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拐点
22234800000023

第23章 烽烟:决定历史进程的战场交锋(4)

一路上,到处都是曹军丢下的车辆物资,山坡上有许多无主的战马,袁军毫不怀疑这是曹军仓促逃命时丢弃的。于是文丑的部下便争先恐后地跳下马,一窝蜂地去抢夺战利品。其实,他们中了曹操的计谋。此刻,曹操正在山头观望呢!一见文丑的队伍乱了阵,一声令下,曹兵就从四面八方围冲过来,见了袁军就杀。文丑也同颜良一样,还没明白是哪儿来的神兵大将,脑袋就被劈了下来,袁军全部溃散了。

白马、延津与曹操的两次交手,袁军连连失利,但从总的力量来看,袁军仍占优势。袁绍坚决主张渡河同曹操的主力决战,因为他自恃兵多,不顾沮授的再三劝阻,亲率大军渡过黄河,进驻阳武,又涉过蒗荡渠,直逼官渡。官渡离许昌不到200里,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如果失掉官渡,那么许昌就失去了屏障。因此,曹操尽全力固守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日子久了,袁绍感到军粮供应困难,就想方设法尽早结束僵持局面。他命令士兵沿曹营阵地堆起土山,筑起瞭望楼,让弓箭手居高临下,寻找机会向曹营射箭。曹军死伤不少。不过,曹军很快就有了对策,他们制造了可以抛发石块的发石车,只要扳摇车上的机关,就可以把大石块远远抛出。发石车抛石时响声如雷,俗称“霹雳车”。袁军的望楼被打得倒坍歪斜,士兵也头破血流、鬼哭狼嚎。袁绍又想起了挖地道灭公孙瓒的战术,就命令士兵偷挖地道,直通曹营。曹操就在军营前抢挖了一条很深的沟,蓄满水,只要袁绍的地道一挖到壕沟,水就灌入地道,这又破坏了袁绍的计谋。

尽管曹操打败了袁绍的多次进攻,但时间一久,粮草供应越来越困难,简直使曹操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曹操自知比起袁绍,他兵少粮缺,将士们东征西讨,南攻北伐也太疲劳了,恐怕支撑不了多久,便有意撤军回许都。他写信给荀彧,荀彧回信,借用了当初刘邦、项羽在荥阳、成皋相持的经验,说明现在袁、曹两军,谁先退谁的气势就会受挫。荀彧还表示尽力筹措军粮,支援官渡。曹操从荀彧那里得到了信心,他一边坚守官渡阵地,一边派骑兵四处侦探,寻找出奇制胜的时机。

不久,徐晃的部将打听到袁绍的大将韩猛从冀州运来军粮数千车,支援袁绍驻兵,即将到达。曹操就派徐晃率骑兵突袭,韩猛毫无戒备,战败而逃,几千车粮食全部被烧光。

时间一晃,袁、曹两军官渡之战已僵持半年之久。曹操急于速战速决,他绞尽脑汁筹划计谋。突有卫兵来报,从袁军那边跑来一个名叫许攸的官员,说有急事求见。许攸是曹操过去的朋友,曹操像对老朋友一样接待了他。许攸是因为在袁绍那里受了委屈,来投奔曹操的。原来,在袁绍轰走沮授后,许攸向他献计说:“曹军兵少,主力又在官渡与我军相持半年之久了,想必都城许昌一定空虚。请将军派一支轻骑兵,赶往许都,一定会毫不费力地得到许昌。”可袁绍却拍着桌案上的文书,瞪着眼睛,对许攸说:“邮城来报告说你的家属犯了法,已被审配逮捕入狱。你连家属都管不好,怎么还敢在我面前出主意呢?”许攸又气又羞,无意留在袁营,连夜投奔曹操。曹操听完,笑着说:“你来到我这儿,大事已经成功了!”许攸向他一一介绍乌巢的粮情和兵情,而且建议曹操派兵去袭击乌巢。他说:“袁绍派在乌巢看守粮仓的淳于琼是个骄傲自大、喜欢饮酒、警惕性特差的人。只要烧了乌巢的粮草,不出三天,袁军就会不战而乱,您就会结束官渡的相持局面,大获全胜了!”于是曹操就召集谋士们商量袭击乌巢的方案。

经过周密策划后,一天夜里,曹操派曹洪等将军守营,以防袁军前来偷袭。自己和张辽、于禁、徐晃等,精选5000名步骑兵,打上袁军的旗号,悄悄离开了官渡,向乌巢进发。途中碰上袁军哨兵,张辽骗他们说:“我们是蒋奇的人马,是袁将军派来加强乌巢守备的。”而且不等袁军哨军靠近,张辽就走近一步,压低了声音,装出神秘的样子,说:“袁将军听说曹操要来偷袭乌巢,就派我们赶来增援。”袁军哨兵一见旗上斗大的“袁”字,而且因乌巢就在袁军大营之后,怎么也不会有敌人来,便不再怀疑,放他们过去了。黎明以前,曹军抵达了乌巢。而此刻夜夜饮酒的淳于琼睡得正香,袁军还来不及穿衣,曹军就冲了进来。霎时间,粮囤到处起火,浓烟滚滚,直冲云霄,淳于琼也被曹操大将乐进一刀给收拾了,不久战斗就结束了。

乌巢这边火光冲天,不远处的袁营看得真切。大将张郃劝袁绍立即援助淳于琼,同时切断曹军退路,而袁绍在关键时刻一错再错,听信谗言,置乌巢于不顾,让张郃、高览二将前去袭击曹军大营。张郃苦苦劝说:“曹操很会用兵。他既然派精兵去偷袭乌巢,那么官渡的守备也一定不会放松,还是先去援助淳于琼吧!”袁绍仍执迷不悟,张郃、高览只好勉强带兵出发。袁军进攻官渡,遭到曹洪守军的坚决抵抗,背后又受到从乌巢回师官渡的曹军的猛烈攻击。张郃腹背受敌,抵挡不住,加之不满袁绍的虚伪奸诈,就和高览一起投降了曹操。

乌巢粮草被烧,张、高二将投降,袁军果然不战自乱,曹军乘胜全军出击,袁绍还没来得及穿上盔甲,只穿着便服,扎着头巾,带着800名骑兵仓皇逃过了黄河。这些残兵败将们再也无法恢复原来的势力,从此便没有声息了。

这次官渡之战,曹操用极少的兵力战胜了拥兵数十万的袁绍,以弱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势力。曹军势力大增,乘胜追击,继续向袁绍占领的地区进军,不久就统一了北方,为以后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汉献帝初平二年,孙坚被刘表的部将黄祖射死,孙策依附了袁术。孙策在袁术手下立了不少功劳,但不被重用,于是决定自立门户。他向袁术提出要渡江援救舅舅丹杨(今安徽宣城县)太守吴景,袁术同意了。孙策一边招兵买马,一边派人送信给周瑜,请他前来相助。周瑜马上领兵前去会合。孙策叫周瑜去协助他的叔叔周尚镇守丹杨。原来,袁术已经命自己的堂弟袁胤前往丹杨,要取代周尚为太守,孙策不想丹杨成为袁术的势力范围。但是,周尚没有违抗袁术的命令,他带着侄儿周瑜来见袁术。可是,周瑜认为他最终难成大事,于是,在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周瑜寻找机会投奔了孙策。孙策听到周瑜前来,亲自出迎,马上授予他“建威中郎将”之职。

周瑜天性喜爱音乐,精通音律,孙策便又送给他许多乐器。这一年,孙策和周瑜都刚好24岁,孙策娶了美女大乔,周瑜娶了美女小乔。

孙策、周瑜进击寻阳,大破据守寻阳的庐江太守刘勋,再向西攻击刘表的部将江夏太守黄祖。黄祖只身而逃,妻子儿女都被孙策军俘虏了。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安)后,周瑜留守巴丘(今江西巴丘)。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外出打猎,被仇家射死。周瑜和张昭共同主持军政大事,辅助孙策的弟弟孙权。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胜袁绍,下书孙权,要他送儿子入许都做人质。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决。周瑜说:“我建议将军不应听从曹操的命令,而应该练兵积粮,等待时机。”于是,孙权决定不送人质。

建安十一年(206年),江夏太守黄祖派部将邓龙领数千人攻入柴桑(今江西九江),周瑜马上还击,生擒邓龙,送往吴郡由孙权发落。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讨伐黄祖,命周瑜为前部大都督。这场战争,孙权终于为父报了仇,射杀了黄祖,并且还得到了一员大将——甘宁。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在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攸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张飞率20骑断后,拆长坂桥,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且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淝水之战

以苻坚为王的大秦,从表面看,势力强大,超过东晋。已经继承王位20多年的苻坚,现在日思夜想的是降服晋朝,统一天下。

然而王猛却于几年前去世了,此时的大秦,没有一个人的才智能比得上王猛。东晋虽然兵没有大秦多,但朝廷由谢安辅佐,谢安推行宽厚仁爱的措施,深得民心,朝廷和睦,晋室逐渐兴旺起来。

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苻坚决定要攻打东晋。出兵之前,他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秘书监朱彤善于阿谀奉承,说:“陛下御驾亲征,所到之处,必然高山低头,河水让路,有征无战。晋国主子或投降或逃亡,此举定能统一天下,创建万古伟业!”

朱彤的一番话,说得苻坚心花怒放。但大多数人却与朱彤观点不同。尚书左仆射权翼,有理有据地反驳朱彤的言论,他说:“晋国虽弱,但君臣和睦,况且有谢安、桓冲等杰出之人,故此时伐晋不妥。”太子左卫李石越立即赞同权翼的看法,补充说:“晋国的百姓也拥护朝廷,而且有长江天险可守,臣夜观天象分析镇星守斗牛。说明福地在晋。所以,现在伐晋凶多吉少,愿陛下等待机会,再出师不迟。”

苻坚的弟弟阳平公苻融也反对此时伐晋,并且说了三条理由,苻坚还是听不进去,说:“朕屯兵百万,粮草如山,以胜兵追穷寇,岂能不胜?”苻融又说:“大军一出,朝中空虚,遍布朝廷内外的鲜卑、羌、羯各族起事就不好办了。”苻坚不以为意,说:“我对他们恩重如山,他们感恩戴德尚不及,岂能恩将仇报。”

苻融见苻坚如此顽固,只好使出最后一招,把王猛临死之前说的话又重新提起:“东晋虽居江左,却是晋朝正统。他们与邻国和睦相处,国内百姓生活也很安定,臣死以后,陛下不要攻打晋国,鲜卑、羌虏才是后患。”

王猛在世时,句句千斤,但现在他已去世7年,苻坚也就不以为意了,仍然武断地下令出师伐晋。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八月十一日,苻坚亲自率领百万大军出征,战旗猎猎,刀光剑影,前后延续达一千多里,其势空前。

东晋朝廷得到大秦出兵伐晋的消息,慌作一团,孝武帝召集众臣商讨对策。唯有谢安不惊不慌,很坦然地阐述了“有道”与“无道”的关系,也就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两国交兵,无道必败。大秦无端进攻大晋就是无道,而且违背民意。我们抗击侵略,是有道抗无道,必定胜利。这谢安可不是一般人物,曾隐居东山,后被重新起用。“东山再起”就是由他而演变出的一句成语。

谢安的话,鼓舞了多数大臣的志气,最终统一意见,出兵抗秦。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全国统帅,负责抗秦之事。

秦军大兵压境,晋朝百姓人心惶惶。但谢安稳如泰山,不是下棋欣赏歌舞,就是游山玩水,神态自若,他有意让老百姓看见他的举止行动。老百姓见谢安这样镇静,也就安下心来,京城刚刚出现的混乱局面不扫自除。

谢安见是时候了,连夜召开军事会议,主要将领谢石、谢玄、辅国将军谢谈(谢安之子)、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刘牢之等均参加会议。谢安让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水军守寿阳,让谢石、谢玄带兵8万北上阻止秦兵。其他将领也一一予以部署。众将领见主帅谢安神态自若,毫无惧色,也有了信心,领命而去。

胡彬率5000水军从淮河西行,赶赴寿阳,但走到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听到寿阳被秦军苻融攻占的消息,便随机应变,决定驻扎硖石这个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