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22353900000017

第17章 嗜血的皇冠,皇帝也疯狂(5)

赵佶因生来健壮的缘故,神宗在次年正月赐名曰“佶”,“四牡即佶”,取其壮健之意。他的母亲陈氏,开封人,出身于平民之家,自幼颖悟庄重,十几岁时被选入宫,充当神宗身边的御侍。开始她并无什么位号,生了赵佶后才进封为美人。陈氏对神宗的感情极其深厚,神宗死后,不久她就病死,当时赵佶才刚刚4岁。

赵佶周岁之时就授为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哲宗即位,晋封为遂宁郡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封端王,并开始出宫就学。

宗室亲王日常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史籍,但赵佶对这些不很爱好,倒对笔砚、丹青、骑马、射箭、蹴鞠,甚至豢养禽兽、莳弄花草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书画方面显露出了卓越的天赋。

赵佶天资甚高,却并没有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端谨庄重的性格,相反,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他逐渐养成了轻佻放浪的习气。他的密友王诜可以说与他趣味相投。王诜字晋卿,是英宗和宣仁高太后的女儿魏国大长公主的驸马,论辈分应是赵佶的亲姑夫。此人放荡好色,行为极不检点,家中姬妾成群,还常出入烟花柳巷,公主根本管不住他。公主得重病,他竟当着公主的面和小妾胡来,气得神宗曾两次将他贬官。像这样一个人,赵佶却同他打得火热。一天,王诜派高俅给赵佶送篦子,正赶上赵佶在园中蹴鞠,高俅在旁候报之时,连声喝彩,赵佶招呼他对踢,高俅使出浑身解数,卖弄本事。赵佶大喜,即刻吩咐仆人:“去向王都尉传话,就说我把篦子和送篦子的人一同留下了。”从此对高俅日见亲信,颇加重用。

然而赵佶在向太后眼里却是另外一种模样,他对向太后极其敬重孝顺,每天都到向太后居住的慈德宫问安。因他聪明伶俐、孝顺有礼,所以向太后对他钟爱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诸王。在哲宗病重期间,向太后对将来立谁为帝的问题早就胸有成竹了。

赵佶被推上权力的顶峰之时,已是18岁了。章惇等人可能觉着这位轻佻浮浪的新皇帝未必可靠,就奏请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太后说皇帝年龄不小了,不便再由母后干政。赵佶对向太后立己本来感激不尽,此时也哭拜在地,乞求不已。向太后只好答应下来。

赵佶对向太后的所有部署起先是言听计从的,这不仅出于对向太后的感激,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取得各政治派别的广泛支持,稳固自己的地位。向太后听政6个月就还政引退了,赵佶则继续调和两派,改元建中靖国,意思是要“中和立政”、“调一天下”。而且他为了改变自己轻佻浮浪的名声,在生活方面也做了些尚俭戒奢的姿态,他退还百姓王怀献给他的玉器,还赶跑自己在内苑豢养的珍禽异兽。元符三年三月,还因即将出现日食下诏求直言,表示要虚心纳谏,俨然一副励精图治的样子。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正月,向太后死后,赵佶的“绍述”意向更加明朗。不久,大奸臣蔡京被召回朝廷,担任了翰林学士承旨。蔡京首先建议,重修神宗朝的历史,为变法张本;恢复绍圣年间根究元祐大臣罪状的章惇、蹇序辰的名誉,为绍圣翻案。1102年,赵佶改元“崇宁”,即崇尚熙宁之意,正式打出了绍述的招牌。不久,韩忠彦罢相,曾布也被蔡京排挤出朝。七月,赵佶任命蔡京为宰相。

赵佶衡量官员好坏的准则只有一条,就是看他的言行是否顺承符合自己的意旨。尽管他也曾对手下人的忠心有过例外的理解,觉着不一定一味地说好话就是忠臣。大观元年(1107年),赵水使者赵霖从黄河中捕得一只长有两个头的乌龟,献给赵佶说是祥瑞之物。蔡京说:“这正是齐小白所说的‘象罔’,见之可以成就霸业。”资政殿学士郑居中唱反调说:“头岂能有二!别人看了都觉害怕,只有蔡京称庆,其心真不可测!”赵佶命人将龟抛弃,说是“居中爱我”,遂提拔郑居中为同知枢密院事。然而毕竟还是好话听起来顺耳,蔡京就因为会说好话,会顺着他的意愿办事,才得到他的格外宠信。赵佶在位26年,蔡京任相24年,中间虽曾三次被罢,但旋罢即复。

赵佶倚为股肱的童贯、王黼、朱勔、梁师成等人无一不是极善谀媚的奸佞之徒。赵佶是个昏而不庸的皇帝,他虽然宠信奸臣,但最高决策权却是一直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的。在这方面,他确实继承并极度扩大了神宗皇帝管理朝政的一些办法,最突出的就是天下之事,无论巨细,全得秉承他的“御笔手诏”处理。原先负责讨论、起草诏令的中书门下、翰林学士被他一脚踢开。蔡京等贵戚近臣要想办什么事情或干求恩泽,也全得先请赵佶亲笔书写,然后颁布执行。有时赵佶自己忙不过来,就让宦官杨球代笔,号曰“书杨”。对“御笔手诏”,百官有司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否则便是“违制”,要受到严惩。政和(公元1111—1118年)以后,就连皇宫大内的事务他也要亲自过问,经常像太祖皇帝一样骑马到各司务巡视。

皇上好艺术,宫中多珍宝

“太平无事多欢乐”,这正是赵佶的人生哲学。再加上蔡京、蔡攸父子俩,一个说:“陛下当享天下之奉。”一个说:“皇帝应当以四海为家,太平为娱。岁月蹉跎,韶华易失,何苦操劳忧勤,自寻烦恼?”赵佶更觉着应该及时行乐的好。

蔡京为赵佶提了个口号,叫做“丰亨豫大”。形容的是富足隆盛的太平安乐景象。赵佶认为要丰亨豫大,就必须先把朝廷、宫室以及其他各种场面都搞得富丽堂皇。于是,大内北拱宸门外的新延福宫首先开始破土兴建了。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新延福宫正式竣工落成,因由五个小区组成,故称“延福五位”。此宫东西长、南北短,东到景龙门,西抵天波门,其间殿阁亭台错落相望,鹤庄鹿砦掩映在嘉花名木之间。凿池为湖,疏泉成溪,怪石堆山,小桥流水,花影移墙,峰峦当窗,浓荫蔽日,风送花香,鹤鹿翔跃,鸟鸣啁啾,清幽雅致,不类尘寰。赵佶置身其间,心旷神怡,亲自作文,以记其美。

皇帝既然应享天下之奉,就必须把天下所有美好的东西收罗到皇宫中来,供皇帝受用,赵佶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早在崇宁元年春天,他就派童贯在苏杭设置造作局,役使数千工匠,制作象牙、犀角、金银、玉器,藤竹、织绣等物,无不备极工妙,曲尽其巧。赵佶还嫌不够,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他又派朱勔在苏州设应奉局,搞起了规模更大的“花石纲”之役。

除花石外,前代的法书、名画、彝器、砚墨,但凡能得到的,赵佶全都想法不惜重金弄到自己手上。他在宫中专门设立了一个御前书画所,由著名书法家米芾等人掌管,里面收藏了数以千万计的珍品。书法有晋二王的《破羌帖》、《洛神帖》,更多的是唐代颜、欧、虞、褚、薛、李白、白居易的墨迹,光颜真卿的真迹就有800余幅。丹青名画有三国时曹不兴的《元女授黄帝兵符图》、曹髦的《卞庄子刺虎图》等,不胜枚举。

古代的钟鼎礼器赵佶收集了1万余件,全都是商周秦汉之物。赵佶擅长书画,砚墨自然是少不了的。在他贮藏文房四宝的大砚库中,光端砚就有3000余枚,著名墨工张滋制的墨不下10万斤。

和一般附庸风雅、徒有虚名的收藏家不同,赵佶倒是很能对古书画、彝器潜心研究一番的。为便于保存,他把收集到手的书法名画大多都重新装裱,亲自为之题写标签。装裱时有一定格式,后世称为“宣和装”,至今还可见到。他命人将历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的资料加以记录整理,并附上宫中所藏的各家作品的目录,编成《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为后世留下了美术史研究的珍贵史籍。赵佶还对所藏古彝器进行考证、鉴定,亲自编撰了《宣和殿博古图》。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赵佶下令在京城东北部仿照杭州凤凰山的规模筑山。调拨上万名士兵、工匠,累石积土,昼夜不停,耗资不可胜计,历时六载,至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方告落成。初名万岁山,后因地处汴京艮位而改名曰“艮岳”。看不完的飞楼杰构,说不尽的雄伟瑰丽。

赵佶还非常迷信道教,他在藩邸时经常翻阅些道教神仙鬼怪的书籍,对神仙的生活十分向往。先是道士郭天信说他将来当有天下,果然不久他就即位。即位之初,他曾因生儿子太少而烦恼,有个茅山道士刘混康对他说,京城东北角风水太低,只要稍微垫高些,便是多子之相。他照刘老道的话一做,果然不长时间连得数子。从此,在他眼里道士简直成了活神仙。他下令道士、女冠的地位在和尚、尼姑之上。政和四年,还在他出生的福宁殿东侧建了座玉清和阳宫,供奉道教祖师的画像。

当皇帝的一推崇什么,什么就会立刻应运而生,一些能呼风唤雨、先知先觉的活神仙先后出场。真所谓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先是王老先,接下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林灵素。赵佶一见林灵素,不知怎的竟觉着十分面熟,像在哪儿见过似的。他把这想法和林灵素一说,林灵素灵机一动,信口胡诌起来:“天有九霄,以神霄为最高,其治所叫做府。神霄玉清王,乃是上帝的长子,主管南方,号称长生大帝君,后来降生人世,就是陛下。长生大帝君有个弟弟,称作青华帝君,主管东方。还有仙官八百余名,如蔡京本是左元仙伯,王黼乃文华使,蔡攸乃园苑宝华使,童贯等人也是仙官成员。我林灵素本是仙卿褚慧,和众仙官一道降临,辅佐陛下求治的,所以才让陛下看了眼熟。”赵佶原是作为人去膜拜神的,这下子自己竟也变成了神仙!连自己宠爱的小刘贵妃据林灵素说也是九华玉真安妃下凡,怎能不喜?遂封林灵素为“通真达灵先生”,厚加赏赐,还把林灵素的老家温州改名为应道军。后来又进封他为“通真达灵玄妙先生”,授予中大夫和冲和殿侍晨的官职。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赵佶手捧玉册、玉宝来到玉清和阳宫,上玉帝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并大赦天下,令各地的所谓洞天福地全都修建宫观,塑造玉帝圣像,又铸神霄九鼎,安放到了上清宝和阳宫的神霄殿。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赵佶执导的崇道之戏演到了高潮。他先和林灵素商量编出了清华帝君白昼显灵于宣和殿、火龙神剑夜间降临内宫的故事,编造出了所谓的帝诰、天书、云篆等物,诏示百官,刻石立碑,以记其事。还集合道士2000余人在上清宝和阳宫由林灵素讲述帝君显灵的过程。接着定期在上清宝和阳宫举办大规模的斋醮,谓之“千道会”。

政和七年四月,赵佶向道录院发了一道密诏,“册立朕为教主道君皇帝”。于是群臣和道录院遂遵诏上表册立赵佶为“教主道君皇帝”。蔡京、童贯等朝廷大臣也都兼任了道教神职。就连朝廷要提拔侍从以上的官员,也得先由算卦的道士推算他的五行休咎,然后再正式任命。一时之间,朝野上下,乌烟瘴气,鬼影憧憧,几乎成了道士的世界。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五月,汴京连遭暴雨,积水成灾,城外积水深达十余丈。赵佶很害怕,忙命林灵素前往作法祛邪。林灵素率领道徒在城上刚刚迈开虚步,防汛的民夫竞相举起锹镢捅将上去向他猛砸,吓得林灵素屁滚尿流,顾不上呼风唤雨,逃了回来。赵佶见自己装神弄鬼的把戏非但不能服人心,反而惹起民怨,很是不乐。正巧太子赵桓来向他告状,说林灵素横行无礼,路上碰到他连躲都不躲。赵佶一气之下,将林灵素赶回了老家。此后赵佶的佞道活动稍有收敛,但其神仙之梦也许做到死才算结束。

玩安忽危到这等地步

赵佶性本轻浮,又正值风流年华,除了耽好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钟鼎书画、神仙道教外,还有两桩要紧的事体,这便是女色和秘戏。

赵佶是17岁那年正式大婚的,娶的是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儿。王氏比赵佶小一岁,相貌平平,又秉性恭俭,老实端庄,不会施展女人的手段取悦于丈夫。赵佶即位后虽顺理成章地将她立为皇后,却并不很喜欢她。这时,赵佶宠爱的是另外两个女子,一个姓郑,一个姓王,俩人本是向太后的押班侍女,生得既美丽又聪慧,懂礼法,善言辞,郑氏兼能识字解文,颇有才气,秀外慧中,很为向太后所看重。向太后也看出些眉目,在赵佶即位后,索性成人之美,将二人赐给了他。赵佶如愿以偿,自然高兴非凡。赵佶自命儒雅,对才貌双全的女子也格外欣赏。郑氏好读书,给皇帝的章疏都是自己捉刀命笔,字体娟秀,文辞藻丽,所以在郑、王二人中间,他更喜欢郑氏。他经常写些情词艳曲赐给郑氏,这些作品传到宫外,人们竞相吟唱,郑氏从此对赵佶更是顺承备至。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王皇后驾崩。到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赵佶遂册郑氏正位中宫。

除郑皇后和王氏之外,赵佶宠爱的嫔妃还有大小二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人,这几个人各领风骚,人人都擅一时之宠。政和二三年(公元1112年、1113年)间,赵佶最偏爱的是大刘贵妃,她虽出身寒微,却容貌如花,赵佶每逢赏赐宴会,总要将她带在身边,才能食之有味。岂料好命不长,大刘贵妃不幸在政和三年秋,突得急症。侍从奔告于赵佶,赵佶起先以为是小病,不很在意。等随后前往探视时,大刘贵妃已香消玉殒了。赵佶后悔不迭,悲痛万分,特加谥号“明达懿文”,并亲自作文记叙她的一生,命乐府谱曲奏唱,不久又追封为明达皇后。

正当赵佶因此而伤感寡欢之时,宦官杨戬引来一女,赵佶一见竟目迷心醉,瞬间就把丧妃的悲痛抛诸九霄了。此女便是小刘贵妃,她的出身和大刘贵妃一样卑贱,父亲刘宗元是个酒保。小刘贵妃天资颖悟,极善迎合赵佶的旨意,本来已生得仪态万方,轻盈袅娜,姿色动人,再加上每睡醒之后粉脸之上总像刚喝过酒似的飘着两朵红云,不施脂粉,已赛桃花。她心灵手巧,大概是受了当酒保的父亲的影响,颇善烹饪,时常亲下御厨烧上几盘,无不合赵佶的口味。她还极善涂饰,所着衣衫多是自己动手剪裁,标新立异,绮丽奇目,装扮起来更似天仙一般。然而刘妃毕竟不是神仙,经不起光阴的消磨,在接连生下二男一女三个孩子之后,徐娘半老,难免风韵稍减,她渐渐维系不住赵佶那颗浮浪佻的心了。

李师师,本姓王,染局匠的女儿,四岁丧父,流落街头,被隶属娼籍的李家收养,成了名动京华的歌妓。有一首诗称赞她:“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看遍颍川花,不似师师好。”赵佶不知从哪里得知了李师师的艳名,自政和之后,经常溜出宫门,微服潜行,乘小轿子,由数名内侍导从,前往她家过夜。天子浪迹于青楼妓馆,总非光彩之事,赵佶对此很是忌讳,生怕被人发觉,闹得难堪。然而欲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尽管赵佶行动诡秘,他的踪迹终于被人窥破了。秘书省正字曹辅上疏谏道:“听说陛下厌居宫禁,不时乘小辇去尘陌郊垌极尽游乐,臣没想到陛下承担宗社重任竟玩安忽危到这等地步!”第二天,曹辅就被发配到了郴州(湖南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