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上卷)
22490100000078

第78章 对外经贸关系(3)

资金外流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国内投资饥渴,引进外资困难,而外流的资金超过引进外资的10倍;因为偿还外债,财政难以维持正常支出,不得不借新债还旧债,而外流的资金超过当年应还外债的10倍。据俄罗斯一些学者和专家计算,如果外流的资金能够返回国内,则俄罗斯的投资、还债、财政、人民生活,以至整个经济危机都将不难解决。因此几届政府都提出要防止和解决资金外流问题,采取了加强商品进出口海关检验,强化外汇收入监督,严查外贸假合同,禁止向国外转移资金的商业贷款,对回流资金赦免追究和处罚等措施。但是,这一问题至今未能解决。

(第四节)对外经贸发展战略

为了推动对外经贸发展,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俄罗斯学者提出了关于外贸发展战略的理论,政府制定了1996~2005年的出口发展战略,普京执政后又提出了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新思想。

一、外贸发展战略的理论

为了扩大对外经贸关系,以阿巴尔金为首的俄罗斯科学院学者提出了分为三个阶段的外贸发展战略:第一阶段,实行以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为主和逐步开展进口替代战略。在这一阶段,出口主要是为了获得外汇收入,而产业结构又远未调整,因此出口商品必然以传统优势产品为主导,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材料成为主要出口换汇物资。同时,努力提高能源等出口产品的深加工程度,改进其质量,以提高出口效益。在这一阶段,虽然出口产品主体是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商品结构难以根本改变,但是有些制成品可以成为重要出口商品,例如军工综合体产品的出口可以大大发展。值得重视的是,俄罗斯拥有知识产权的巨大潜力,向国外出售知识产权是增加出口额和改善出口结构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在进口方面,逐步实行进口替代,减少轻工产品和食品进口额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以本国的同类产品取而代之。为此,应该提高轻纺产品和食品的进口关税,实行进口商品边际进口限额和许可证制度。

第二阶段,实行出口替代和深化进口替代的战略。实行出口替代指逐步将出口产品从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转为以制成品为主。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在本阶段要使制造业产品和知识产权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矿产原料出口的增长速度。为此,首先要把独联体国家作为优先贸易伙伴,增加向它们出口俄罗斯现在就能生产的机械、化工和轻工产品。其次,在采用本国先进技术和利用外国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面,就中形成未来俄罗斯的主要出口潜力。在本阶段,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知识产权转让将成为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专家认为,只有在以自有设计成果和专有技术保证产品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才能加强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出口产品的生产、特别是对出口替代产品的生产实行鼓励制度。

在进口方面,实行深化进口替代的战略。一方面,继续减少一般产成品的进口,由国内企业生产来替代;另一方面,从以进口食品和消费品为主转为以进口投资品为主,主要是进口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为实现出口替代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创造物质条件。为此,应该实行与深化进口替代相适应的关税政策;对进口知识产品、现代技术和未来技术以及能加速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高技术产品实行免税政策。

第三阶段,实行对外贸易全面自由化的战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商品供给的丰富,将出现一种高水平的平衡:大部分产品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具有同等价值。即对大部分产品来说,从需求上看,国产品与进口品具有同等价值;从供给上看,投放到国内市场与出口到国外市场具有同等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消费者对国产品和进口品失去了固定的偏好,具有充分的选择自由;生产者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失去了固定的偏好,具有充分的选择自由。这时,俄罗斯便具备了实行对外贸易全面自由化战略的条件。在这一阶段,国家支持的对象很少,可能有农业、国防工业、能源生产、各种知识产权、各种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

二、政府的出口战略纲领

1996年俄罗斯出台《俄罗斯联邦1996~2005年出口战略纲要》,目的是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国家出口潜力,改善出口结构,鼓励工业制成品及高科技产品出口。战略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1997年),任务是调整和完善鼓励出口的外汇、税收和关税政策。同时,建立外贸信息体系;建立国家扶持出口企业的贷款机制,为高效益的出口项目提供保险和担保;以燃料原料出口为主,逐步恢复传统的机器、技术设备出口。

第二阶段(1998~2000年),实施积极的出口政策,完善出口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俄罗斯出口的商品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相似,以1994年为例,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仅为54.2%,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76.6%),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67.5%),与拉美国家(53.3%)相近。与此相反,俄矿产原料的出口比重则高达42.4%,比发达国家(9.9%)及发展中国家的(18.1%)高许多倍,与非洲44.9%的平均指标接近。因此,对俄罗斯来说,当务之急是扩大出口商品种类,提高制成品出口份额。出口的地理结构变化有助于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的改进。到2000年俄罗斯与近邻国家的贸易额将由1994年的占22%增长到占25%~30%,机器技术产品的出口将增长1倍(而向近邻国家出口的机器技术产品将增长2.5倍)。

第三阶段(2001~2005年),在不断提高加工产品质量的同时,确保俄罗斯的制成品,首先是高科技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时提高原材料产品的出口效益,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参与国际分工的体系。在俄罗斯的出口结构中,将进一步缩减燃料和原材料产品的出口比重,使其缩减到60%~65%,机器设备的出口比重将增加到20%~25%。外贸出口的地区结构也将进一步发生变化,增加向近邻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比重,使其分别达到出口总额的1/3和1/4。

为了提高原材料产品的出口效益,对出口企业进行了集团化和经营一体化的改革。例如,石油出口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1/3,但石油的开采、运输、加工和销售各环节彼此分立,不能发挥一体化经营的优势。为了提高生产和出口效率,对石油部门进行了企业集团化和经营一体化改革。1999年初,俄罗斯将三个大型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斯拉夫石油公司和奥纳科石油公司)合并为一个国家控股石油公司,以改善俄罗斯全国的石油生产和经营状况,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持有新公司75%的股份。新公司的年产量将达到5500万吨,进入世界十大石油公司的行列。同时,为了加快石油产业部门的改革,实现集团企业一体化经营,俄罗斯将严格限制把石油公司中的国有股份卖给开采企业;为石油加工和销售部门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采取适应市场经济的有效措施,鼓励石油公司实行一体化经营;并努力吸引外资参加俄罗斯石油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进程。

三、普京关于对外经贸关系的新思想

(一)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经济转轨是一个照抄西方、依赖西方和乞求西方的历史。俄罗斯的经济转轨没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没有自己的改革方案,完全听从西方的建议,照抄西方的模式。而西方的旨意,主要在于破坏俄罗斯原来的经济体制,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是为其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的有生机的新体制。因此采取“休克疗法”的方式,迅速打碎原来的经济体制,而不惜造成国民经济“休克”。为了治疗转轨造成的经济“休克”,俄罗斯主要依靠西方的援助和贷款。经济改革靠西方提供一揽子援助基金,稳定卢布靠西方提供外汇稳定基金,弥补预算赤字靠西方提供贷款,等等。从此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了西方债务的绞索,改革和发展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按照西方的观点来制定和修改,必须得到西方的同意才能实施,否则,就以停止援助相威胁。俄罗斯从照抄西方,到依赖西方,再到乞求西方,越陷越深,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实际上,俄罗斯并没有得到西方许诺的重金援助,却采取了符合西方利益的政策,遭致了改革失败的结果。对此,俄罗斯中央银行副行长在俄罗斯金融危机后的一次访华座谈会上痛心地说,“俄罗斯经济改革最深刻的教训是,千万不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只要借款就得听它的,而听它的就注定要完蛋”。

这是俄罗斯经济改革决策层人物,在与西方长期打交道,吃尽苦头大彻大悟后,道出的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