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文明学导论
23092400000074

第74章 后记

本书是我主持的2005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社会文明学理论体系构建及其时代价值研究”的最终成果。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还有吴锡标、张伟胜、郭春发、兰章宣等同志,他们都先后完成了自己分担的阶段性的研究任务。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和一致性,最终成果由我本人独立承担。

从研究内容来看,全书包括绪论和10章内容,大约40多万字。绪论:从社会文明论到社会文明学;第一章:社会文明的形成与标志;第二章:社会文明的本质与特征;第三章:社会文明的结构与体系;第四章:社会文明的运行与机制;第五章:社会文明的主体及其发展;第六章:社会文明的形态与特征;第七章:社会文明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第八章:社会文明的交往与借鉴;第九章:社会文明的规律与趋势;第十章:社会文明的范式与走向。

从体系结构来看,本书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四章内容,是从共时态(横向)上揭示社会文明的本质与特征,阐明社会文明的体系结构及运行机制。第二部分包括第五章的内容,集中论述了社会文明主体的存在形态以及在人类社会文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根本关键地位和推动作用,是联系第一、三两个部分的中介。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章的内容,是从历时态(纵向)上揭示社会文明的形态划分依据、基本特征、历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第四部分包括第八章的内容。如果说,第一至七章是研究同一文明内部的有关问题的话,那么,第八章则是突出研究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关系问题。第五部分包括第九、十章的内容,是从全方位的视角,揭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范式及其未来走向。

从研究目的来看,本书试图在对人类社会文明进行总体统观、系统反思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文明学的理论体系,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文明实践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特别是消解一系列文明危机和矛盾的学理呼唤。

从研究难度来看,本书所涉及的社会文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社会文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问题,社会文明的形态及其转型问题,社会文明主体及其构建问题,社会文明交往与借鉴问题,社会文明的规律与趋势问题,社会文明的范式与走向问题等,都是哲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从研究过程来看,在整合古今中外社会文明论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文明学的理论体系,完成本书的撰写,是多年来我给自己确定的研究目标之一,特别是在课题立项以来的三年中,我几乎利用了教学工作之余的所有空闲时间,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修改完书稿的最后一个字,把它交付出版社之后,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由衷地感谢着名哲学家、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玉梁先生长期以来对我的培养、指导和帮助,并为本书欣然作序;感谢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韩振亮教授多年来对我的悉心指导、热情鼓励和真诚帮助;感谢我院科研处处长吴锡标教授所给予的热情关怀、积极支持和精诚合作;感谢院图书馆李海鹰副研究馆员几年来对本课题进行跟踪服务,分专题收集和整理大量研究资料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社科部领导提供了良好研究条件,张爱萍、吴宏伟、张慧霞、李芳、吕青云、王永哲等老师对书稿进行了认真校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对衢州学院所给予的支持和资助以及浙江大学出版社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吸收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书中都按照学术规范作了标注,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学识和水平所限,涉足社会文明学研究时间还不长,特别是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广泛,工作量巨大,加之在体系建构方面又属开创性领域,书中不够详尽或不够恰当之处,敬请各位学界同仁批评、指正和谅解。

作者

2008年3月于衢江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