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指尖的呵护:培养情智健康的宝宝
22927300000003

第3章

黏人型依附——这一类型的孩子十分依赖自己的母亲,即使母亲在身边也无法踏实地探索周围环境,他们非常在意母亲的态度,一旦母亲离开,他们便会发脾气,甚至根本无法让自己安静下来,大吵大嚷也是常有的,尤其是有陌生人的时候。当母亲离开一会儿再回来时,这类孩子会有两种不大一样的表现方式:一种是,他们很可能会消极地坐在角落里,对母亲的到来并不表现出任何的欣喜心情,或者是先要求母亲给予舒适的拥抱,然后再拒绝母亲。第二种是,他们很可能会对母亲大发脾气,他们的行为似乎在传达这个意思:“我觉得你不重视我、抛弃了我,对此我很困惑,也很愤怒,我现在不能够完全的相信你了。”这种对母亲的不信任,很容易让孩子丧失调节情绪的能力,更无法安心的去探索周围世界,他们由此会不再相信任何养护和指导他们的人,并且也将无法接受这些人对自己的限制。

这类情形中的母亲通常不能够给予孩子及时、有效、持续的反应,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

回避性依附——通常这类孩子会表现得独立而自信,但如果你进一步了解,你会发现,他们的某些行为模式是不平衡的。他们可能也会无意识的探索周围世界,但事实上对周围的一切他们并无多大兴趣,他们可能会玩玩具,但是不会好奇。这类婴儿对母亲的离开总是表现的无所谓,母亲回来时也不会表现出很开心,他们常会有意识地忽视母亲的存在,或者避开她,当母亲将他们抱在怀里的时候,他们会低下头,拱起背,身体很僵硬的样子,或者干脆推开母亲,不愿意与母亲的目光相接触。因为他们不相信母亲的感情,因此用回避和抗拒的态度来保护自己,使自己不受伤害,避免被拒绝。

这类孩子与大部分婴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愿意离开母亲而与陌生人在一起,尤其是陌生人表示可以给他们想要的东西时(如食品、娱乐等),这类孩子很会掩饰自己,可能会假装高兴,或者充满感情,实际他们不过是通过这种手段来使自己能够对不可靠的父母或不能确定的未来事件多一些控制力罢了。

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对母亲的离开和与陌生人共处的环境很适应。事实上,在他们内心深处一样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这实际上并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他们的行为仿佛在说:“因为没有人会持续地、细心地对待我,所以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人、相信他人”。

如果这类的情感障碍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那么,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很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情感问题。

这一类型的母亲通常有点情绪化,总是不能够周到持续地关注孩子。她们甚至可能自己就患有抑郁症或有其他的心理上的问题。这样的母亲很少跟孩子进行目光接触,也很少去主动关注婴儿的需求。

这些孩子之所以会产生遗弃感和被拒绝感,往往跟母亲在育儿过程中的情感疏失有关,要么是母亲只关注自己,要么是母亲本身的情绪很低落、不成熟或者生活压力过大,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替代性的看护又做不到位等。

不安全依附型婴儿往往会有以下的表现:

他们通常不喜欢与大人的目光接触

当你想抱他们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当你想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表现出冷漠和无动于衰

不适当地要求父母或过分依赖父母,或者相反

父母离开就仿佛离开的是陌生人一样毫不留恋

内向并过于安静

内心充满抱怨很容易大发脾气

喜欢将食物藏起来或暴饮暴食

常常企图用暴怒或假装受伤等方式来控制父母

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性行为

体能发展滞后(不要把与一般孩子的爬、走、说话等体能发展时间差异相混淆)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表现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缺少安全的感情依附应该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孩子降临在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必须得调整自己并努力去面对那么多的新问题,得习惯那么多的新体验,而此时,婴儿体内的许多机能体还正处于发展阶段。比如,此时孩子的呼吸功能还不健全,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视觉和运动神经也是不协调的。所以,作为父母,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新生的婴儿顺利地适应对他来说全新的世界。方法很多,你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类似子宫的环境来帮助婴儿适应,你可以努力为你的婴儿提供在子宫里才会有的那种感觉,给他一个缓冲的过程,让他慢慢地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做的好处是,婴儿的适应体系不会过于劳累,更轻松更和谐,而这种和谐状态有助于婴儿渐渐的去习惯新的环境。

适应新环境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婴儿自身各方面的发育状况,通常情况下,会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当然还有特殊的情况,比如,要求过高的、过于敏感的、早产儿、领养的、身体虚弱的、易发生腹绞痛等各种疼痛的婴儿常常需要更长时间,甚至可达到9~12个月之长。那么怎样确定婴儿已成熟到可以脱离新生状态呢?这个其实很简单:比如,他可以长时间的、安稳的入睡了。吃得也多了,更容易安静下来了,开始与他的周围环境接触并能做出反应了。

通常6个月的时候,婴儿便开始希望与外部世界交流,开始需要玩更长时间,但仍需要父母的陪护。此时,你仍然是他心中安全的保障,这是个渐渐变弱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恐怕要经过好几年的时间。

6个月到12个月的婴儿,其安全依附感或不安全依附感是表现最明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你离开时,他会显得十分不安。在与外界开始交流以后,孩子对安全依附的需求也进一步的增强了,这是正常现象。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若有所思地坐着或者对外界一切不感兴趣,或不时看起来很焦虑,或周围世界让他感到害怕,或每当你走开时他总是哇哇大哭,那么,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他需要更多的安全感,他希望能够更多地靠近可信赖的父母。

孩子渴望与父母相处的愿望的强烈程度,与他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依赖父母来保持健康存活是有重要关系的。当孩子三岁的时候,他便可以自己吃饭、自己玩,这时,你便可以从全方位的父母转向部分时间的父母了。这时的婴幼儿已经不必每日抱着、哄着、喂养着,他已经开始一点点的独立起来。你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应该发生转变。但是,此时你仍然需要倾听、关注他的需求,当他恐惧时,要给予及时的抚慰。此时,你仍然是他可依赖的人。但同时,你还应该给他更多探索周围世界、培养独立性的机会。

不安全感的后果

对于人类的内心来说,有些创伤是无法愈合的,而如果这种不安全感一直存在,直至他成年,那么,这种不安全感会变成一种压力,最终使得他陷入严重的精神偏差。甚至陷入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中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最需要安全感的,那么如果父母无法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人的行为是在生活中被不断强化的。但是很少有人会把自己婴儿阶段的行为迹象与少年时代的行为偏差、十几岁时发生的严重行为问题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在婴儿时期没有学会信任,那么很容易长成为情感上冲动易怒的少儿,那么在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就很容易会变成一个孤僻的人,这种人是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在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系列挫折使他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情感挫败感加剧。于是他们的愤怒会慢慢升腾,甚至会形成具有灾难性质的性格。这种人的一生是不会光明灿烂的,因为他们社会能力欠缺、无法形成对他人的信任感、自控能力差、有多种负面情绪等,常常会把他们拖入深渊。他们的这种个性会导致他们在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的不顺利,而他们在遭受挫折后又很可能走向吸毒、酗酒、自我摧残和犯罪的深渊。当然,也许情况并没那么严重,他们只会成为在语言上、情感上、或体力上诽谤他人的偏激的人。

婴儿时期的情感依附偏差对一个人的影响会直接持续到青春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对于出现情感依附偏差的孩子给予较早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及紧迫的。要知道,越早纠正偏差,孩子就有可能成长的越好。我们先来看一看具有“反应性情感偏差”问题的少儿具有的一些普通的征状:

很难与人建立和保持友谊。

尽管看着可爱但却总让人感觉不够真诚。

欺侮诋毁他人。

有意自残或伤害动物、损坏东西。

回避与他人的目光接触。

行为偏差

经常打架,目的是为了控制他人。

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对因果关系问题无法理解。

喜欢投机取巧。

爱说谎、欺骗他人.

对火、血和伤口过于着迷。

总是问一些荒谬的问题。

说话模式十分另类。

发育滞后.

缺乏自我意识和理性。

社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都与人在成长期形成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关。如今,各种不道德现象和行为层出不穷,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而其发展的速度也十分的惊人。这些现象和行为的出现大多源于当事人的不健康心理,而这种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又与其儿时缺失的东西相关。

父母离婚等家庭关系问题。与他人相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大部分人并不会因为离婚而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但离婚的确很容易会影响当事人的人际交往,造成与同事、朋友、孩子甚至是邻居间的关系紧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的东西是尊重、信赖,因此也无法以积极的态度、满意的交往方式来做孩子的榜样。

帮派行为。没有自信和价值感的孩子,成人后可能会为了显示自己的强有力,而成为一个具有控制能力的霸道的人。这些在孩提时代从没感到过踏实的人还会从某种东西中寻求可依附感。他们身上失去的是家庭、团体带来的联系感。他们觉得被遗弃、被拒绝。这样的人会有较低的自我评价,这种心态往往是来自于孩提时代的需求时常得不到满足。

暴力。不安全感往往会让人产生恐惧感并最终让人变得霸道。而且,挨打的孩子会认为暴力是合理的处世方式。这种暴力性格的养成正是由于他们在孩提时代,不舒服的时候没有得到大人持续的关怀,常常一个人独处。这种常期处于恐惧状态的孩子,他的大脑会形成一种过于警觉戒备、易怒、十分活跃或带冲动性的机制。除此之外,家庭暴力行为,以及电影、电视等暴力镜头对他们的影响都是形成孩子侵略性行为的诱因。

不良嗜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觉得内心痛苦?我相信一个心灵充实健康的人是不会去吸毒的。相较吸毒这种极端行为来说,抽烟和喝酒的危害性并不是那么赤裸裸。吸毒行为的产生源自儿时父母没有很好的教导孩子如何从不舒服、悲伤和挫败感中真正解脱出来。

寻求刺激。这种行为是一种沉溺于瞬间快感的情感偏差行为。迷恋这种行为的人很可能在婴儿时期缺少必要的刺激,比如,小时在小床内独处的时间太久等。

依赖性。这是一种情感饥饿似的行为。可能是源于儿时未能与某个人建立安全的情感关系。这种情况导致他们长大成人后十分渴望爱,会为了获得某人的爱而不顾一切。这种行为的产生是由于这些人在儿时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饮食失常。有些人在情感上失意,便会以吃东西来作为替代,于是成了强迫性暴食者。这类人往往是童年时期缺少持续的关爱,导致他们自尊心过低。而神经性厌食者往往是由于童年时代缺少有求必应的关爱、长大后又总是遭受挫败。

自杀。自杀的人往往都有点憎恨自己,或者心情压抑、绝望。这类人幼时失去的东西是充满安全感的情感依靠。他们总是觉得孤独,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得不到长期的帮助,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无法消除的,有时候这类人的悲哀会深入骨髓。

情绪低落。不少人认为这是愤怒情绪的内向发展。这种情绪可以说是被遗弃和深度悲伤或体内化学物质不平衡所引起的。这类人不能努力取得成功并满足自己的需求。

注意力障碍。这是由神经功能性损伤造成的,其症状表现为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语言失控、无法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缺乏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把握,学习困难,容易受挫等。这与“反应性情感障碍”的症状很相似,通常二者是同时存在的。这类人缺失各个方面的安全感和感情依附感。

具有不安全依附关系的孩子并非一定会长成心理有问题的人,但他内心一定会较他人有更多的灰暗地带。个性强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可能会处理的好一些,也许在其他的什么地方可以让他们获得足够的力量以消除受损的心理。比如,和蔼可亲的老师、具有关爱之心的阿姨或者邻居,这些因素都可能让心灵受到伤害的孩子感到温暖并走上健康之路。有时,一次充满爱的关注就有可能将孩子带进新的模式之中,而某种健康的爱好也会让一个孩子重新建立自己的自尊,任何一个正面因素都有可能使得一个顽固的孩子恢复心灵健康,哪怕是不健康的环境造成的个性,也是可以扭转的。

我们不能将所有在童年时期没有获得安全感的孩子全都划入问题青年的范围内。但通常情况下,婴儿时期的情感偏差越严重,其长大成人后的行为习惯就越有可能不正常,如果成长环境一直不正常,那么孩子在婴儿时期产生的情感偏差就很难导正。

我们常常自作主张地认为,孩子要比成年人更容易对付被遗弃感以及恐惧感。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孩子只不过是机械地对严峻的情形做出哭闹的反应。没错,孩子确实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健康的环境还是不健康的环境。但如果他们长期被迫适应的是一个不健康的环境,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便会由此走向犯罪。

对于人类的内心来说,有些创伤是无法愈合的,即使是那些轻度的感情偏差,仍然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尽管有些创伤不会形成心理疾病,但是,过去的影子总是会影响到我们的将来。如果这种不安全感一直存在,直至孩子成年,那么,这种不安全感会变成一种压力,最终使得他陷入严重的精神偏差中,走入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