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拐点
22234800000021

第21章 烽烟:决定历史进程的战场交锋(2)

此后,重耳又相继到达了曹国、宋国、郑国、楚国。在楚国时,楚成王甚至以国君之礼接待了重耳。有一次在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道:“若是你有幸回国登上君位,那么你将以何礼对待我呢?”重耳说:“美女财物,您都已经有了。稀奇的东西,您的土地上也不缺乏。晋国实一小国,真不知道如何报答您的盛情。”但楚王偏要重耳想出一个报答的方式,于是重耳便说道:“如果楚、晋两军相遇于中原,那么晋军就会退避三舍(90里)以报答您今日的盛情。”重耳在楚国待了几个月之后,楚成王又把他送到了秦国,因为那里距离晋国较近,方便重耳成就大事。到了秦国后,秦穆公厚待重耳,以宗室五女给重耳做了妻妾。惠公十四年(前637年)九月,惠公病死,从秦国潜逃回来的太子圉即位,可是他很不得人心。次年二月,晋国百姓知公子重耳在秦国,于是便暗中劝他返晋为君。重耳答应,秦穆公便又派了军队护送重耳回国,新君最终被重耳派人杀死。接着重耳即位为新的晋君,此时已距离他逃亡在外已逾十九载。

重耳成为晋国国君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迅速平息内乱,开始致力于国内改革与创建霸业的行动。此后,晋国不断插手中原事务,终于同楚国在中原的霸权发生了矛盾。

晋文公四年(前632年),文公决定讨伐曹、卫两国。当时楚国大军在大将子玉的带领下正围攻宋国的都城,楚成王知道晋军锋芒正盛不可与战,偏偏子玉立功心切,自恃兵力众多,居然对于成王的命令不予理睬。晋文公又故意激怒子玉,于是子玉便撤了宋都之围,率军进攻晋军。

当两军相遇时,晋文公下令晋军后撤,从原来的前线到城濮,晋军一共后撤了90里路,正符合重耳当年向楚成王的承诺——退避三舍。其实“退避三舍”并非晋文公简单的报恩,而是具有政治和军事上的现实意义的。在政治上,晋文公看似礼让的后撤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晋文公集中兵力,抢先占领了有利地形。让一鼓作气而来的楚军扑了一个空,士气大减,又不得不继续北上,疲劳进攻以逸待劳的晋军。这年四月,双方战于城濮,晋军以诱敌深入之计,以逸待劳打了楚(陈、蔡)联军一个措手不及。虽然被重点攻击的是陈、蔡两国的军队,楚国作为中军并未受到多大损失,但是士气已丧,最终子玉不得不下令撤退,楚军由此狼狈而归。

就这样,我国历史上又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被写就了,作为楚军主帅的子玉不久便自杀以谢国人。

城濮之战结束后,楚国的盟国纷纷倒向了晋国,与之结盟。同年五月,晋文公在践土给周襄王修了行宫,并请周襄王到郑国的践土大会诸侯,还把陈、蔡和楚国的俘虏献给了周天子。周襄王赐晋文公以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等物和虎贲300人,策命为侯伯。晋及齐、鲁、宋、卫等七国国君和周王室大臣王子虎订立盟约,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不久又会诸侯于温,周襄王也被请赴会,任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命他安抚四方,监督和惩治危害周天子的人。至此,晋文公正式成为了齐桓公之后的又一霸主。

马陵之战

战国中期,魏国称雄一时,魏军在大将庞涓的率领下很是威风。但是,当齐国有了孙膑的加盟后,一切都开始改变了。

齐国人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他曾经与庞涓一同拜师学习兵法。论聪明才智,还是孙膑胜庞涓一筹,不过孙膑的功利心却远不如庞涓盛。魏国是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最早的诸侯国,也是当时最强大的一国。魏惠王时,庞涓先期到达了魏国,并被惠王任命为将军。

庞涓自知不如孙膑,他担心孙膑一旦出山就会对自己产生威胁。于是他便把孙膑邀来了魏国,并用毒计将孙膑陷害成了一个残废人,从此孙膑也就失去了髌骨。孙膑明知是庞涓有意残害自己,于是更要顽强地支撑着自己活下去,以期望着将来报仇。后来齐国使臣见到了孙膑,他知道孙膑是个奇才,就偷偷地把他带回了齐国。

齐威王四年即魏惠王十七年(前353年),因卫国之事,魏国与赵国之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军事冲突。最后魏王命庞涓为主将率8万人攻赵,当时魏军强盛,一路直抵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派使臣向齐国告急,在大臣段于纶的建议下,齐威王决定出兵救赵。在出兵之前,齐威王想要以孙膑为主将,但是孙膑却辞谢道:“刑余之人不可(为将)。”于是齐威王便命田忌为将,任孙膑为军师,也出兵八万以与魏军一争高下。

就在大军出发前商议作战方案时,田忌想要直接带兵前往攻打魏军,以解救邯郸之围。但是孙膑却主张一种更为巧妙的策略,既省去了远途奔波之苦,胜算又大,结果此策略为田忌所采纳。

齐军先是派出小股部队去攻打战略要地平陵,用故意失败的办法麻痹敌人;然后以主力直攻魏都大梁,大梁告急;待庞涓急匆匆地从邯郸回师,行至半路的桂陵时,埋伏起来的齐军施以突袭,结果魏军大败。

“围魏救赵”战役的胜利,使魏国的霸业受到了初次打击。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国大举攻韩。韩昭侯也派人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应允,不过孙膑却建议齐王出兵不可过晚,更不可过早。正当韩国被魏国打得精疲力竭之时,齐军在田忌、孙膑的率领下故技重施,仍直奔大梁以伐魏救韩。

魏惠王大怒,不得不抽兵回援;接着,他又派出太子申率10万大军攻齐,并仍旧调庞涓为将,以助太子。

为了麻痹敌人,孙膑用减灶的方法诱骗魏军一路大胆深入,并最终将魏军吸引到了狭窄的马陵道。这天傍晚时分,当魏军赶至马陵时,埋伏的齐军突然杀出,结果魏军大乱,再次被齐军打得大败。最后,庞涓自刎而死,魏太子也被齐军俘虏。

马陵之战又是齐国大胜,魏军也因此再次受到了重创。

通过两次大规模的较量,齐国不仅打败了魏国这个昔日的霸主,更让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魏国因连年与齐、秦及诸侯国争战,国内已被战争消耗空虚,兵源也严重不足。庞涓死后,魏国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700余里,南辱于楚”。自马陵之战后,魏国又连遭秦国、楚国攻伐,势力日见衰弱,称霸气势也日渐消散,开始降为二流强国。而齐国则势力更强,终于取代魏国而成为了东方第一强国。

长平之战

战国末年,一场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浩大的战争爆发了,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正当大战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赵国突然临阵换将,40余万赵军的命运也就被迅速改变了。

秦昭王四十五年,即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秦将白起受命攻伐韩国。秦军攻取了韩国的野王,并切断了上党与韩国都城新郑之间的通路。韩君恐惧,派出能干的冯亭处理此事。冯亭恨透了秦国人,他自知上党必将不保,于是便决定将上党郡十七县献给赵国以联赵抗秦。赵王召集大臣商议是否答应冯亭的请降,结果只有平原君赵胜等少数人同意冯亭的请求。赵王听取了平原君的意见,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廉颇驻守长平以拒秦军。秦国迁怒于赵国,立即派出了军队进攻长平,至此也就拉开了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的序幕。

长平之战爆发的前一年,王龁攻占了上党。秦昭王四十六年,即赵孝成王六年四月,王龁开始率军攻打长平,并斩杀了赵军的一员偏将。六月,秦军再攻赵军,攻占两城,擒四尉官。秦军攻势凌厉,赵军不得不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七月,因赵将廉颇固守不出战并屡有失利,赵王于是数次遣使到廉颇处催战。

另外,赵国数十万大军长年在外,粮草供应也越发困难。赵王有意让廉颇与秦军决战,以打破秦军的长期围困,但均遭到廉颇的拒绝,赵王也因此对他生出了不满和怀疑。本来,廉颇战术虽然保守,而且也屡次失利,但损失都不算大,实力尚存;而且当时廉颇一共布置了数道防线,它们一道比一道坚实。秦军眼看得不着便宜,所以便生出了行“反间计”的主意。

为此,时任秦相国的范雎便派人持重金到赵国去行反间计,他们散布谣言说:“秦军最害怕的人,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之辈,实在容易对付得很,而且听说他马上就要向秦军投降了。”

赵王本来就已经在埋怨廉颇不出战了,听到谣言之后他就越发怀疑了,于是竟真的中了计。赵王决定起用只会“纸上谈兵”而缺少实际作战经验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但是此举却遭到了赵括母亲的反对。她说:“我这做母亲的最了解儿子,况且他父亲活着的时候,也认为这个儿子不堪大用,所以请大王收回成命。”

不想赵王却很顽固,赵母只得和赵王约定:假使赵括吃了败仗,那么赵王不能迁怒于赵家的其他人。赵王应允。

赵括到达长平后,一改廉颇保守的战法,竟主动出兵攻打秦军。这时秦军已经暗中再次起用了名将白起为帅(先前白起曾被召回国)。白起采用迂回运动战略,佯装败退以吸引赵军来攻,然后出奇兵将赵军截为两段,并绝断了其粮道。

秦昭王得知此消息后,亲自赶往河内郡,征召当地所有15岁以上男丁至长平,用以堵截赵国的援兵和粮运。结果,赵军被困一个多月,赵括不得不最后一次强令突围,结果突围不利,他本人也被射死。

最后40万赵军被迫投降,除年幼的240人被放归外,其余皆被白起下令坑杀。至此,历时3年的长平之战以秦军的胜利告终。

长平之战对于赵国的打击是巨大的,赵国的大部分成年男子都在此役中惨遭屠杀,长平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歼灭战。赵军失败以后,秦军又一举乘胜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若不是有其他国家的增援,赵国灭亡在即。经过此役,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被秦国所灭。

巨鹿之战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立志要学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于是从叔父学兵法。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轻时志向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项梁起义后,征集精兵八千,项羽做了裨将(副将)。项梁率义军在和秦军战斗中接连取胜,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疏于防范,结果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项梁战死。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刘邦灭秦之战中,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平乡镇)城下,进行了歼灭秦军主力的一次战略决战。

秦二世二年闰九月,章邯击败赵军,攻占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王歇、赵相张耳由信都(今河北邢台市)退守巨鹿城。章邯以王离部20万人包围巨鹿,自率20万人屯兵巨鹿南之棘原,修甬道(两侧有土墙的通道)补给王离军。赵将陈余、张敖、燕将臧荼、齐相田都等先后率军于巨鹿外围救赵,但畏惧秦军,不敢出战。巨鹿守军兵疲粮少,危在旦夕。赵王歇遣使求救于楚军。为避免反秦武装力量被各个击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率5万楚军北上救赵。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当时,不幸遇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宋义命士兵扎营,停滞不前。项羽当机立断,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项羽率军进抵漳河南岸与秦军隔岸对峙。他先派英布、蒲将军带领二万精兵渡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随后亲率主力渡河,凿沉船只,毁坏炊具,烧掉营舍,每人只带三天口粮,这就是著名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一到战场,项羽马上发出命令,让楚军迅速行动,把秦军包围起来。项羽亲自冲锋陷阵,楚军个个勇猛无比,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秦将王离,杀死秦副将苏角,迫使秦副将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在项羽军与秦军激战时,各路诸侯援军却缩在壁垒上观看,不敢参战。战斗结束后,项羽召集援军将领,项羽成了诸侯军的统帅。

巨鹿之战中,农民军以无比英勇顽强的气概、正确适宜的作战指导,一举歼灭秦军主力,扭转了整个农民战争的战局,对于灭亡秦王朝反动腐朽的统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项羽以劣势兵力成功地实施分割、围歼战术,发扬破釜沉舟的勇猛精神大败秦军,是灭秦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其优秀的作战指导艺术和勇猛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称颂和借鉴。

河西之战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母亲卫少儿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姐姐。由于有皇族关系,霍去病在18岁时就很得皇帝宠信,入宫做了侍中。

在公元前123年,他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北击匈奴时,他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离开大部队几百里去追击匈奴,最后歼敌2028人,其中有相国和单于的祖父,活捉单于叔叔,战后封为冠军侯。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一万人,向河西地区进发。在这场战役中,汉军大获全胜,斩杀匈奴楼兰王、卢侯王,活捉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高官,歼敌8900余人,并且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神像。战后,汉武帝下令增封霍去病食邑2000户。公元前121年夏的第二次河西战役中,霍去病孤军深入,以他变幻莫测的战术大败匈奴军。这次战役中,匈奴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投降,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120多人被俘虏,匈奴兵30200人被汉军歼灭。霍去病的声望日益显赫,地位也日益尊贵。

公元前121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对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匈奴进行了两次纵深突袭作战。

汉武帝刘彻对匈奴发起战略反击后,先后取得了河南、漠南之战的胜利。匈奴单于和右贤王远遁大漠以北,河西仅存休屠王、浑邪王等部,势孤力单。汉武帝抓住有利时机,发起河西之战。此役分为春、夏两次作战。

二年春,汉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精骑万人,由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出发,涉狐奴水(今甘肃石羊河),历五国,转战六天,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之大黄山),向西北挺进千余里。大败休屠王、浑邪王部,杀折兰王、卢胡王,俘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斩获8900余人,汉军损失十分之七。

同年夏,为进一步歼灭匈奴有生力量,完全控制河西走廊,汉武帝令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率精骑数万,由北地(郡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出发,分两路进攻河西匈奴。霍去病率部渡黄河,经沙漠南缘,迂回至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西过小月氏(今甘肃敦煌市南湖镇阳关遗址西南),转向东南,攻至祁连山(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大败酋涂王,降俘6500人,斩首3万余。汉军亦伤亡十分之三。另路公孙敖部因迷失方向未能参加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