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
22854300000014

第14章 生活诗(5)

飞泻的瀑流,高悬在寺院的上方,初生的乳鹤,消失在禅林之中。

山岳峭壁的苍松,一株株古朴峥嵘,寺坛的台基,全被皑皑白雪包裹。

我虽然也一样,身拥粗褐出家修行,却未能身居此圣地,心里真是又惭愧又羡慕。

【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而单纯的山水诗。是作者游宿西岳白石院时对西岳华山胜景的描绘。全诗从不同视点,选取具有特色的景观,描绘西岳华山的奇姿异彩。首联是仰视,以静的白石和飘动的寒云突出山的峻高幽杳;二联还视,以泻瀑与飞鹤表现山的灵动和深邃;三联写近景,俯察峭壁古松和寺坛台基,状山寺的古朴肃穆。末联抒写欣羡之情,“愧”字正见出作者的倾心。题江寺禅和

杜荀鹤

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①。

懒求施主修真像②,翻说经文是妄言。

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进寒猿。

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

【注释】

①坏衣:破衣。芒履:草鞋。茅轩:茅草屋。

②施主:行布施之主人也。施即是以福利予他人。施有三种:财施、无畏施、法施。以施与财物为本义。真像:真身之图像。

【译文】

江寺禅僧似在禅悟,破衣草鞋住茅草屋。

不求施主修复佛像,反说经文全是谬语。

驾船钓鱼宿雁惊飞,攀岩砍柴寒猿驱出。

行人莫问禅师宗旨,耳聪目明人不糊涂。

【赏析】

杜荀鹤所处的时期,大唐帝国已步入了垂暮之年。而中国佛教经历了唐武宗会昌毁佛后,许多宗派也已式微。在这样的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杜荀鹤的这首诗笼罩着浓郁的破败没落情绪。稍使人振作的是晚唐禅的精神。原先住在江寺里的僧人现在却破衣草鞋住进了茅草屋,这是“会昌法难”后一部分僧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作者更愿意将这理解为禅僧开悟后对生活的主观选择。佛像既已凋敝,也就不再请人修复,马祖道一的弟子丹霞天然甚至有烧毁佛像的举动。经卷既已残破,也就不要再去持诵。禅宗原本标举不立文字,慧能以不识字之人而得法,亦主张直指人心,不假文字,但慧能却反对谤经。南宗禅发展到晚唐,呵佛骂祖、毁像破经。德山宣鉴曾说: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亦有僧言经文全是魔说。这种破除形式的思潮正适应了晚唐的形式,使得禅宗在晚唐分宗立派发展起来。破除了经卷图像等形式后,一部分禅僧走向了自然。这位江寺禅僧也混迹于渔樵之中。那么,他与渔樵有什么区别呢?作为一个禅僧,他奉什么宗旨能说明他仍是一位僧徒呢?对于这个问题,他不会直接回答,他只是扬眉瞬目。

而扬眉瞬目间,他向行人显示了禅的作用。石头希迁曾问大颠宝通禅师:“如何是禅?”后者答:“扬眉瞬目。”

乞食僧

贯休

擎钵貌清羸,天寒出寺迟①。

朱门当大路,风雪立多时。

似月心常净,如麻事不知。

行人莫轻诮②,古佛尽如斯。

【注释】

①清羸:清瘦衰弱。出寺迟:佛教戒规有过日中不食,因此出门乞讨应在午前。但因天寒一般人家均会晚起,因而乞食僧亦晚出。

②诮:责备。【译文】

饭钵高举面容清瘦,寒天迟出沿门讨乞。

红漆大门竖立路旁,风雪当中久久站立。

心如明月一样清净,世事如麻全不在意。

行人莫要妄加指责,古佛形貌都恰似你。

【赏析】

印度佛教中,乞食不仅是僧众的一种生存方式,亦是一种自利利他的修道与布道的方式。从修身而言,乞食者可于乞食过程中,破除一切有碍于道的情绪。

从传道而言,《十住论》云乞食有十利,其二使施食于我者住于三宝,其三使施食于我者生悲心,这都是对施食者的利益。正是因为乞食有种种利益,所以,《金刚经》的开篇才郑重其事地写了如来佛的乞食:“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首诗便描写了一位乞食僧,诗歌将乞食写在寒天并且发生在一个豪家门前,更突出了乞食的要义。乞食有种种规定,知足知量不耽嗜,因此,诗中这位乞食僧面容清瘦。他将乞食作为了布道,因而天寒亦持钵出寺。乞食有规定,要次第乞,以生众生平等之心;要不知疲倦。这位乞食僧正是如此,他站在路旁一位豪家的红漆大门前,大门一直紧闭着,而他亦在风雪中久立。这样的乞食哪里是为了他自身的饥饱,分明是自身的修道及向他人布道呀。所以作者称道他心如明月,希望世人明白他的心境。不知他面前的那扇大门最后是否开启,也不知路人是否会像作者一样理解他。此诗使千百年后的读者对这位勇猛精进的乞食僧升起崇敬之心。送僧

无可

四海无拘束,行心兴自浓。

百年三事衲①,万里一只筇②。

夜喊当晴影,春消过雪踪。

白云深处去,知宿在何峰。

【注释】

①事:件。

②筇:杖。筇本为竹名,筇竹可以作杖,因即称杖为筇。

【译文】

无拘无束云游于四海之内,胸怀道心游方的兴致自浓。

一百年不过穿三件衲衣,万里路伴的只有一支筇。

穿过是夜又头顶着烈日,春天消逝再脚踏雪丛。

一直向那白云深处走去,不知道要留宿在何峰。

【赏析】

此诗亦是描写游方僧人的生活,表现游方僧人的情怀和风操。首联写游方僧人对四处游方的浓厚兴致,以云游四海修道为乐。颔联写游方僧人清简作风,见出其胸怀的清虚宽广,僧人无所贪求,一身清爽。颈联写游方僧人四时不闲的云游情景。结联写游方僧人四海为家,任意经行。此诗重在写行踪动作,具体写景不多,但透过行踪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游方僧人的高风。僧院小泉井

方乾

亦恐深浅同禹穴①,兼云制度像污樽②。

窥寻未见泉来路,缅想应穿石裂痕。

片段似冰犹可把,澄清如镜不曾昏。

欲知到底无尘染,堪与吾师比性源。

【注释】

①禹穴:在会稽山,相传为禹藏书之所。

②制度:规模容度。污樽:装垃圾的器皿。

【译文】

深浅的程度,恐怕和禹穴一样不可窥测,而其规模容度,像污浊的污樽。

要寻觅它的源头,难以找到它的来路,可以想见,它定然是穿透了岩石的裂痕。

片片段段结成冰后,就可以把捉欣赏,本来就澄清如镜,从来不曾浊昏。

要是知道,它一直到底没有染上尘垢,真可以和我的老师,来比一比性源。

【赏析】

此诗以井泉喻佛性本体,与不少以水喻禅的诗旨意相同,首句谓佛性之本原,如不知禹穴深浅一样不可知。二句说其规模容度像污浊的污樽,是谓佛性本体深藏于四大五蕴和合而成的污浊形体中。颔联以泉水源头难寻而透石而出喻自性佛性难觅,但可透过形体显出。颈联则是喻自性佛性如水结冰可以把捉认识并喻自性本自清净。因此在结联才明确地以井泉比自性的性源。纸帐诗

持禅师

不犯条丝不涉机,细揉霜楮净相宜①。

半轩秋月难分夜,一榻寒云未散时。

睡去浩然忘混沌②,坐来虚白称无为。

绵绵不许纤尘入,任汝风从八方吹。

【注释】

①霜楮:白纸。楮,即构树,皮可制桑皮纸,因以为纸的代称。

②混沌:古人想象中天地相连的状态。此指整个世界。

【译文】

不用一条棉丝也不用织布机,细细揉搓白纸只要洁净相宜。

半轩秋月分不出是白天黑夜,寒云尚未散尽还在榻上凝集。

睡去后昏沉沉忘记整个世界,坐起来满室白晃晃可谓无为。

四周绵密不让一丝灰尘进入,任凭狂风四面八方猛吹不止。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纸帐的诗歌。纸帐是用纸制成的,不用棉布,也不用纺织,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一、二句诗看上去是写纸帐,实际上是在讲述修禅的奥秘。参禅如同制纸帐一样,只要心净,用不着雕琢、修饰,万法随缘,一切顺其自然。

纸帐是僧人夜间所用之物,所以接下来三、四、五、六四句诗,作者都是写自己夜间纸帐中的修行生活。秋月当空,寒云未散,作者在纸帐中,困了便沉沉睡去,醒了便起身打坐,过着闲适自在的修禅生活,他在这种生活环境中达到了“浩然忘混沌”的无我之境、“虚白称无为”的无为之境,诸法无我,无情无欲,世界一片虚空静寂。作者的禅心已定,所以,即便是风吹雨打,也不会动心,任何灰尘都被纸帐挡在外面,所有的情欲杂念也进不了作者虚寂的心灵。全诗以纸帐比喻修禅,十分贴切生动。

赋残雪

乾康

六出奇花已住开,郡城相似见楼台。

时人莫把和泥看,一片飞从天上来。

【译文】

想当日它乍开的时候,曾迸出多少瑰丽花形,洒满多少郡城,装饰过多少楼台?

人们啊!莫要将它和泥一般看待,它原是一片一片琼花,从天上飞下来。

【赏析】

此诗赞颂残雪,是以残雪喻佛性,即认为残雪曾是奇花琼花,曾经异彩纷呈,新颖夺目,也即是说它曾经也是作为佛性的显现,来自天上,也即是来自佛性大全真如本体。残雪在地化为泥,但它本来净洁无尘,不应和泥一样看待。作者赞颂雪花即是赞颂圣洁无尘的自然物,因为这正是禅僧的自况。长沙游山颂

重显

大地绝纤埃,何人眼不开。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羸鹤翘寒木①,狂猿啸古台。

长沙无限意,掘地更深埋。

【注释】

①羸:瘦;弱。

【译文】

清净的大地,没有丝毫尘埃,面对这样的境界,谁人之眼还会不开?

如人登山,开始顺着芳草路登上峰顶,然后下山时,又追逐零落山花返回。

清高的羸鹤,翘栖在寒枝之上,觅果的山猿,狂啸悲鸣于古台。

长沙游山的公案,有着说不尽的深意,有如那珍贵宝玉,在地底深深藏埋。

【赏析】

此诗颂长沙游山公案,其公案见《碧岩录》:“举长沙,一日游山,归至门首,首座问:和尚什么处来?沙云:游山来。首座云:到什么处去?沙云: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云:大似春意。沙云:也胜秋露滴芙蕖。师着语云:谢答话。”一长沙游山之公案,是长沙游山时对佛性的领悟。长沙即招贤禅师在游山中领悟到凡圣一如之理。“始随芳草去”,谓由凡人圣,由用及体,用色达空,即由芳草体悟到空无的佛性;“又逐落花回”,则是由圣返凡,由体及用,用空及色,即由落花体悟到佛性无所不在之意。雪窦颂古诗也颂此旨。首联即指出佛性本自清净,本无尘垢,遍及大千,因其显豁,故可使谁人都可开悟。颔联即赞颂长沙招贤,说如招贤其人即是显例。他就能在游山时从芳草落花体悟到此佛理。颈联则是指一些未能证悟之禅人的可悲。以鹤喻那些不能由圣人凡、由体及用的人,他们清高于鹤栖于寒木,并未臻极境;而一些不能由凡人圣、由用及体之人则如古猿觅果,随觅随丢,只能狂啸于古台。结联则是赞颂长沙游园公案之深意无限,有如深埋地下之珍宝,还有待深究。

游废圃

惠严

亭榭基犹壮,笙歌迹已陈①。

竹分通别径,花发属南邻。

云散望尘友,冰销炙手人。

只因忘宠辱,到此不伤神。

【注释】

①亭榭:亭,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供游客眺望、观赏和休息。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笙歌:比喻往昔歌舞升平的景象。笙,簧管乐器。

【译文】

亭榭的地基还是那样的完好无缺,昔日的笙鸣歌舞早已是旧迹可陈。

竹丛已经改道通向那另外的路径,鲜艳夺目的花朵也属于南邻之人。

迷恋红尘的朋友像云雾一样消散,炙手可热之人转眼也会冰消雪融。

只是因为忘记了世间的荣宠耻辱,所以我来到此地从来不会伤神。【赏析】

这首诗通过今昔对比,阐发世事无常的道理。作者游赏废圃,看到亭榭的基石依然完好,而昔日亭榭上飘出的笙歌之声却已经成为旧迹。时间飞快地流逝,人生显得如此的短暂,如同昙花一现,迅即凋落。亭榭主人过去曾经拥有的竹丛、鲜花,如今都已属于他人所有。在前四句,作者对于生命的短促、世事的变幻充满着无穷的感慨。后四句将自己与“望尘友”“炙手人”进行对比。“望尘友”“炙手人”这些世俗中人迷恋荣华富贵,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其中有些人确实可以遂愿,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臣或者拥有万贯家财的富翁,结果如何呢?还不是像云雾一样被风吹走,像冰雪一样融化?世事反复无常,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人间的荣宠耻辱都是短暂的,为此而花费一生的精力,真是得不偿失,枉费心机。如果忘记人世的荣辱,像我这样一心修禅,就能做到没有烦恼、没有贪欲、没有痛苦,达到涅架的境界。

游天竺寺

惟晤

天寒雨细日将暮,泥滑难禁策马还。

砂穴吐泉鸣决决,竹丛归鸟语关关。

聊希谢客须穿屐①,莫羡支公独买山②。

方外论交情未浅,愿陪投老白云间。

【注释】

①谢客:谢客指南朝诗人谢灵运。穿屐,指谢灵运登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的木屐。后世常用作登山临水的典故。②支公:即东晋名僧支遁,与王羲之、许询有交往。后常用作僧人的美称。

买山事见梁慧皎卷四《竺道潜传》:“支遁遣使求买峁山之侧沃洲小岭,欲为幽栖之处。潜答曰:欲来辄给,岂闻巢、由买山而隐?”

【译文】

细雨霏霏寒意频添天色将暮,路面泥泞难行姑且策马返还。

砂穴里清泉喷吐决决地鸣响,竹林中归鸟回巢关关地相唤。

企望像谢客那样登临需要穿屐,却并不羡慕支公单独花钱买山。

虽是世外相交情义并不浅,愿奉陪你到老共处白云之间。

【赏析】

此诗描绘天竺寺环境的幽邃美好。首联写雨中暮色,以泥滑难行表现山径的偏远,说明山寺在远离尘外的幽深之地。颔联写景,泉鸣鸟语,颇为喧闹,显然亦是以动写静。静极之处,才听得泉流鸟语声响大。而只有泉响鸟语,环境的幽寂无人也可想见。颈联两句一说要效法谢客,一说不羡慕支遁,一肯定一否定其意思都在表现天竺寺之佳美。即还要像谢灵运那样穿屐登游,而并不像支遁那样看重沃洲山。也即是说天竺寺不逊于沃洲山寺之意。结联表示要和僧友一起共居此白云深处的山寺,亦是赞扬此寺是修道的佳境,并表白自己一心修禅的心愿。

北山垂云庵

清顺

久从林下游,颇识林下趣。

纵然绿阴繁,不碍春风度。

闲于石上眠,落叶不知数。一鸟忽飞来,啼破幽绝处。

【译文】

经常在丛林下云游,颇能够领会林下的情趣。

纵然是绿荫繁茂致密,也不妨碍清风在这里穿度。

闲暇时于石上休憩安眠,看落叶纷纷扬扬漫空飘舞。

倏忽间一只小鸟飞来,声声啼啼响彻于幽深之处。

【赏析】

此诗写山寺幽寂之境和僧人闲逸生活,亦极动人。首联直说久在林下颇能领略丛林生活情趣,见出作者自得心态。二联用转折句式写山寺春色,绿荫虽繁茂不通风,但春风还可度,这样写还是表现了环境的幽深。三联和四联则是突出写静寂。三联为静的描写,人闲静卧,只有落叶纷纷。四联为动的描写,幽绝之处,一声鸟啼,啼声分外响亮。这样动静结合和烘托,更渲染了静寂的氛围。

题梵天寺

守诠

落日寒蝉呜,独归林下寺。

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①。

唯闻犬吠声,又入青梦去。

【注释】

①履: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译文】

日已西落,寒蝉声声啼鸣,独自回归山林的寺院。像门扉般的松林入夜也未关掩,一片明月紧紧与我的脚步相伴。

只听到一声声犬吠,又消失在密密的青梦丛间。

【赏析】

此诗描写山僧夜归。首联以寒蝉点明季节为深秋。二联写乘月色行进在松林。三联写犬吠消失于青梦丛中。山林的清冷静寂表现得极动人。苏轼甚喜爱此诗,曾写诗唱和。《竹坡诗话》评此诗云:“余读东坡《和梵天寺僧守诠诗》,尝喜其清绝过人。晚游钱塘,始得诠诗,乃知其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东坡虽欲回三峡倒流之澜,与溪壑争流,终不近也。”

题大慈坞祖塔院

先觉

谷口两三家,平田一望赊。

春深多遇雨,夜静独鸣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