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的正面与侧面
22766500000001

第1章 序曲:为袁氏集团画张像(1)

如果把清政府比作一家公司,我们应如何看待历史?

如果把袁世凯集团比作清政府辖下的一个地方分公司,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短短16年,袁世凯集团就搞掉了清政府这个已经经营260多年、实力雄厚的控股整个国家的大公司。如此神奇的事情,想来令人不可思议。然而,血淋淋的事实就摆在那里,不由你不信。

回眸历史,晚清社会70余年,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关键历史时期。在这个变动迅速的时代,袁氏集团的凸显、清政府权力的虚弱,已经显露无遗。特别是清末10余年,由于新政的举办,各方面的变化更加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军事现代化与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崛起,成为这个时期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在清末短短10余年间,袁世凯北洋集团从组建到发展,一发而不可收地成为清末民初社会、政治、经济大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显要角色。军事现代化和袁世凯集团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的凸显,逐步破坏了帝国政权结构的平衡。新的军事权威的出现形成了对现存国家政权的巨大冲击力,加剧了清王朝皇权资源的流失,打破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均衡,使清政权迅速地进入了最后阶段,即灭亡阶段。这种深刻的变化,对清末乃至此后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无疑产生了相当重大的影响。

清王朝所以灭亡,如果从其内部考察,显然是由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逐步瓦解,以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为首的汉人地方势力长期膨胀侵蚀的结果。其最直接的原因,毫无疑问,是袁世凯北洋集团拥有政治军事资本,利用辛亥革命之机逼宫夺权的结果。

序曲:为袁氏集团画张像袁氏集团,其全称叫袁世凯北洋集团,是指承传曾国藩、李鸿章、湘淮集团发展而来,利用清末中央政府无力应付内外危机的大好时机,在小站练兵与新政这些合法条件下迅速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个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军事、官僚集团。这个集团,首先是一个军事团体,它以小站练兵为起点,以新建陆军为基础,逐渐扩展,到北洋六镇时期臻于完善和强大,终于权倾朝野。它又是一个官僚团体,北洋官僚集团,机构庞大,而且拥有复杂的内部组织,其中一部分人控制着北洋派的财政经济部门,对于北洋派的势力伸展曾经起过重要作用。这一集团,在清末社会发生剧变的时期产生并迅速发展,反过来,它又对清末时局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加速与催化作用。

应当说,袁氏集团是清政府卵翼下的产物。但是,这一集团在产生、发展壮大后却并未给清王朝的内忧外患起到什么关键性的补救作用。相反,由于这一集团在国内政坛上的迅速崛起与国家军队的私有化,它倒成为清王朝内部的最大蛀虫与影响清政权稳定的最大隐患。

袁氏集团何以能强有力地崛起?其原因纷繁复杂,大致说来,决定这一集团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太平天国的打击,导致清王朝的经制之师——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没落。

(二)在安内攘外的过程中,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地方集团迅速崛起,改变了大清王朝200余年的基本政治结构,中央与地方的平衡被打破,军事、政治权力逐渐下移到地方,王权危机陡增。

(三)在甲午战争中,淮军瓦解,中国需要一支新的武装力量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四)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势,淮系集团支撑清王朝大厦的时代结束。清朝的统治基础出现了一个相对的真空,需要新的政治势力来进行填充。

(五)清末官场腐败,掌权人物腐化,给袁氏集团发展私人势力提供了契机。

(六)在淮系崩溃以后,是以袁世凯为领袖的北洋集团崛起,而不是以其他什么人为领袖的集团崛起,这与袁世凯自身的才干和作用密不可分。

与同时期的其他官僚相比,袁世凯明显有着务实的性格和异于常人的干练作风。他不仅为人机警圆滑,洞悉人情世故,熟悉官场潜在的运行规则,善于运用权谋和政治手段来化险为夷、避祸趋利,而且密切注视着历史潮流的趋向,善于利用刚刚在中国生长起来的新的军事、经济因素,来加强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因而他才能在同侪中胜人一招,终于能够攀登到权力的顶峰。读袁世凯的奏疏、信札、诗词和有关他的传记,给人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即袁世凯的抱负很大。对袁世凯十分了解的相国荣禄就曾指出:“此人有大志,吾在,尚可驾驭之,然异日终当出人头地。”正因为袁世凯有这样的抱负和雄心,他才能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攻坚挫锐,克服困难,逐渐实现了到达权力顶峰这一目标。可以说,在清末10年中,袁世凯的灵活头脑、办事精力和机变手腕确实是其他大官僚所罕能其匹的。在这场权力角逐的斗争中,袁世凯早就掌握了一支新的具有战斗力的“新建陆军”;他有编练新军的经验;他有善于结交权贵和寻找靠山的能力;尤其是,他得到了列强在华势力的支持。所有这一切都助长了袁世凯军事官僚集团的迅速滋长与壮大,并利用辛亥革命之机夺取了全国政权,最终完成了从一隅走向全国、从地方走向中央的发展过程。

毋庸讳言,清亡前夕,袁世凯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具有颇高的地位。他与列强驻华使节、立宪派人士、清朝文武官员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拥护。同时,他也得到广大社会人士,甚至包括革命党领袖黄兴等人一定程度的拥护与信任,可以说,声誉赫赫,人心所向。特别是他控制着当时中国最精锐、最强大的北洋陆军,还有由他一手培植的具有雄厚实力的北洋官僚集团,他们掌握着清王朝军事、经济、内政、外交的关键部门,唯袁氏之命是从。这样的形势,必然造成他在清末民初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获得这种声望和地位,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他的政绩中检验出来的。他的政绩体现了他的才干、志趣与抱负。在清末重大历史事件中,他皆参与并且表现突出。初出茅庐即出使朝鲜,果断干练,扑灭“壬午兵变”,挫败“甲申政变”,稳定朝鲜政局。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作为一个不大起重要作用的官员,褒多贬少。他积极参加维新运动,博得维新之名。戊戌告密一事曾使他声名狼藉,但到辛亥革命期间,时过境迁,袁世凯又与梁启超言归于好,告密丑闻已不能再构成对他声誉的损害。从小站练兵开始,他创建了中国现代化军队,博得了中外人士的普遍赞赏。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他稳定了山东局势,使山东全省未遭战祸波及;他参与“东南互保”,推动《辛丑条约》的谈判,在中外政界中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一时被称为“强者”。他推动清末新政的发展,坚持废除科举制度,积极创办新式教育;回收利权,推动实业与近代交通的发展;建立巡警制度,把司法与行政分离,创前人之所未有。继而,他积极参与推行立宪活动,奏请派遣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率先办理地方自治,力主改革官制,实行责任内阁制。他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清政府推行“新政”强有力的人物,且收效显著,所以,人们把他视为与日本明治维新之伊藤博文、大久保齐名的世界级风云人物。民初著名记者黄远庸说袁在“前清北洋时代,威望隆然,海内之有新思想者,无不日以非常之事相期望”。袁氏就是凭借他的政绩、声望与北洋军事官僚集团的力量,取得了政坛上的实力地位,拥有了中原逐鹿的资本。

清末,袁氏集团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军事团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新建陆军时期(1895年11月—1898年12月);

(二)武卫军时期(1898年12月—1902年年初);

(三)北洋常备军时期(1902年年初—1905年年初);

(四)北洋六镇时期(1905年年初—1912年年初)。

其官僚团体的发展,脉络也十分清晰,表现在:

(一)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1895年11月—1899年12月);

(二)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期间(1899年12月—1901年11月);

(三)袁世凯督直时期(1901年11月—1907年9月);

(四)袁世凯任军机大臣与内阁总理大臣时期(1907年9月—1912年3月)。

在清末,这个集团势力大时,东三省、热河、直隶、山东全部,与江苏、河南的大部分尽为其所有。具体来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