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利益与政治
22210400000040

第40章 政治控制:权威与服从(2)

从主观愿望看,不论是政治统治主体,还是其他利益主体,都需要以某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来建立和维护一定的利益秩序。就政治控制而言,任何政治主体一旦获得了政治权力,它就要通过调控利益秩序的办法,维护最能实现其全部利益的统治地位。而要做到这一点,它必然要运用政治权力把利益秩序控制在自己所需要的范围以内。并且,它还要使此种有利于自己的利益秩序尽可能长久地牢固地维持下去。那么,如何达到此目的呢?有效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使其权力转化为权威,从而使人们以服从权威的名义来使有利于自己的利益秩序合法化、普遍化、制度化甚至神圣化。合法化是指统治者建立和维护的利益秩序具有符合法律和全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性质;普遍化是指统治者建立和维护的利益秩序对全社会、对任何人都具有效力;制度化是指统治者依靠建立各种全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谋取利益的行为准则来维护所需要的利益秩序;神圣化是指统治者建立和维护的利益秩序是不可侵犯的,从而表现出崇高性和庄严性。就利益主体而言,任何社会的利益秩序,都是以主体的谋利意识和行为及其对所获利益的认识和反应为内容的。在通常情况下,社会中的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流通领域中,通过合理、平等、和平的方式获取利益。而要达到此种目的,各个主体自然都会企求统治者依靠权威来建立和维护一种公正、和谐和稳定的利益秩序。于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的建立则成为人心所向。就利益秩序的表现而言,通常人们所说的利益秩序好,就是指主体谋利的意识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法律、法令等规范,并对其所获利益在意识上、行为上表现出满意的态度;即使一时未能或者完全实现其利益,主体也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而不是采取破坏或者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来扰乱甚至破坏全社会的利益秩序,等等。否则,就是利益秩序不好或者利益秩序混乱。那么,这种良好的利益秩序从何而来呢?这一方面是依靠政治权威的力量来使社会的各个主体服从其意志,并按照他们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和所推崇的道德规范来行事,另一方面是社会中的各个利益主体自愿地、主动地服从权威,这样,两种主观愿望的默契配合,使社会以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维系良好的利益秩序。如上所述,政治控制就实现了利用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维系利益秩序的目的,这对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万万求之不得的。

理解利用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维系利益秩序的深层意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掌握其中的奥妙,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先要从弄清政治权力与权威的关系入手。什么是政治权力呢?简要地说,政治权力就是政治统治主体利用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力对社会的各个主体所具有的支配力。而权威却是政治统治主体依靠其独有的支配他人和社会的力量所享有的威望和影响。由此可见,权力与权威之间的关系,反映在政治控制上,即权力是权威的基础和本质,权威是权力的体现和扩展;权威的实现以政治权力和国家的暴力机器为后盾,权力的实现以形成权威为归宿和保证。由此可以断言,无权力必然无权威。但是,有权力也未必有权威。为什么呢?因为权威除了国家权力具有的强制力的特征外,它还包含着政治认同等内容。如果某个政治集团或者其中的某些人仅仅是一时掌握了权力,而没有通过应对各种复杂的、艰苦的考验形成权威,那么,他们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不会牢靠的。例如,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初年,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家的人已经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吕后一死,刘邦的老臣周勃、陈平等人运用其长期建立的权威,立刻采取行动,清除吕家的专权。而在此过程中,全体士兵服从周勃指挥,使吕家专权彻底土崩瓦解〔8〕。当然,这中间的过程是复杂的,当时,吕家的权力是相当大的,周勃是运用一定的手段获得了权力的凭证而采取行动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周勃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倘若换上另外一个无名氏,将士们谁听他的呢?这充分表现了权威的作用。再如一九七六年“四人帮”的被粉碎,更能说明以叶剑英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的权威〔9〕。由此可见,有权力不一定有权威,权力的实现必须转化成权威。

澄清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悟出政治控制之所以利用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不用权力与服从关系调控利益关系、维护利益秩序的奥妙了。这即是利用权威的力量让人们服从,比运用权力的力量让人们服从要高明得多。因为利用权威的力量让人们服从,这既不放弃政治权力强制性的本质,又可以披上超越统治者特殊利益的外衣,从而以维护整个社会利益的名义即权威的名义让人们服从。历代的统治者莫不如此,他们往往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把自己装扮成、塑造成代表和维护整个社会或者人类利益的权威,来让人们服从其统治。其深层的原因就在于此。此其一;其二,由于权威往往表现出使人们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所谓信服,即相信并佩服。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政治认同,即人们对权威所产生的一种感情上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虽然,政治认同因人们的认识程度不同而会出现无意的和有意的两种,但是,政治权威往往利用人们对他们的某种政治认同,来让人们服从他们所精心调控的利益关系,不管是有意服从还是无意服从,总之,是要达到实现其进行政治控制所需要的利益秩序的目的。潜心研究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人,都明白这是非常厉害的一招。其三,虽然权威是一种力量和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权威的象征却往往是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例如领袖等。而这些权威有时以群体的形式出现,有时以个体的面目出现,这导致在好多复杂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把服从不服从对利益关系的调控,模糊地变为服从不服从权威者的问题,进而再转化为个人与权威者之间的恩怨关系。而基于此种恩怨关系或者情面关系,人们往往会以服从权威者的心理,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对利益关系的调控。这比简单地利用权力来调控和维护利益秩序要隐晦得多。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对处理利益矛盾的办法同意与否、接受与否,理解为服从不服从、尊重不尊重领导的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以上所述是利用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来调控和维护利益关系和利益秩序的深层意义。谁如果想明白政治,谁就得明白这一点,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

四、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过程

不论是通过革命的方式,还是改革的、改良的方式,某个政治主体成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控制者,这只能说明他们有了权位,或者说有了权力,而还不能说他们有了权威。毛泽东积几十年艰苦卓绝斗争的经验,对此问题的认识最为清醒和深刻。当中国共产党很快就要取得国家政权时,1949年3月5日,他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0〕因为对于任何政治控制主体来说,要巩固政权,建立和拥有权威,不但需要很久的时间,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而且还必须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艰苦奋斗(或者说斗争)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权威,才能谈得上让人们服从。既然如此,这个相当复杂的艰苦的过程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呢?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二是对政治权威的认同过程。从权力的运行过程来说,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掌权者必须始终代表和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运用其政治权力使社会的生产力处于逐渐的、持续的、良好的发展过程。只要生产力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只要以政权为核心的上层建筑的运行不断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政权不仅会有效地得到巩固,而且政治控制主体的权威也会逐渐地建立起来。有的人以为这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古今中外的许多掌权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做到这一点,结果不是毫无权威,就是有了权力也丢了权力。如“四人帮”的垮台就是现代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第二,掌权者必须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运用其权力使人民获得实惠,获得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这样,人民吃穿好,住得好,精神好,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政治控制主体就会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第三,掌权者运用其权力在调控利益关系时一定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使整个社会秩序(其中主要以利益秩序为核心)保持稳定,这实质上就是在政治控制下,各个社会主体之间在利益关系上平等、和睦相处的过程。第四,掌权者运用其权力保证政令畅通,上行下效,雷厉风行,使国家机器和政治统治体系的各个机构保持高效、灵活运转的状态,如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的“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政治运行过程。第五,掌权者运用权力能战胜国内外各种严峻挑战的过程。这种挑战主要是指各种反对力量利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外交等手段进行推翻或者颠覆其政权、破坏其社会稳定秩序的活动。要战胜这些挑战,斗争是一个十分复杂、尖锐、反复和长期的过程。例如,邓小平在1987年谈及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时说:“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11〕这是对是否树立和拥有权威的过程的判别的现实说明。上述五点,紧密相联,融为一体,互为促进,形成了政治权力建立权威的运行过程。

从对权威的认同过程来说,权威,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且,它不是一般的精神力量,而是一种使人们必须服从的精神力量。那么,要产生服从的精神力量,就必须有服从的前提。这个前提,从政治控制上讲,就是政治认同。认同,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发展的过程。作为认同之一的政治认同,根据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它由低向高,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本能认同,即人们对政治主体具有天然的和下意识的归属感。第二个层次是情感认同,即人们对政治主体所产生的信赖、热爱和追随的归属感。第三个层次是理智认同,即人们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经过理性分析,对政治主体产生的归属感。这三个层次的认同,可用中国共产党由成长到壮大,由壮大到成功的夺取政权的历史来说明问题。当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开始在中国各地活动时,许多老百姓并不了解它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且,它的活动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秘密的活动,但是,当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与地主、富农的斗争后,老百姓感到中国共产党与他们的要求一致,因而对它产生了天然的归属感,这即是本能上的认同。此后,随着革命发展,从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利益,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前仆后继,使中国广大的老百姓和各阶层人士感到它是辛劳为民族,一心救中国,在根据地改善了人民生活,实行了民主好处多,因而对它产生了信赖、热爱的感情,这即是情感上的认同。正是由于情感上的认同,加之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和真实的宣传教育,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思想上、理智上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并且产生了紧跟共产党,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理想,因此,当历史发展到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的关头时,中国人民自觉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了人民政权,这即是理智上的认同。正是由于从本能认同到理智认同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了无与伦比的权威。

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认同的内容非常广泛,对象多种多样,例如,国家认同、体制认同、阶级认同、政党认同、政治理想认同、政策认同等等。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政治认同因为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生活的经历不同,从而会出现政治认同在上述方面的差异性、偏向性和复杂性,但是,不论怎样,政治认同,最终要抽象为、转化为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只要对政治权威认同的基础是牢靠的,那么,政治认同其他方面的差异和偏向也容易引导,也能最终形成一致。而这种对政治权威的认同,表现为对权威的热忱和忠诚,并且以服从权威为凝聚力,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

通过上述对政治权力运行导致政治权威形成,政治认同肯定政治权威的过程的论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理,即政治权威一旦形成,人们在行为上就有相应的政治服从。这种推理,从科学性来看,还只是理论上的,或者说还只是宏观上的,也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即是在政治实践中,政治控制主体如何运用正确的策略来拥有和巩固权威,以使人们长久地心悦诚服地服从其权威呢?因此,在上述基础上,根据古今中外政治发展史,研究建立和巩固权威与服从关系的策略,就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五、以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调控利益秩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