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
2356600000012

第12章

撒子回族传统食品。形似细绳呈马蹄形回环缠绕。撒子的制作,一般要在面粉里放适量碱水,并加人用红糖、蜂蜜、花椒、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人鸡蛋、香油和面,反复揉压,醒匀,再揪成小块,抹上香油醒一会儿后,用手掌搓成粗细均匀的细条,缠上七圈左右,套在一种专用于炸傲子的长筷子上下锅,并在油锅内来回摆动,故回族又把炸撒子叫做“摆撒子”。待炸成深黄色时出锅。

散话宁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风凉话的意思。如:对人有意见要当面提,不要背后说散话。

散苦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义务为亡人打坟(建坟)、收拾坟堆等。散苦是被视做揽“色瓦布”(见115页)的行为。

散学回族宗教礼仪习俗。亦叫“辞学”,是对阿旬离任的一种尊称。阿旬在上任前一般都与坊上事先达成任期年限的协议,一般为两三年,任期届满,由阿旬在清真寺大殿聚礼时向高目们郑重提出,高目们给阿旬说色俩目,表示同意,然后坊上派几位代表,带上礼品把阿旬送回家中或送到另一坊清真寺任教,即告该阿旬在本坊任教结束,叫“散学”。如:我们坊上的阿旬今年开斋节要散学,到时候我们要挽留他呢。

嗓磺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喉炎。

骚胡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公山羊。有时也用以指那些喜欢拈花惹草的男人。

骚尔山洞伊斯兰教圣迹之一,又称为“至圣避难洞”。位于麦加北部骚尔山麓,是一个岩洞,洞口小而洞内大,相传穆圣为避敌人的追击曾暂人洞内隐蔽。当敌人追至洞前时,发现洞口布满蜘蛛网,鸽子在洞前栖息鸣叫,便以为洞内无人,快快而返。故穆斯林将此洞视为圣迹,绘有“先知避难图”。中国回族穆斯林有不轻易扫蜘蛛网、爱好养鸽子的习俗,并有“宰鸽子要用金刀”的说法,皆由此而来。

扫赶底波斯语、冬(Sawgand)的音译,意为“发誓”、“赌咒”。如:双方争执不休,最后只有用扫赶底来结束。

色拜布阿拉伯语`:""(Sabab)的音译,又译做“塞拜布”、“塞白卜”,意为“机遇”。回族谚语:色拜布不佳,必有麻达(麻烦)。

色赫瓦提阿拉伯语h(Sakhawah)的音译,意为“慷慨大方”,如:克立木这个人非常色赫瓦提,常为贫困地区舍散。

色俩麦提阿拉伯语‘吞(Salamah)的音译,意为“平安”、“吉祥”。如:这次出门,求祈真主的色俩麦提。

色俩目阿拉伯语洲(Sa1am)的音译,又译做“色兰”、“塞俩目”,原意为“真主赐你平安”,回族日常见面礼,又叫“说色俩目”。其内容为:当人们相遇时,先问候者说:“安色俩目尔来库目!脚(al一5alam`Alaykum)意为“真主赐你们平安”,回答者说:“吾尔来库目色俩目”,r卜乓补,(wa`AlaykumalSalam)

意为“求主也赐你们平安”。回族谚语:最先道色俩目的人最接近真主。

色兰见“色俩目”。

色瓦布阿拉伯语,;(ThaW)的音译,又译做“塞瓦布”,意为“赏赐”、“报酬”、“奖赏”。

回族穆斯林通常以此指“真主的赏赐”。将做好事称为“揽色瓦布”。如:我揽个色瓦布,把这条路修通。故又称为“得色瓦布”或“沾色瓦布”。

回族谚语:多说知感主,多揽色瓦布。

色者回族穆斯林经堂语。即接“色拜布”。

也就是借机会缘由。回族说色者,多指人去世的形式。回族穆斯林认为,人一样生,百样死,无论去世的形式怎样不同,都是人们归回真主的色者。如:王阿姨生病是借了感冒的色者,导致了一场大病;马叔是借了胃癌的色者无常了。

色者尔阿拉伯语(Saga`)的音译,意为“押韵”、“韵文”。如:王老师讲话还带着色者尔呢。

色支德阿拉伯语?(Seed)的音译,意为“叩头”。如:礼一拜要做两个色支德。

筛赫阿拉伯语乡(Shaykh)的音译,又译做“谢赫”,波斯语称为“沙赫”。意为“领袖”、“导师”、“长老”。回族穆斯林用以指在宗教上有很深的造诣和很高声望的导师和长者。如·那个白胡子筛赫,品级高得很。

筛团尼阿拉伯语。让够(Shayt)的音译,意为“魔鬼”、“恶魔”。又译做“撒旦”,为与其他宗教相区别,回族穆斯林习惯上称为“筛团尼”,而不说“撒旦”。

渗渗泉阿拉伯语r户(zamzam)的意译,亦称“圣泉”、“渗渗水”,回族穆斯林常根据其阿拉伯语谐音又称做“泽脉水”。是沙特阿拉伯麦加禁寺内克尔白圣殿东南侧的一处泉名。它是一个古老的泉源,水深24米,含有多种矿物质成分。传说此泉水为伊斯兰教的先知易卜拉欣之妻与其子伊斯玛仪在极度干渴时发现的。故此泉又被穆斯林们视为“圣水”。朝觑者巡游天房后必饮此水,有的还带上一些作为贵重礼物馈赠亲友,以“沽吉”。

沙斐尔教法学派伊斯兰教法学派之一。

沙斐尔是伊斯兰教沙斐尔教法学派的创始人。

其所创沙斐尔教法学派,兼重圣训律例和类比推理,强调将真主启示与人的理性活动有机地结合,增强了教法的实践性和效力,对伊斯兰教法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沙目波斯语。:(Sham)的音译,原意为“傍晚”,与“拜功”一词连用,其意为“昏礼”,伊斯兰教每日第四次礼拜的名称,即日落后的礼拜。沙目共五拜:先礼三拜主命,后礼两拜圣行。

沙希德阿拉伯语am1:(Shahid)的音译,意为“证人”。如:请个沙希德,为我们的婚事做个证。

山洞人《古兰经》中记载的故事人物,也称“七眠子”,回族穆斯林习惯上称为“七人一狗”。

据《古兰经》记载,有7个信奉真主的青年因受国王的迫害逃到一个山洞中避难,有一条狗随之前往,他们在洞中沉睡了300多年,醒后外出购食,洞外已时转世移,洞中人见此情景复睡不醒。《古兰经》引述此故事以说明死后复生是不可怀疑的。据说此洞在今耶路撒冷附近。

闪宁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念四声,即“脆弱”、“娇气”之意。如:你太闪了,受到点委屈就哭鼻子流眼泪。

闪白波斯语‘户"(Shanbe)音译,即“星期/\0闪克阿拉伯语J(Shakk)的音译,意为“怀疑”。如:不要经常闪克人。

善面即“探埋体”(见132页)。

善行簿即伊斯兰教记录世人善行的文卷,阿拉伯语音译为“恩霖阴”(见37页)。

苫单绣有《古兰经》或赞圣词的丝制品。

分两种,一种苫在埋体上面,现在多从圣地麦加带回;另一种苫在拱北上。

伤心的回族哀悼亡人用语。特指小一辈亲属去世。如:丁姨妈伤心的女儿去世了。

稍麻阿拉伯语"sn,o(Sawma`ah)的音译,即小清真寺,回族穆斯林又称做“稍麻寺”。回族谚语·东迁家、西迁家,凑到一起先建小稍麻。

绍瓦勒阿拉伯语J,(Shawwal)的音译,即伊斯兰教历io月的名称。

守限子伊斯兰教婚姻法专用语。即“待婚期”。指离婚后的妻子或寡妇再婚前必须依教法等待一段时间。

守夜参见“格德尔之夜,’(第46页)。

受戒朝觑仪式之一。教法规定,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朝勤进人圣地麦加前,必须在“戒关”受戒,即按规定程序沐浴,消除杂念,净身换上戒衣,礼拜。受戒标志着朝欺开始。

舍伴回族哀悼亡人用语。特指丈夫或妻子去世。

舍膀回族哀悼亡人用语。特指平辈兄弟姊妹的去世。

舍法尔提阿拉伯语‘h:,(Shafa`ah)的音译,意为“说情”、“求情”。专指穆罕默德圣人对人们的搭救,如:我们尊圣行,赞圣,是为了寻求圣人的舍法尔提。

舍哈代即“作证词,’(见172页)o舍海窝提阿拉伯语‘y(Shahwah)的音译,意为“私欲”、“欲望”。如:封斋的人必须远离舍海窝提。

舍尔巴乃阿拉伯语。场a,"(Sha`ban)的音译,即伊斯兰教历8月的名称。

舍尔巴乃月阿拉伯语,又叫“白拉提月”,见“白拉提”(第10页)。

舍热阿提阿拉伯语‘户(Shay`ah)的音译,为回族苏非派穆斯林专用名词,亦译为“礼乘”、“教程”、“常道”,意为在六大信仰的前提下,履行念、礼、斋、课、朝等主命,遵从教法的一切规定,作为人道归真之门,此段功修的过程称为舍热阿提。如:我们不但要坚守舍热阿提,还要干“脱热盖提,’(见137页)。

舍热克阿拉伯语恢,r,(Shr3k)的音译,意为“举伴”,引申为以物配主、信仰多神等有违伊斯兰教法教规的行为或有此言行的人。

舍散回族穆斯林经堂语。即施舍,常称做“散包帖”。

舍希德阿拉伯语(5hah3d)的音译,意为“殉教者”、“烈士”,伊斯兰教把因扞卫主道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称为舍希德。回族谚语:舍希德的血衣是最圣洁的卡凡。参见“束海达依”(第123页)。

社头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一些地方的回族穆斯林,对清真寺负责人如学董或寺管会主任的称呼。

赦免之夜即“白拉提夜”,见“白拉提,’(第10页)。

赦条回族宗教信仰习俗。即赦免罪过之意,指真主对人所犯错误的宽恕。回族穆斯林常在白拉提夜求赦条。

升霄阿拉伯语己r"`Ml`ra,1)的意译,指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夜行升霄的纪念日。亦称“登霄之夜”、“登霄节”(见27页)。

圣地即“禁地”(见69页)。

圣后见“圣裔”(第122页)。

圣纪见“圣纪节”。

圣纪节回族节日名称。阿拉伯语川MawhdA1一Naby)的意译。回族穆斯林认为穆罕默德出生与逝世均在3月12日,故回族穆斯林将两个纪念日合并举行,称为“圣纪”或“圣忌”。圣纪节可在该月内择日举行,故又叫作“圣纪月”。圣纪节主要在清真寺过,回族穆斯林或自愿捐钱捐粮、油、肉等给清真寺,义务帮工,由清真寺统一安排庆祝宴会事宜;或自家准备好各类节日食品,带往清真寺分享。

届时,回族穆斯林们汇聚到清真寺,诵经祈祷,赞圣,讲述先知的功绩及高尚品德等。之后,在寺内设宴会餐,所有穆斯林都围坐寺院内,一起进餐。有的地方,则给来清真寺会餐的人每人一碗,称作“份碗子”,以示团结、关爱。

圣忌见“圣纪节”。

圣人回族穆斯林经堂语。即使者,一般专指穆罕默德。

圣行回族穆斯林经堂语。阿拉伯语Jrr1、一(Sunah一A坛as叫的意译。即穆罕默德圣人的言行和默认、嘉许之事。圣行是伊斯兰教立法仅次于《古兰经》的依据之一。是穆斯林除遵循《古兰经》外,必须遵行的善功和行为。

是对穆罕默德圣人的追念和效仿,每样宗教功课都有主命与圣行。圣行有穆罕默德圣人身体力行的,有语言指示的,有当众默认和许可的。

圣行拜阿拉伯语‘J1:k(SalatalSunnah)的意译,即穆罕默德生前在主命拜前后常做的礼拜。穆斯林一日五时礼拜中必须遵行的礼拜。

圣行斋回族宗教信仰礼仪。即根据《圣训》而提倡的斋戒,如阿舒拉日的斋戒、升霄日的斋戒、白拉提日斋戒等等……它们都是主命斋即莱麦丹月斋之外的斋戒,封此斋受嘉许,不封也无罪。

圣训阿拉伯语,;,,yJ1(Hadith)的意译,即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圣人传教、立教的言行记录,也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被穆斯林视为仅次于《古兰经》的基本经典,也是伊斯兰教各大教法学派立法的重要渊源和依据之一。伊斯兰教共有六大圣训集:①《布哈里圣训实录》;②《穆斯林圣训实录》;③《艾布·达乌德圣训集》,④《提尔密济圣训集》;⑤《奈萨仪圣训集》,⑥《伊本·马哲圣训集》。

圣裔回族穆斯林经堂语。中国回族穆斯林又称“圣后”、“圣门后裔”,即广大穆斯林对先知穆罕默德的儿女及其后代的统称。史载穆罕默德的儿女有4男4女。

圣战见“吉哈德,’(第64页)。

失托靠回族穆斯林经堂语。即无视真主的前定和恩赐,喜欢抱怨之意。如·要多求乞真主,失托靠的话不能说。

十八段回族穆斯林经堂语。中国回族穆斯林对《古兰经》中选出的一些章节的统称。这些章节多为经常诵读并且家喻户晓的短章,又称作“十八个苏赖”。

十八个苏赖见“十八段”。

十大碗西北回族宴席名称。又叫“清真十大碗”。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或结婚喜庆之日,穆斯林群众都要摆宴席,而其代表性的菜肴便是“十大碗”。十大碗的品种在宁夏银南地区和银北地区略有不同,但其主要用料大致相同,以牛羊肉、鸡肉、黄河鲤鱼、鸡蛋、珍珠粳米及粉条、土豆、香菜、梅豆、青萝卜、夹板、丸子为主。

什叶派阿拉伯语:usJI(AlShi`ah)的音译,原意为“派别”,什叶派与逊尼派并称为伊斯兰教两大派别。该教派认为,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是信仰真主独一,信仰先知穆罕默德,信仰伊玛目。认为伊斯兰教建立在忠诚、洁净、礼拜、施舍、斋戒、朝现和吉哈德这七个基柱之上。

使不得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不合乎伊斯兰教法的、不可以做的行为。如:撒谎吹牛使不得。

使得回族日常生活用语。阿拉伯语少"(殉uz)的意译,即符合伊斯兰教法的行为。

使者阿拉伯语“鲁速里”(见82页)的意译。回族穆斯林又称作“圣人”。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之一,即“信使者”。回族穆斯林信仰先知和使者,认为先知是直接领受真主启示,能作出预言的人,使者则是有明证和教律,负有真主委以专门使命的人。先知和使者都是人因而都不是崇拜的对象,先知和使者没有区别但有不同的品级。阿丹是第一位先知,伊德里斯是早期的使者,而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故通常说: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而且是封印使者。

后来使者一词便专指穆罕默德。

束海达依阿拉伯语,:(Shuhda)的音译,意为“殉教者们”、“烈士们”。指伊斯兰教为主道而献身的人们,是“舍希德”的复数名词。

如·同治年间遇难的回民起义军被穆斯林群众称为“我们的束海达依”。

舒不海提阿拉伯语!:(Shubhuh)的音译,意为“暖昧”、“嫌疑”,如:我们满身的舒不海提是不能接近真主的。

舒迷回族日常生活用语。波斯语r朴(Shooru)的音译,意为“不幸”、“倒霉”,如:今天舒迷死了,当着客人的面把茶盅子打翻了。

耍公婆回族婚俗。结婚之日待客完毕,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们将新娘的婆婆打扮成男相,给其反穿上羊皮袄,头戴破草帽,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脸上涂上黑锅灰,让其倒骑在毛驴上或长条凳上,将新娘的公公扮成女相,穿花袄、戴女帽,脸涂胭脂,让其拉着毛驴在村子或院子里边唱边转悠,众人拍打驴屁股,使驴蹦跳不安,婆婆惊恐万状,人们从中逗乐取笑。据说耍公婆的习俗源于人们对公婆脾气的考验和调教,并希望以此来打掉未来公婆的威严,使儿媳妇日后少受气。回族谚语: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公婆不热闹。

耍新姐姐回族婚俗。即闹洞房,以逗新娘为主。

水房子即清真寺或家中礼拜之前做大、小净的沐浴室。

测弯弯回族日常生活用语。即偷闲、玩耍。如:每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到外边测弯弯。

顺从阿拉伯语‘伟(Ta`ah)的意译,伊斯兰教教义学用语,指对真主的归信和对真主的命令及律例的顺从。

说学回族宗教信仰习俗。回族穆斯林到清真寺为自己或自己的子女向开学阿旬提出要求,希望到该清真寺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叫“说学”。

死后复活见“复生,’(第42页)。

四大哈里发即穆罕默德的四大弟子,他们是: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他们均系辅佐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有功,经由穆斯林民主选举产生,成为继穆罕默德之后的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领袖,并在其执政的年代对扞卫和发展伊斯兰教起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故史学家把四人合称为“四大哈里发”,而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四大哈里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