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拐点
22234800000002

第2章 洪流: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2)

盘庚迁都

盘庚迁都是商朝的分界线。之前的早商,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屡次迁都,到汤的九世孙盘庚即位迁都于殷后,才逐渐稳定下来,进入鼎盛时期。汤建商以后,商氏族部落向奴隶制国家转化,初步建立了专制王权,但王位继承制尚未固定,就出现了王位纷争的“九世之乱”,国势几度衰退,政治力量削弱,臣服于商的各国也纷纷挣脱其控制。面对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刚即位的盘庚力排众议,断然决定迁都于殷。

在商朝初期的历史上,由于王室内部的权力之争,新王即位时,曾多次采取迁都的办法,一方面摆脱王族争权夺利的状况,另一方面找更合适的地方营建自己的势力,加强对诸侯、方国的控制。盘庚即位后,也面临着国势衰弱的复杂局面。王朝统治危机四伏,内部矛盾斗争激烈。由于商的王位继承制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并存,还不是严格的传子制,因此每当一位商王去世,都会引起一场争夺。这一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王室之争使得诸侯、方国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不再向王朝进贡。盘庚即位时,发生了彭、韦二方伯的叛乱,北方和西北方的土族、羌族也日益强大,对商的统治造成很大威胁。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新王盘庚不停地思索寻找解救的办法。作为有雄心的新王,盘庚想效法先祖来一场变革,但他遇到的阻力也前所未有。为改变国势的衰弱,盘庚毅然决定师从先祖,再一次迁都。

迁都于殷,盘庚是经过了周密考虑的。新都殷地处黄河以北、洹河之滨,不仅有着优厚的地理条件,还有着可控四方的战略优势,可以有效防御北方、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侵扰。另外,殷还是商的先祖起源活动的地方,盘庚以恢复“成汤之政”为目标,有利于号召人民。从政治上来说,迁殷之后远离了旧都奄(今山东曲阜),可以摆脱王族在旧都发展起来的各种势力,避开其锋芒,摆脱其牵制影响,巩固自己的政权。从经济上看,避开因年久失修而水涝不止的泗水流域,迁到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当盘庚宣布要迁都于殷时,马上遭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对。经过细心观察,盘庚发现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旧贵族势力。他们占有大量土地财富,迁都之举无疑将使他们经济受损,政治势力遭到削弱。于是,他们便散布流言,欺骗人心,使一些平民跟着反对迁都。盘庚于是将反对迁都的人一一找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他们陈述其中的利弊,并充分利用商人敬畏祖先、信奉鬼神的心理,努力劝说他们。在阻力重重的情况下,浩浩荡荡的迁都之举终于开始了。

仅仅迁都,并不能彻底改变朝政混乱的局面。因此,盘庚立即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他一扫昔日王族奢侈淫逸的风习,一切从简,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安于质朴。盘庚选贤任能,惩恶扬善,论功行赏,重新以法度正天下,整顿朝政。另一方面,他也十分注意团结民心,减轻剥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同时也打击了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游牧部落,安定了边疆。这样,商的势力才渐渐强盛起来,王权得以巩固。迁都成功后,盘庚去奢就俭,根治腐败,并创造出了繁荣的青铜文化,盘庚也因此被称为中兴贤王。

封建亲戚

周灭商以后,周从一个西部小邦变成了一个大国。为了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有效地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周初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制就是把周王的子弟、亲戚、功臣以及古代先王圣贤的后代分配到一定的地区,分别授给他们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建立封国。这些封国就是诸侯,诸侯受封时,要举行册封仪式,周天子向受封者颁布册命,宣布封疆范围、土地的数量,并把该地区的人民一起赐给受封者,同时还给受封者官属、奴隶、礼器和仪仗等。诸侯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建立政权机构,设置军队和监狱,但规模大小和地位都有一定的限制。诸侯对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如定期朝见、缴纳贡赋、征调军队随周王出征、王室重大祭祀活动、诸侯要前往助祭等。

周朝初期,经过了周武王和周公两次大的分封。武王灭商后,就开始分封,武王所封有下列国家: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尧的后代于蓟,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师尚父于齐,周公于鲁,召公奭于燕,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同时封商纣的儿子武庚于殷。这些人都是先贤圣人的后代或是周的功臣、子弟以及殷商的后代。

周公平定武庚、管、蔡之乱后,便将他们所管辖的殷遗民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则分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封于殷商故墟,国号卫。武王死后,唐地发生叛乱,成王诛灭唐以后,封他的兄弟叔虞于唐。以后周王也进行过分封,但都规模不大。

经过周初的两次分封,形成了以王畿为中心、众多诸侯拱卫周王室的局面。王畿是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区,武王时已经计划将周的王都建于洛水与伊水之间的地区,但没来得及兴建就去世了。周公东征以后,就按武王的计划修建了洛邑(河南洛阳市东),把那些殷顽民迁移到这里,加以监视。

周公又在附近建王城(洛阳市内),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这样,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谓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西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地方,称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成周。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余里,王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有显著的增强,成为控制全国的基地。周朝在王畿(甸服)之外有侯服、宾服、要服、荒服。侯服就是指诸侯国所分布的地区。侯服之外,就是一些关系比较疏远的旧国或其他少数民族部落。

周初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53国。据《左传》记载,先后受封的文王后代有16国,有管(河南郑州)、蔡(河南上蔡)、郕(山东汶上北)、霍(山西霍县)、鲁、卫、毛(河南宜阳县境)、聃(地不详)、郜(山东城武县东南)、雍(河南沁阳东北)、曹(山东定陶)、滕(山东滕县)、毕、原、酆、郇(山西猗氏县西)。属于武王诸子的四国,邗、晋、应(河南宝丰县西南)、韩(山西芮城县西)。属于周公后代的六国,凡(河南辉县西南)、蒋(河南淮滨期思集东北)、邢、茅(山东金乡境)、胙(河南延津)、祭(郑州北)。

在众多的诸侯中,尤以东方的齐、鲁,北方的晋、燕,中原的卫国最重要。鲁,是周公旦的封国。其疆域,北到泰山之下,东过龟蒙,南边包括凫、峄诸山。附近的若干小国都是它的附庸。这里原是少皥部的故地,居住着奄、商部落。武王灭商后,就把这一地区分封给周公,周公由于辅佐成王,一直未能到封地去。武王死后,这里的淮夷、徐戌同时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这里的叛乱,稳定了局势,便立即让他的儿子伯禽到封地去,让他镇守这一地区,并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也就是要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周王朝强有力的屏辅。同时分给他殷民六族,即条氏、徐氏、尚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六个殷商部族以及大量礼器和仪仗。鲁国成为周王朝在东方的重要诸侯,领导当地的淮夷部落臣服于周王室。

齐是师尚父的封地。师尚父即姜尚,他是周武王的大功臣,为周王朝的兴起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周武王将它封在营丘(山东临淄北),国号齐。这里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势力。武王让他在这里镇抚薄姑之民,其封疆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山东沂水县北),北至无棣(山东无棣)。它也是周王室控制东夷的重要力量,同时周王还授予他征伐违抗王室的侯伯的权力。

卫是康叔的封地。康叔是武王的同母弟、成王的叔父。这里是殷都旧地,在周公平定了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乱之后,就把康叔封到这里。它的疆域以朝歌(河南汲县北)为中心,武父(河南河北交界处)以南,圃田(河南中牟西)以北的地区。康叔被封时还得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七个殷商部族,以及许多宝器仪仗。由于卫国是殷人的故地,所以周公十分重视,特别作《康诰》《梓诰》《酒诰》叮咛康叔,让他兼用商周的制度。康叔遵照周公的教导,很快就消除了殷遗民的对立情绪,收到了“民大悦”的效果。在众多的封国中,卫国地处中原,又接近王畿,其疆域也最大,是屏卫周王室的重要封国。成王亲政以后,任用康叔担任周王室的司寇,执掌刑罚大权,卫侯又掌握着指挥成周八师的大权。

晋是成王弟叔虞的封地。辖区在今天的山西境内,自古以来就居住着群狄部落,他们经常内侵,商朝时就经常在这里用兵。武王死后,这里的唐国乘机叛乱。为了加强对群狄的防御,成王将他的弟弟叔虞封于唐(山西翼城),国号唐,到叔虞的儿子时,改国号为晋。这里曾是夏朝故地,叔虞还得到了夏遗民怀姓九族,所以晋国实行夏政并兼顾戎狄的习惯。

燕是召公奭的封地。它是周王朝在东北方的屏藩,这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起着控制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狄部落的作用,影响达到白山、黑水之间的地区。

此外,在南方,在淮水上游还有蒋、息(河南息县)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有申、吕等姜姓国,在淮水、汉水之间有汉阳诸姬,其中随(湖北随县)国为最大。在长江下游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在太湖沿岸建立了吴国。

周王朝实行的分封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广大的区域实行有效统治的最好办法。大量分封诸侯,对巩固和稳定周王室确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灭商以后,在周王朝影响的范围内,还有众多的旧国存在,在边远地区,也有大量少数民族部落,周王朝的封国与这些旧国和少数民族杂处,有效地扩大了周王朝的政治影响,对传播先进的周文化,加速这些地区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历史上民族统一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封国的发展程度不同,一些诸侯发展壮大起来,向四周扩展,成为雄踞一方的大邦,到春秋时期,形成了诸侯割据列国争霸的局面。

国人暴动

在成王、康王统治的时期,周朝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不断发动战争,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周穆王的时候,制定了三千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罚有五种,叫做“五刑”,像额上刺字、割鼻、砍脚,等等。但是,刑罚再严,也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

到了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专利”。他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他们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

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对付。”

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

卫巫为了讨好厉王,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那批人还敲诈勒索,谁不服他们,他们就随便诬告。

厉王听信了卫巫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了。

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渐渐少了下来,十分满意。有一次,召公虎去见厉王,厉王扬扬得意地说:“你看,这会儿不是已经没有人议论了吗?”

召公虎叹了一口气说:“唉,这怎么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哪!治水必须疏通河道,让水流到大海;治国家也是一样,必须引导百姓说话。硬堵住河流,就要决口;硬堵住人的嘴,是要闯大祸的呀!”

厉王撇撇嘴,不去理他,召公虎只好退出。

厉王和荣夷公的暴政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终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今山西霍县)才停下来。

国人打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厉王的太子静逃到召公虎家躲了起来,又围住召公虎家,要召公虎交出太子。召公虎没奈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太子保护了下来。

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怎么办呢?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

共和行政维持了十四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诸侯的支持。但是,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周朝统治者已经外强中干,江河日下!

西周灭亡

周宣王后期,国家因连年征伐又多有不克,而国力耗损、王朝渐衰。宣王之子幽王即位后,都城镐京及三川地区大地震,给国家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可是,幽王不但未采取恢复社会安定、重建家园的任何措施,反而只一味奢侈享乐,尤其是信任那“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并用为卿士,掌管政事,于是引起了广大国人的强烈不满。

当时,灾荒饥馑等造成了人民的大量流亡,加之戎人的乘机入侵,渐渐造成了“四夷交侵”的不堪局面。国家实力大损,统治危机四伏。

就在这时,曾经被幽王征伐过的褒国向幽王进献了美女褒姒,很快她就得到了幽王的宠爱。幽王三年(前779年),褒姒为幽王生子伯服。为了取悦自己的所爱,幽王八年(前774年)时,他终于下令废黜了王后申氏及太子宜臼,而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宜臼被逐,逃奔至其外祖父申侯那里。申侯见自己的女儿、外孙皆被废黜,自然大为不满。当时,除了少数佞臣,王室、大臣等对于幽王这种废后立妃、废长立幼的违制之举也极力反对。可是周幽王却决心已定,他甘愿冒这天下之大不韪。

有意思的是,尽管幽王非常宠爱褒姒,可是这褒姒偏偏生性不爱笑。幽王为了逗引佳人一笑,自然用了许多法子,可是都未能奏效。这时,有一位大臣给幽王出了个非常大胆的主意——“烽火戏诸侯”。幽王也没有多计后果,便欣然采纳了这个建议。

这样,报警的烽火就被点燃了,示警的鼓声也被敲响,四下一片人心惶惶。而四方诸侯们见王都举了烽火,以为有敌人侵犯王都,便召集了人马日夜兼程赶至王都。这褒姒见诸侯及众人们纷纷赶来,神色紧张而疲顿,又茫然若失,于是禁不住开怀一笑。

幽王见美人终于绽开了笑颜,心里当然很高兴,乃至其后又数次用了这个法子来逗引褒姒。可想而知,如此戏弄人,自然又引起了诸侯们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