的音译,意为“堕落”。如:穆斯林要远离发撒德之事。

发西德阿拉伯语‘(Fasid)的音译,意为“不道德的”、“不正经者”。如:那人不务正业,横行乡里,是个典型的发西德。

发祖阿拉伯语户尸(Fayd)的音译,意为“灵感”。如:作家写作,要有发祖。

法给日阿拉伯语`(FagYr)的音译,又译做“发格尔”,意为“贫困”。如:宁夏南部山区法给日严重,是重点扶持对象。

法日作阿拉伯语ao(Faradah)的音译,又译做“法里则”,意为“主命”。伊斯兰教规定,男12岁起,女9岁起就要承担法日作,即承担一切主命功课。回族谚语:学习从摇篮到坟墓是法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