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福建·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22381700000009

第9章 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改革(3)

政府体制改革的内容丰富,十分复杂。根据本届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总体说,从上到下进行较为有效,但也可以自己探索,很多问题可以先行解决。在过去一段时期,有很多地方如广东的顺德市等,在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今后应继续提倡、鼓励。近两年,国务院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非常重视,2001年出台了改革意见,各地都在行动,有的取得了成效。希望能通过这一突破口,或以此为契机,使政府体制改革能够扎实推进,卓有成效。

(三)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机制转换和增强活力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1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还存在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一是国有企业布局与结构仍有待于优化。二是国有企业包袱重、效率低的矛盾仍未得到妥善解决。三是政企关系仍未理顺,影响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四是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产权关系(边界、归属)不太明朗,“国有”其词仍含糊不清,国有股一股独大和产权单一的问题较为普遍。

五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有待于加快建立。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总体要求,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建立新的机制,增强整体活力,提高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具体来说,国有企业改革要想实行新的突破,我认为,必须要明确一条基本思路:国有企业改革要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相结合,紧紧围绕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来展开。

第一,按照中央“有进有退”的方针,加大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战略布局的力度。我国坚持和发展国有经济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但是,是不是国有企业要覆盖所有行业、所有领域、所有部门、所有角落?是不是其比重必须占绝大部分?对此,实践已经作出的回答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到底要给国有企业确定多大的范围?有人说,凡是涉及国计民生方面的就是国有企业。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我认为,不能把“国计民生”与国有经济等同起来。

涉及国计民生的,就是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就更应该在“有进有退”方针的指导下进行重新调整和布局。通过改革和重组,有的可以是国有独资,有的可以是国有控股,有的也可以是多元投资,有的也可以是非国有的,有的也可以是私有的,还有的也可以是外商投资。从目前和发展情景看,关系国家安全、国家机密、国家战略性物品、国家核心技术、国家特殊产业等领域,如国防、能源、造币、重要矿产、重要基础设施、重要公用事业等,必须认定为国有部门,由国有企业来承担。对于一般性或竞争性行业和领域,政府需要配合做好以下工作:一要控制投入;二要逐步退出;三要破产兼并;四要放开准入。

第二,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其目的是要解决国有企业中所有者缺位、出资人不明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无人负责、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单一、政企和政资不分等一直困扰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组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让其行使所有者和出资人职能。同时,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授权,由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具体承担出资人的角色。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投资机构的组建,政府必将改变管理国有资产的方式,政企、政资也将随之分开,从而政府的工作也就有望理顺了。

第三,围绕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向规范的公司制转变,广泛实行股权结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要看到,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的建立得也不够规范。因此,国有企业体制创新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对一些国有独资公司,可组织多个国有法人共同投资,形成多元国有法人股权结构;对于一些垄断性和比较重大的行业、企业、项目等,要坚持国有控股,但要允许其他非国有资本参股,形成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多元不同股权结构;对于一般性和竞争性企业要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种不同性质资本形式进入,形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力度必须更大一些,重组形式必须灵活多样一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很关键的一条,是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要依法设立董事会,主要经营者要由董事会推荐,结合市场机制通过公开竞争产生;相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董事长、总经理和党委书记三者不能由一人兼任;设立监事会。同时,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要明确董事会、股东会、经理层、监事会的权力、责任和行为,根据权责和业绩,给予必要的激励。

第四,国有垄断行业企业改革要有新的突破。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石化、金融等行业企业的改革,近几年已先后启动。民航不仅出台改革方案,而且已公布了《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在有的方面开始突破。2002年8月,上海私有企业上海均瑶集团以18%的股份投资与东航、武航等共同组建东航武汉有限公司。但是,从总体来说,垄断行业的改革是滞后的。必须加快改革、改制和市场化步伐,打破垄断格局。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的要求,着重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推进政企分开,加快重组步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二是调整准人政策,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在国有垄断部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看来,推动垄断改革,其关键还是加快政府体制创新,根本转变政府职能。

第五,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在工资增长水平不超过生产和经济效益增长的前提下,按照有关法规自主决定职工工资标准和分配办法,建立以岗位效益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逐步取消工资总额控制。职工实行竞争上岗和劳动合同制,工资奖金与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和个人业绩挂钩。大力培育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对企业管理者的产生和管理要按照党管干部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公开运作,公开竞争。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探索实行经营管理者的年薪制。鼓励资本、技术、管理、专利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这方面的政策措施。9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2]48号下发通知,转发了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展开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我认为,除了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外,其他国有企业也可探索进行各种形式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六,推进配套改革。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二是研究出台《国有资产法》,使国有资产依法营运,依法管理。三是统一实施“国民待遇”政策,各类企业实行平等竞争。

(四)建立国内有序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就是它注重讲法治,讲市场,讲竞争,讲公平,讲开放。经过20多年市场取向的改革,我国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达到60%左右。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的问题仍然很多,对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阻力很大,对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搞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关键的就是两条:改革政府,建设市场。如果搞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开放不竞争,市场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WTO规划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经济建设的市场化步伐。

第一,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的格局。一是打破各种垄断。

垄断包括行政垄断(政府权力强制操作)、行业垄断(在政企不分的条件下强制交易、限制竞争)、经济垄断(企业间搞反竞争价格同盟,控制市场)。

在这些垄断中,除自然垄断(非国有不能操作、操作不了的)领域外,都要防止和反对。最根本的是要尽快出台《反垄断法》,落实《反不正当竞争法》,使反对垄断、保护竞争有法可依。二是打破地区封锁。搞地方保护主义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许紧缺物资销往外地,一种是不许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这些做法和行政手段只能使市场和价格受到扭曲。国家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制止这种封闭保守局面,让各类商品和要素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内自由流动起来。三是大力实行开放。这主要是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推进银行、保险、电信、贸易、旅游等领域的开放,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

第二,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销售方式不断改善。目前,在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的同时,重点是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一是结合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资本市场。这是促进居民投资的基本条件。二是结合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发现人才、促进竞争和缓解就业压力。三是结合全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土地市场。对土地的转让、出售,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拍卖、招标投标等方式,严格审批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结合科技体制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技术和信息市场。

第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除少数自然垄断的产品和服务价格由政府依法制定、调整外,其他的商品价格都应由市场机制形成。坚决反对垄断价格,反对价格同盟,反对政府干预,反对地区封锁,按照《价格法》规范价格行为。加快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进程。不仅利率(外汇存贷款利率、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等)要市场化,劳动力、土地、管理、技术等价格也要市场化。

第四,建立诚信制度和良好的市场秩序。2002年以来,全国共清理各类市场经营主体2827467户,查处违法违章案件258714件,其中取缔116个药品市场。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撤销了搞地方保护、阻碍公正执法的管理机构347个。各级工商部门还对欺行霸市、黑恶势力等现象进行了坚决打击。这说明当前的市场秩序还是比较混乱。这就需要树立全民信用意识,反对言而无信,建立诚信制度。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建立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和其他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维护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建立规范的中介机构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发挥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中介机构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它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可以把逐步削减的职能交给中介机构,中介机构要尽快与政府脱钩,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加快农村改革步伐,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农村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国改革的第一枪首先在农村打响,承包制首先在农村推行,生产力首先在农村解放,商品经济首先在农村发展。改革首先使农村发生巨变,改革首先让农民尝到甜头。2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十分重视,始终把农村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200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2号文件《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又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得到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的拥护。

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对拉动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个方面必须进一步努力,积极寻找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从改革方面看,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的内容可简单概括为“三个取消、一个调整、一个改革”。“三个取消”,一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二是取消屠宰税;三是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除特大防洪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可动用农村劳动力外任何地方和部门均不得无偿动用农村劳动力。“一个调整”,指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一个改革”,指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凡由农民上缴村提留开支的,采用新的农业税附加方式统一收取,农业税附加比例最高不超过农业税正税的20%,具体附加比例由省级和省级以下政府逐级核定。其实质是减轻农民负担。这是中央针对农村税费制度和征收办法不合理、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从2000年开始,首先在安徽和其他部分省的少数县进行试点。目前,这项改革开展比较顺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20个省份,涉及的农业人口达6.2亿,约占全国农业人口的3/4。其主要效果有:一是试点地区减负幅度一般在30%以上,农民得到的好处在300亿元以上。二是推动了乡镇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三是促进了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指导原则,进一步搞好农村费税改革。当前的重点是要做好以下“三个确保”:

——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着重是加强对农村教育收费、农民建房收费、结婚登记收费、农村水费、为农服务收费等管理。对农村经营性收费不得采取强迫命令。报刊发行要减少行政征订。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在的做法是一个以财政拨款为主,以向农民收取教育附加、农村教育集资等为辅的经费保障体系。为保证其正常运转,一是把它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保证资金拨付到位。二是把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管理,保证及时足额发放。三是增加财政专项支出,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四是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和教师队伍。五是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收费和财务管理。

——确保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主要是妥善处理好减轻负担与保证运转的关系,既要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又要保证农村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等各项工作的经费开支。

同时,要配套推进乡镇政府机构、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