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邱少云的故事
23383800000009

第9章 川东大剿匪(1)

川东位于四川的富庶之地。该地圈尽四川境内许多较有名气的市县十余座,盛产竹、丝、粮、盐及各种贵重物品,是川内工农业生产重镇。四川在生产各种特产的同时,也盛产一种特别的东西——土匪。

据资料记载:四川袍哥组织,遍及全省,一般土豪劣绅都加入了袍哥组织,多数土匪更是清一色的袍哥。因此,土豪劣绅和土匪,大多互相勾结,互通声气。土豪劣绅头子,即是袍哥“舵把子”,土匪所抢的对象通常是地方上的“二架架”粮户。真正有钱有势的,既不怕土匪,土匪也不敢去碰一碰,因为他们有枪自卫,有碉堡自固,不但抢不到手,也得罪不起。外县土匪入境,先要找“舵把子”,获得点头,才敢抢劫。有些“舵把子”以邻为壑,送给土匪一些旅费,叫做“礼请出境”。有一次四川省的大军阀刘湘派部队在合川东边的武胜县,把一股小匪包围于一个砦子脚下后,土匪忽然不见,砦子上站了许多老百姓,并有民团守卫砦门。原来这些土匪,都化装成为民团了。团匪不分。人民畏其荼毒报复,虽明知也不敢检举。

小股土匪多流窜乡间,打家劫舍;大股土匪,则盘踞边远县乡。派款派粮,种烟抽税。军队为了扩编,对土匪的办法不是清剿,而是竞相招安成军。而几个防区接壤的地方,却各守边界,不肯协剿。或者此剿彼窜,越剿越多。一九一七年前后的孙泽沛、吴庄熙、丁原堂、张达三四股土匪横行川西,妇孺皆知,他们时而是军队,时而是叛匪。又如川东川南的汤子模、杨春芳、魏辅臣、邓国璋之流,都是由招安的土匪头目而成师长的。当时军队流行这样一句话:“你是哪个军校毕业的?”“我是‘宝鼎’的。”所谓“宝鼎”是重庆和广安之间华莹山上的一座庙宇的名字。华莹山纵横几百里,成为土匪盘踞多年的巢穴。自称“宝鼎”者,是说明由招安而成军的隐语。

另有一种影响社会人心的严重现象,即有不少青年人喜欢玩枪,企图成军,先约集若干人,各凑若干枪支,拖枪成匪,再受军队招安,师、旅、团长即唾手可得。许多人认为这样做,是升官发财的捷径。因而招匪成军,也是土匪滋生的原因之一。当时民间以“匪如流,兵如篦.团防如刀剃”来形容他们对人民的危害程度。成都战役于一九四九年结束后,川内全境解放。这些土匪和川军残部便相继退隐山林,或隐藏乡间,继续扰民抢劫。

一九五零年前后,川东南地区的川军残部和土匪刘义一股,结帮暴乱,滋扰刚刚建立的新生政权。他们在一个月内,残杀新生政权干部一百多人,抢回被群众分得的田地和财产上百万元。当地百姓人心惶惶,急盼解放军速去剿灭这股乱匪。

一九五零年六月,八十七团奉命开赴匪乱严重的资阳县参加平息汴江一带的叛乱。九连驻扎在红粮乡,他们的任务是维持当地的秩序和迅速摸清土匪的情况,伺机进行清剿。

这股土匪系刘义所属的一股精锐。他们个个都会打双枪,传说都有一手绝招,也更凶恶。由于他们人人都佩有一把大砍刀,故当地人称这伙土匪“大刀鬼”。他们杀人凶残,仅在红粮乡,他们就砍死十多名党员,二十三名群众。

当地百姓对他们甚为恐惧。

九连进驻后,这伙匪徒又放出风,要让九连的血把汴江染红。由于群众对土匪的恐惧,部队刚到这里时,工作很难展开,不但没人提供情况,反而有不少人忙着藏粮食,嫁女儿,有的人家甚至把十一二岁的幺妹也送出去嫁了人。这些反常情况引起了大家的重视。经过调查摸底才发现,这个乡里的绝大部分人家,在土匪的胁迫下,为土匪干过事。他们怕解放军对他们进行报复,才干出了藏粮、嫁女的事。

三班住在红粮乡的郑二娃家。他们的任务是尽快摸清乡里百姓的情况,搜集土匪活动的线索。邱少云打听到郑二娃家是赤贫户,二娃子为逃避当壮丁,曾自己砍掉了手指头。于是,他就特意留神去与郑二娃接近,想打问一下冲里还有谁家没跟土匪沾过边。没料到,他的问话刚出口,二娃就用断了指头的手拍着石桌跳了起来:“信不过我们百姓,就莫费口水打问罗!告诉你说,你们找的那种好人,我们冲里没有。就是我那个瞎爹,也给土匪敲过锣。”

邱少云一听,以为二娃是跟解放军作对,板凳一推,硬撅撅地站了起来。若不是班长及时赶来劝阻,两个犟小伙之间的一场冲突就难免了。事后,邱少云受到了连里的严厉批评。后来,当他了解到事情的复杂内情后,又都红着脸去向对方检讨。俗话说,不打不相识。经过这场误会。他俩成了最好的朋友。这天,二娃来到田头找到邱少云,告诉他,他早上去回龙场赶场时,路上碰到一伙人空着手去逛场,看样子不像是乡坝人。

邱少云立即和二娃把这一重要情况报告给三班长。“看清楚了吗?”显然,这一情况引起了三班长的注意。

“没错!”二娃十分肯定地说,“秋收三犁,开春三耙,现在正是春耕忙季,庄稼人哪个舍得花工夫去闲逛场?去的人至少身上也要带个背兜、箩筐。我看那伙人不正经,怀疑是土匪上场抢东西,所以半路折回来给你们报信。”

三班长想了想,认为这是个好机会,若能抓到一两个土匪小头目,就能进一步摸清匪首的情况,于是果断地命令道:

“全班战士,携带武器,立即赶到回龙场。”

大家都忙着去收拾农具了,邱少云却落在了后头,他贴近三班长,轻声提醒说:“班长,我们这次上场,不穿这身军装了吧,前几次……”

他没把话说完,三班长已明白了他的意思,说:“好!这回咱变变样,不再明晃晃地暴露在显眼处罗,叫他土匪龟儿子真假弄不清。”说着,他便改变了命令,让全班同志迅速回冲里换衣服,十分钟后到冲口集合。

不大工夫,十多个战士都换成了庄稼汉打扮。有的穿长衫,有的穿短装,每个人脑袋上分别缠着黑帕、白帕,还背着背篼或是担着箩筐。三班长把每个人的装束又细细地检查一遍,才带领大家朝回龙场奔去。

回龙场是个较热闹的集镇。长三百多米的横街上,人挤人、担碰担,熙熙攘攘,一眼望不到头。要想从中找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三班长观察了地形,安排了警戒后,带领几名战士挤进了场。

邱少云和小李一组,他俩一进场。就被夹在拥挤的人流中动弹不得,只好装做逛场的样子,一面往前走,一面警惕地在人群中搜索。

热闹的木材市场上,各种小材、竹子占满了茶楼前的整个场子。邱少云来到这里,倒像个真正的买主,这个摊子前看看,那个堆堆边问问,还不时地和卖主谈论货色,讨价还价。

转过半条街,来到街当央的“八仙茶楼”。邱少云装做喝茶坐到了靠窗户边的位子上,要了一壶茶,喝了起来。一边用眼角四卞里瞄瞄,茶楼里稀稀落落坐着三四个人。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挺整齐,尽管也是一副庄户人打扮,旦邱少云总觉得不对劲。他想起二娃说过,赶场的人都要带些背篓什么的,现在又是农忙,谁有闲功夫到这儿来?

正在邱少云愣神的当儿,有个胖子悄然起身,走了出去。邱少云下意识地也站了起来。把斗笠往头上一扣,就跟了出去。

那个胖子往前走了没多远,就拐进了一条小巷。邱少云朝小李望了一眼,示意他在巷口等候,自己也进了小巷。

那胖子似乎察觉出了有人跟踪,大步向前走着。邱少云紧紧地跟着,离那家伙越来越近,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抓住。但邱少云心里清楚,这班匪徒,都是些亡命之徒,又练过拳术,手头子、脚头子上都有些功夫,应起急来,一步能纵得上一丈高的土墙,或是跨得过七八条红苕沟子。不少人虽已身落我军之掌,却又耍花招后逃掉了。现在来硬的。未必能达到目的。他灵机一动,改变主意,一面走路一面迅速解开衣扣,乘那人不防。上前一步:“喂,大哥!那边有解放军,往这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