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利益与政治
22210400000024

第24章 政治的本质(3)

政治的根源和目的是利益,但是,要实现或者满足利益,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依靠的却是权力主体所进行的政治活动。这种政治活动就是围绕着对利益的权威性调控进行的。那么,是否凭借政权的强制力就可以硬性地或者简单地来调控利益,或者说,有权就可以蛮干?不是的!这是千万使不得的。政治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因为从客观现实性讲,各种权力主体不是消极的被动的等待着对利益的权威性调控,而是能动的主动的从当时特定的社会关系出发,以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际力量来围绕政治权力进行活动,以争取到自己能运用政治权力对利益进行权威性调控,或者参与对利益的权威性调控。但是,在围绕政权活动时,各个权力主体,不论其手段多么千变万化,软的、硬的、软硬兼施的;明的、暗的、明暗交替的;和平的、武装的、文武齐用的,等等,但在本质上,政治活动都是以力量对比和主客观条件结合为依据的,而不是盲目的行动,这就是权威性调控利益的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即科学性。

在上述基础上,从政治活动的过程讲,如何把实力和条件结合起来并运用上述手段来获取政权,从而使自己能对利益进行权威性的调控;或者凭借已有的政权来对利益进行权威性调控,这则是政治活动的艺术性问题了。由于各权力主体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导致其所形成的政治关系错综复杂,政治形势变化莫测,因此,这就需要依靠势能,运用智慧,抓住时机,勇敢果断地采取正确的战略与策略来进行政治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治活动是艺术性的活动,即人们常说的政治是艺术。

纵观历史可知,各个权力主体都是在围绕着利益的权威性调控问题中,把政治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巧妙地统一起来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政治质的规定性即有了明确的认识。虽然在中国,人们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强调的重点有别,或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不同,或者是因其依据的理论基础的差异,或者涉及到现实利害关系的不同,所以,对于政治的认识也就不同。但是,我们从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就是社会中各个权力主体围绕着政权对利益进行权威性的调控所展开的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关系。相信这一论点是可以被人们理解的。

三、必要的说明

由以上论述可知,政治自国家产生以来,作为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始终存在于国家的现实生活中。在人们为利益的奋斗过程中,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也不管人们对其持何种态度,是否参与或参与到何种程度,人们都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与政治发生着某种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政治与国家和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融为一体的。虽然国家和社会的生活内容非常丰富,未必全是政治,但是,政治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生活内容。在一定的国家和社会中,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利益,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政治发生着各种不同的关系。这在我们考察和反思中西方关于利益与政治的认识时,已有证明。

但是,对于什么是政治,在中国曾有一段时间,尽管政治运动接二连三,但人们对政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的观点。有的人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政治,有的人认为上层建筑就是政治,甚至有的人认为,政治就是整人骗人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对政治的误解。为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必要的说明。

第一,从政治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说,政治属于马克思主义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但是,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就是政治。因为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还包涵着其他许多丰富的内容,诸如哲学、历史、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理论内容。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政治不仅有系统的政治理论和主张,而且它还包含着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制度等丰富的内容。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简单地混淆是不对的。

第二,从政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说,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政治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这没有错;并且,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上层建筑也不仅仅是政治。除政治之外,上层建筑还包括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等。同时,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对政治意识形态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它们与实际的具体的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制度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政治意识与实际的政治活动还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常讲,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是因为理论与实际有区别,才需要结合。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政治代替上层建筑,从而混淆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至于有人说政治就是整人、骗人,这恐怕是缺乏科学性的常识了。客观地说,政治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斗争,甚至连战争也常常是政治的继续〔30〕,政治中有斗争是无疑的。同时,在政治中,某些政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现象也是家常便饭。但是,政治生活中还存在着真正的团结、合作,联盟的关系,政治家中也大有一批代表一定社会群体利益(例如国家、民族利益)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仁人志士,因此,说政治就是整人、骗人,至少是没有对政治进行认真的区别。

就整人、骗人来说,说政治就是整人、骗人,那么,什么不整人和骗人呢?例如,卖菜的给人缺斤短两,经济活动中的坑蒙拐骗,有些医生给人治病不负责任出现医疗事故、甚至有些卖假药,有些文人抄袭别人的作品,有些教师误人子弟,这些是不是整人、骗人?如果都是的话,那么,一说到政治,就认为是整人、骗人,又有何意义呢?同时,既然政治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斗争,那么,进行政治斗争总需要有一定的战略和策略。而把战略和策略的运用,不加区别地叫做整人或者骗人,那未必是公正的。

应该承认,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有人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各种管理机关或者部门中,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个人的地位的升降或者个人所处主次地位的问题上,这样,往往出现某些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不高者,为了个人的某些私利或者虚荣心的满足,常常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发生整人、骗人的现象,例如:阳奉阴违、勾心斗角;行贿受贿,惟利是图;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心照不宣,互相掣肘;播弄是非,挑拨离间,利用矛盾,渔人得利;外表上驭人小恩小惠,内心里处世大贪大奸;说假话、谎话、空话、大话眼睛不眨,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之事心机用尽;表面上谦谦君子,暗地里坏事做绝;口头上宽大为怀,心底里妒贤嫉能;需要时把别人奉若神明,不需要时把别人视如草芥;平常时显得与世无争,关键时处事损人利己;未得志时谨慎周到,得志时猖狂霸道。这是典型的个人机会主义或者市侩作风,或者人格上的犬儒主义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之所以把这些个人的行为视若政治,或者对于政治产生这些误解,可能是过去理论导向上的失误,也可能是现实中滥用政治一词所致。

第四,在现实中,还有一些人,看起来十分厌恶政治,这可能是政治斗争的失意者,也可能是政治上的无能者;还有一些人,表面上自视清高,远离政治,但实际上时刻关注政治,这要么是沽名钓誉,要么是待价而沽,待时而举。还有一些人,确实是以经济活动或者以科研活动为理想,想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出贡献,而不想在政治活动中有所作为。公正地说,这些是善良的愿望和理想。以上几种情况,不论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只要人生活在国家中,他就要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与政治发生关系。有时,你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政治对你感兴趣,或者你的生活一刻也脱离不了政治。例如,如果没有中国政治上的改革开放,那就没有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那有那么多的大企业家或者高科技人才的涌现。再如一个国家,如果政局混乱,四分五裂,动荡不定,或者政治上受人欺负,那么,个人的生活能安宁吗?所以,对于政治还是应该关心的,只是如何关心的问题。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2〕关于各种政治观点的具体论述,可以参考王惠岩先生《政治学原理》一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3〕《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4页。

〔4〕《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6〕同上书,第194页。

〔7〕《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0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0页。

〔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6页。

〔10〕《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4页。

〔11〕《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62页。

〔12〕《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91页。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2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15〕《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96页。

〔16〕《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9页。

〔17〕《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

〔1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35页。

〔20〕同上书,第133页。

〔21〕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2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页。

〔24〕同上书,第370页。

〔2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2页。

〔2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0页。

〔27〕同上书,第795页。

〔28〕《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2页。

〔2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35页。

〔30〕《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