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末镇国将军
2107700000006

第6章 不应该是这样的

来到这个时代,加上有着优异的条件,要说朱弘極没有点野心,那真是昧了良心。

朱弘極明白,肥皂肯定是能赚钱的。

但这点钱,和自己的野心相比,显然是不值一提的。

于是,朱弘極就毫不犹豫的将其拿出来与众人分享,愿意接受这些平时与自己玩的来小伙伴们加入,在将要开设的肥皂作坊中,分一份利益。

朱弘極想借此向其他人表明。哥是很大方的,一点也不吝啬,只要跟着哥就是有好处的。

愿意与别人分享利益,再加上手里握着武力,这就是历任成功野心家们的基本标配。

在朱弘極将肥皂能赚钱的理由说出来后,朱弘杨他们就同意了这份方案。

至于五层份子怎么分?

则是另一回事了,这要等他们回去告诉家长们之后,才能做出决定。

这就不关朱弘極的事了!

将具体事务交给小猴子处理后,他就带着东西找父亲,胶东郡王朱以沥去了。

他要将手里的粗盐提纯技术卖了,好拿钱招兵买马。

要是能够拍卖的话,朱弘極相信,以这个时代的人对于盐的看重,肯定能拍出一大笔钱的。

不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明朝的宗室管理是很严格的。

所有人,不管你是将军中尉,还是郡君乡君(女系爵位),都要归于各自的郡王府管理。上面就是藩国的亲王,最后则是皇帝和宗人府。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赚钱的东西都有王府的份子,自己不选择拍卖的原因。

毕竟是没有人愿意和自己的顶头上司争抢的。

胶东郡王朱以沥,是一个长得非常壮实的三十多岁的黝黑汉子。

可能是因为政务清闲的原因。

郡王府的政务,做的就是上报亲王府或朝廷,给府里宗室们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等事务。

很简单,也很轻松。

再加上家庭环境的缘由,朱以沥商业眼光很高,对于商贸一道是非常有造诣的。

在这个天灾人祸横行,对于商业活动非常不利的时代,硬是维持住了胶东王府的商业规模,不使其随着国势的倾危而崩塌。

商业上有见识的人最好不要糊弄。尤其是对于朱弘極这样的,什么都知道、都明白,但就是不精的万金油来说。

朱弘極在等到老爹和幕僚们商量完后,就直接将自己的打算直接向老爹说了出来。同时,也将带来的工艺流程记录,和包好的成品拿了出来。

“这就算你所说的精盐!”

朱以沥两指捏起一撮盐,就塞进嘴里品尝了起来,然后满意的点点头道:“嗯,不错!没有苦味。

它真是从粗盐里来的?说说看,你是怎么做到的。”

朱弘極直接答道:“用烧碱和碱面。

先把粗盐融了,然后把烧碱和碱面按先后顺序,和一定份量放进去,再搅浑沉淀后就能煮出精盐。

这些本子上都写着。”

闻言,朱以沥将盐放下,拿起记录了工艺流程的本子,一页一页的认真翻看起来。

直到到看完后,才放回桌上,有些感慨的说道:“想不到烧碱不但造纸时能用的上,还能拿来将粗盐提纯成这么好的盐!

为父现在都有些羡慕朱寿钠了,竟然弄了这么一样好东西……

就是出产的太少了,按照这上面写的比例,每年至少要几万斤呢!”

老爹的话,朱弘極只是认真的听着,没有多说什么。

他说的朱寿钠,就是生产烧碱作坊的作坊主,烧碱就是他发明出来的。

听这语气,朱弘極明白,老爹是看上了烧碱作坊,要参一份子了。

也是,以前不但产量少,用的还少,只有造纸时用一点。可以选择无视。

而现在就不同了!

粗盐变成精盐要用到很多烧碱,能保证原料的供应,就不能再无视,必须要参与进去了。

对此,朱弘極是不会关心的。不重要,不值钱的产业,一旦变得重要、值钱了,就必然会遇到这种情况。

不说宗室中是这样,就是在后世,连商业环境最完善成熟的欧美国家,也是这样。

要不然,你认为上市融资是怎么一回事?

烧碱的事,朱弘極就没兴趣管。只要以后他的肥皂作坊投产后,有的用就行了。

现在他最为关心的,就是老爹到底能出多少钱买这方子。

不过以他的眼光,和一贯做事时稳妥大气的性格,想来应该是能出一笔大价钱的,少说两三万两白银是没问题的。

就在朱弘極心有幻想时,朱以沥业已回过神来,见儿子一直都没吭声。就开口道:“为父知道你的心思。放弃盐的生意,留下猪胰子……肥皂生意。

你有这样的想法,真的很好,已经像个生意人了。

很好!很好!很好!”

朱以沥在一连说了三个很好后,就停了下来,盯向朱弘極。

朱弘極没有开口,看这情形,老爹的话还没说完。

果然,在盯了朱弘極一会儿后,朱以沥就继续开口道:“不过你胆子还是太小了点,不就是盐嘛!这生意,平头百姓是不敢也不能做,但朝廷的官员和我们宗室来做,就没问题。

你是我胶东郡王的儿子,镇国将军的爵位也不算低,用不着那么小心。独占是不可能的,这也不符合规矩。

这样吧!

这方子是你琢磨出来的,那么纯粗盐的作坊,就给你留两成份子。”

啥!

难道自己表达的有误?

明明是来卖技术的,怎么变成找融资,拉投资了!

朱弘極赶忙说道:“爹,这份子孩儿就不要了,你还是给我折现吧!”

记忆中,就是用“爹”和“父亲”来称呼老爹的。前面的用于轻松场合,后者用于书面、严肃和正式的场合。至于“父王”这样的称呼,朱弘極表示,根本就没有这个印象。

听完儿子说的,朱以沥笑道:“你这傻孩子,要份子,以后你就不愁没有银子花。现在要银子,花完就没了。”

随后,就又补充道:“这样吧!爹给你一千两,算是你弄出精盐的犒劳。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