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尼克松与中国: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21659200000045

第45章 再度辉煌的十年(4)

1990年是尼克松人生旅途上的重要的一年,也是他走向政治复活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一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八本书:《竞技场上:胜利、失败和重新崛起的回忆录》(In the Arena:A Mem0ir 0f Vict0ry,Defeat and Renewal)。这是一本内容庞杂的书,既是他离开白宫以后人生经历的回忆录,也是他阐发个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的集合,这些问题包括阅读、演说、隐私等共三十几项。在书的最后一部分,尼克松进行了一个老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详述他从人生的最高峰到谷底的起伏变化。

尼克松还通过媒体对此书进行宣传,他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作为总统、国会议员及43年公众人物的经历,使他“欠了这个国家一些东西”,所以他希望把他的经历告诉下一代人,希望他们在读他的书时能学到如何对待成功,如何面对失败,以及如何从头再来。他说他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如何重新站起来。同时,他还用了不少篇幅为“水门事件”辩护①。

约翰. B.朱迪斯批评尼克松的这本书“正好揭示出(尼克松)作为政治家和政治思考者的深刻局限。书中自我辩解的企图和非冷战政策的处方反映出这是一个仍然沉溺于过去的人”。他还认为在“天安门事件”以后“尼克松还在为中国的倒退开脱”是“太着迷于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以至于他完全不提将在未来的20年里影响到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全球性问题”。因此他认为“尼克松总统时期的最大成就和他的阴暗面相比已经黯然失色,此书的价值与其毛病相比,微不足道”②。以上评论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还是不够客观。尼克松在这本书里对他1972年访华和1989年的积极动作津津乐道,也对苏联和东欧的变化做出了反应,还对美国政府提出了他的建议,这些都不是具有理论高度或学术深度的论述。但是,他基于自己独特经历的某些观察和思考还是有见地的,给人们提供了他个人对美国以外的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认识不一定都是至理名言,但起码还是有根有据的。他对中国的特殊情结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①CBS News Transcripts,June 14,1990,Internet,http:/ / web. lexis-nexis. com .

②L0s An eles Times,April 29,1990,from LEXIS-NEXIS database.

1990年7月19日,尼克松图书馆在其出生地开幕,这是自尼克松离开白宫后最重要的一个时刻,尼克松时代以来的很多重要人物都出席了它的开幕式。前任4届国务卿威廉·罗杰斯、亨利·基辛格、亚历山大·黑格、乔治·舒尔茨以及10位内阁成员,56位白宫助理,布什总统和3位美国前总统福特、卡特和里根及他们的夫人都出席了,并首次一起公开赞扬尼克松。近千名记者,包括美国媒体“名嘴”如全国广播公司的汤姆·布罗考、美国广播公司的巴巴拉·沃尔特斯也到现场进行报道,足以说明其影响力和轰动性。

里根首先致辞,他赞扬尼克松是一个国际政治家,称他是一个了解世界、懂得政治和认清了历史潮流的人。无论是与毛泽东、勃列日涅夫,还是与戴高乐以及其他世界领导人相比,尼克松都“绝不逊色”。里根还评价尼克松以其出色的外交政策而可以使人毫不夸张地说:“因为有了尼克松,这个世界成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和平的地方。”

布什总统做了最长和最感人的讲话,他说,尼克松掌权的时期正是美国处于“自林肯以来最混乱的时期”。尼克松善于思考,“对普通民众有着不一般的感觉”。布什赞扬尼克松是“和平的真正建造者”,他“不仅帮助改变了美国,而且改变了整个世界”①。虽然每一个美国总统在公开场合都不会对其前任有不敬之辞,但对尼克松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为获得这样公开的评价,所花费的心机与精力实在不少,而这是其他总统不需要做的。在这次开幕式上,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出席,中国驻美国大使代表中国政府向尼克松图书馆赠送了礼物———一个描绘尼克松访华情景的巨幅绒绣。

①L0s An eles Times,July 20,1990;Aitken,Nix0n:A Life,pp.565 -567.

同年,尼克松到美国国会众议院的共和党大会上做演讲,受到热烈欢迎。这并不说明尼克松已经完全摆脱了“水门事件”的影响,但至少他在共和党内的地位已经得到确认,包括一些批评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曾经是美国最受鄙视的政客的前总统尼克松,现在却受到保守派和自由派的竞相追捧,布什政府和国会的领导人也经常向他咨询有关外交政策和政治策略方面的问题”①。从某种程度上看,尼克松已经实现了重返政坛的梦想,夺回了他失去的阵地,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但尼克松并不满足这些成绩,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就是能对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做出新的贡献。

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俄罗斯的三色旗代替了苏联的国旗,冷战正式结束。尼克松对此甚感快慰,并且希望能对新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再立新功。在之后的演讲中,尼克松开始较多地谈论他对苏联解体的看法。他的解释是: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已经认识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运转了,但他还是极力地希望“挽救共产主义”,并“把苏联帝国拢在一起”。戈尔巴乔夫因此实行了公开性政治改革,保证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等。这反而使苏联人民看清了原来的制度的问题,而不去帮助让旧制度生存下去。在回答为什么苏联的崩溃如此迅速时,尼克松认为,苏联的制度终究会失败,因为即使戈尔巴乔夫实行了政治改革,苏联的经济改革十分有限,这个制度也无法维持。他也承认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解体负有责任,因为他没有理解苏联的问题是国际和国内因素、长期和短期原因的综合结果②。

当美国庆祝它获得了冷战的胜利时,尼克松却在担心这一成果将被浪费掉。一方面,尼克松十分关注俄罗斯的改革,他认为如果俄罗斯的改革不成功,在全世界迅速发展的自由和民主的趋势将受到阻遏,独裁将会重新出现,并成为一股新的强大势力。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由的成功将在世界上共产主义最后的强大堡垒———朝鲜、古巴、越南和中国引起回响”③。正是出于巩固苏联解体的“成果”并扩大其影响的愿望,在1992年一整年中,尼克松一直游说布什政府向俄罗斯提供经济援助,并批评布什政府没有给予前苏联各共和国的民主运动足够的支持①。他甚至说,在50年代美国曾经面对一个严重问题:“谁丢失了中国?”现在,如果叶利钦倒台,美国在90年代就会面临一个新的严重问题:“谁丢失了俄国?”②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当年尼克松的反共立场,事实上,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变。

①L0s An eles Times,April 29,1990.

②CNN News Transcript,January 8,1992.

③CNN News Transcript,January 8,1992;Crowley,Nix0n in Winter,p.78.

另一方面,尼克松相信当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时,它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美国与苏联抗衡时,它能够以此号召并团结西方各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实现高度统一。而现在,当敌人和危险已经消失的时候,要动员美国人民支持一个有效的外交政策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个时候的世界仍然有很多问题,如战争的蔓延、中东局势的紧张、南斯拉夫的动荡、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峙、伊朗和伊拉克问题等。尼克松认为这些都是美国需要考虑的。

①Warren Christopher,In the Stream 0f Hist0ry:Shapin F0rei n P0licy f0r A New Er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 35 - 36;CNN News Transcript,March 12,1992.

②Aitken,Nix0n:A Life,p.573.

1992年3月,尼克松图书馆在华盛顿举行了一次题为“美国在新形势下的世界中的作用”的学术会议,布什总统到会并发表了演讲。他强调非常感谢尼克松对他的鼓励、支持和建议。他评价尼克松在其一生中,始终处于20世纪下半期美国人所经历的事件的中心位置,并把尼克松说成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美国前国防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在会上说,尼克松性格中最强的一个因素就是他“敢冒政治风险”。他得到公认的外交政策方面的技巧将确定他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年近80的尼克松也在会上发表了演讲,这也是他最后的一次长篇演说。尼克松宣称,随着共产主义在东欧和苏联垮台,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取得胜利,一个新的世界已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美国将发挥重要作用,因为,虽然冷战结束了,但世界上还有很多问题。如果美国不支持俄罗斯的改革,它将失去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他说,支持俄罗斯的改革是这个时期最大的全球性的挑战,这不仅对俄罗斯本身具有意义,而且如果自由制度在俄罗斯获得成功,就会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特别是中国”和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数月之后,尼克松出现在1992年共和党全国大会的最后一晚在休斯敦的会上,他的形象出现在巨大屏幕上,并得到了与会者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再一次证明尼克松已经回来了,至少从党派政治的角度看,共和党已经不认为尼克松会产生负面效应,而是让他回到了共和党的核心阵地。

在人生路上最后的几年里,尼克松依然忙碌着,到各国访问,收集素材,进行写作,发表演讲,提供咨询等。尼克松实现了他所期待的“凤凰涅槃”,他已经被认为是“总统们可以实际上拿起电话就打的极少数人之一”②。尼克松可以说已经走出了“水门事件”的阴影,得到了他作为精通外交政策的资深政治家的荣誉。但他并不满足,他还希望能够在美国外交的思想和理论上有所建树。这种努力可以从他晚年的几本著作中看出来。

1990年秋,尼克松开始为他的新书收集资料,这些书与以往他写过的书不同,主要不是回忆录,而是对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进行阐释,希望在理论上有所创见。他最后两本书是1992年年初出版的《只争朝夕:单极世界与美国面临的挑战》和他去世以后于1994年出版的《超越和平》。这既是他的政治遗言,也反映出他对生命的眷念。他不仅对冷战后的形势作出判断,而且第一次企图在理论上把以均衡战略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进行调和。

《只争朝夕》被认为是尼克松所写的9本书中最好的一本。有人评价它是“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深思熟虑的蓝图”③。尼克松也花了不少时间,通过接受采访的形式推销他的这本书。他说他感到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而希望能争分夺秒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而且,不论是否赞成,这些观点都是有用的①。

①Federal News Service News Transcript,March 11,1992,http:/ / web. lexis-nexis. com.

②Thomas J. Johnson,The Rehabilitati0n 0f Richard Nix0n(New York:Garland,1995),Ⅸ-Ⅹ.

③Aitken,Nix0n:A Life,p.572.

在书中,尼克松把冷战的结束看做与冷战的开始一样是一个挑战。他已不再年轻,不能够再站在第一线冲锋陷阵了,他只能站在后方鼓励美国新的一代领导人。此书的主题就是“为了赢得世界和平与自由,要只争朝夕”。实际上就是美国要在世界上发挥积极作用,即支持、合作与领导的作用。曾经是超级大国的苏联现已变成一个非共产主义的国家,它现在更多的是纠缠于国内事务,不能再在国际上起重要作用,而使美国成为了惟一的超级大国。因此,美国必须修改它的对外政策,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并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成为世界领袖。

尼克松逐一批驳了当时流行的几种观点,俨然是一个权威的预言家。一种是“历史终结论”,他认为这种观点夸大了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的胜利,是虚幻的,因为世界仍然陷于各种冲突之中,有些甚至比过去更加激烈。另一种是“军事无用论”,他认为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经济力量,是“幼稚的”,因为国家安全问题仍然“保持着绝对优先的地位”。还有一种是“美国衰落论”,他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事实”,是“一相情愿的罪过”②。尼克松也批评孤立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美国不应当充当世界警察,而应该把资源用在解决国内问题上。尼克松认为美国退回到孤立主义的状态将破坏美国的价值观,即用其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的惊人的能力去促进那些与美国的利益和理想一致的地区的自由与正义。同时,尼克松不赞同理想主义的观点,理想主义者认为,美国应该在全世界发动推进民主革命的圣战,从而创造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尼克松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现实的,美国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按照它的意愿为所欲为。

①ABC News Transcript,January 7,1992.

②Richard Nixon,Seize the M0ment:America"s Challen e in a One-Superp0wer W0rld(New York:Simon&Schuster,1992),p. 14,pp.21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