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老师
20572700000014

第14章 情商型孩子审美心理结构(1)

(情商型孩子审美心理的发展阶段)

情商型孩子审美心理的发展究竟以什么为标志?也就是说儿童的审美心理是什么核心成份或主要因素在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审美心理的发展?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审美心理学家和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现代美学体系》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一些美学家、审美心理学家和审美教育家的观点。例如,加德纳的“儿童艺术品感知发展阶段论”表明他研究的是“儿童审美感知敏感性”的发展;英国学者瑞德认为是个体的一种“情感认知力”的发育成长;英国学者威特金认为“审美发展是对世界的欣赏力的发展,是一种关联事物的意识”。但这些观点都不能完整地说明个体审美心理的发展。衡量儿童(或个体)审美心理发展有三个标志,即审美态度的发展、审美趣味的发展和变化、审美感兴力的提高。一句话,就是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协调发展。

儿童的审美心理的发展,从出生到青少年,大致要经历紧密联系的四个阶段:(1)前审美阶段(0~3岁左右),(2)审美心理萌发阶段(3岁左右~7岁),(3)前艺术审美阶段(6 岁~13岁),(4)艺术性审美发展阶段(12岁~20岁以上)。

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及以后漫长的人生称为“艺术性审美心理的发展时期”。

一、天生的艺术审美潜质(审美心理的发生过程)

婴儿期(0~3岁)

初生婴儿还没有审美心理结构,但具备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生物学潜质,在一般的社会审美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下,凡属正常儿童都有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心理潜能。

婴儿出生不久(3个半月)便对黄色、白色和桃红色有较长时间的注视。对50名出生仅5天的婴儿弹奏不同频率的乐音,观察婴儿身体的运动和心跳频率的变化,结果使实验者发现:大多数婴儿具有敏锐地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这两项实验证明,儿童具有发展审美感知能力的生物学潜质。

婴儿从11至12周开始已能从生活中各种声源里区分出人的声音,尤其喜欢母亲的声音。2至7个月的婴儿会对着母亲和熟悉人的面孔微笑,而对陌生人产生恐惧的表情。这表明婴儿开始有了最初的知觉反应。这也证明,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的感兴潜能在发展。微笑是愉悦情绪的表现形式之一。

6个月左右的孩子开始主动地对音乐作出反应,而不再是被动地接收音乐。他们会转向发出 音乐声音的地方,并做出高兴乃至惊喜的表示,以后往往会连续地晃动身体。

1岁左右,婴儿开始发声唱“咿呀之歌”。婴儿在2岁左右开始唱“轮廓歌”。1.5岁左右的幼儿已有试图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的迹象,他们还表现出想与大人一起跳舞的意向。3岁以前,婴儿的动作与音乐的协调能力逐渐提高。

婴儿出生后只有未分化的兴奋,到3个月左右,兴奋开始分化为快乐和苦恼。到2岁左右,儿童可以表现出大部分成人的复杂情绪。

1.5岁的婴儿看画册能将画中动物与他熟悉的实际动物联系起来。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执笔 “涂鸦”。

上述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婴儿的视知觉和听知觉,音乐表达欲望和形象表达欲望在2岁以 内的婴儿身上都有比较明显的表现。这是儿童审美感兴力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在2岁以内的婴儿,一般感知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还没有分化,艺术品的呈现是作为一般的刺激物,只起到促进儿童一般感知能力发展的作用。另有学者认为,2岁婴儿所表现出的对乐音和音乐、对亮丽色彩和图画的偏爱,已初露一般感知与审美感知分化的端倪。2岁婴儿所表现出的对音乐和图画的色彩的偏爱,仍然属于生理性本能的偏爱。但这确是审美偏爱和审美感知敏感性的基础。

2岁以内婴儿还没有审美态度。

婴儿末期(即3岁左右)的儿童是审美感兴发生的敏感时期。表现为能初步识别优美的物体,如,光滑且有花纹的卵石和贝壳,漂亮的童装和红色的皮鞋,并且有了较强的优美感和体验。这就是优美感的审美态度的萌芽。这时,儿童虽然还不知道优美的含义,但她却能接纳有优美感形态特征的物体。穆格还指出,3岁到4岁的儿童在边唱歌边做合乎歌曲内容的表情及简单动作方面有所发展。幼儿已经有了美感体验,他们能够对优美的形态发出审美感兴。3岁左右的婴幼儿是审美心理的发生期,其标志是:有了接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表现出对优美物体的偏爱,产生了最初的美感体验。总之,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婴儿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

(第二节)孩子审美标准的分化(审美态度、趣味、感兴力的发展)

幼儿期(3~7岁)

1.审美态度的发展

幼儿期的儿童一般都能接受优美形态的艺术品,如,有色彩的动物图画,优美的音乐和歌曲,欢快的舞蹈和令人愉快的儿歌等。幼儿中、晚期时,大部分儿童都能区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大部分女童认为,穿上漂亮的服装,涂上口红和胭脂的女人是美的、漂亮的、这时的儿童(除个别好动儿童以外)绝大部分都愿意参加学唱歌、说歌谣、跳舞、绘画、看木偶戏、看动画片、参加文艺晚会,模仿电影、电视剧和喜剧小品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感受愉悦和快乐。

幼儿中、晚期能够接纳喜剧形态的艺术品,并有了同情的笑、理智的笑、嘲笑(反讽)和戏谑的笑(诙谐感)。但很少表现出“轻松的笑”(幽默感)。幼儿一般不能接纳抽象的、荒诞的、非现实主义的艺术品。

幼儿最喜欢听故事,其中最愿听轻松愉快的故事。如果是敌对双方进行竞争或对抗题材的故事,他们愿意听到“正义方”战胜“敌对方”(或他们认为“好人”的一方战胜“坏人”的 一方)的结局。幼儿一般不愿意接受悲剧性结局,这表明他们还没有悲剧感。

2.审美趣味的发展

幼儿有了明显的审美偏爱。对于美术作品,他们一般偏爱采用夸张和拟人表现风格所画的动物体裁的美术作品。他们对有色彩的图画的偏爱明显地超过无色彩的图画。幼儿主要从审美的角度选择自己的服装,而不考虑童装的面料质量和经济价值。他们明显地偏爱有饰物、色彩艳丽、款式新颖的童装。女孩子一般偏爱优美的舞蹈和音乐, 并乐于参与演唱、舞蹈的表演活动。男童一般更偏爱游戏、绘画、泥塑和摆积木等。

在幼儿期,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逐渐形成了一般的审美标准。整个幼儿期的儿童正处在审美标准和非审美标准的分化阶段。

年龄较大的幼儿表现出审美理想的萌芽。具体的表现是对漂亮童装的追求,对表演活动的追求,对舞蹈和乐器演奏的追求等。

3.审美感兴力的发展

(1)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4~5岁的幼儿能成功地模仿打出2、3或4个音符组成的简单节奏模式。6岁儿童大多能准确地模仿3、4个音符组成的节奏模式。总地来说,一个6~7岁的孩子在音乐方面已拥有许多基本技能。如果他比较聪明的话,应能理解音乐体系中最基本的节拍、和声、终止式和各种配合,如给他一点提示和引导,他还能将这些部分组合成一个音乐的单元。

本特利的一项测试表明,大多数7岁的儿童能分辨出一个440Hz的音和一个与之相差12Hz的音的音高差别,萨金特和罗奇的实验表明,教一些3~6岁的儿童唱三段8~16小节的曲调,分6个训练期一共3周,最后一个训练期结束后的一周,要求这些孩子重新唱出这些曲调,并对他们的复唱在音高、旋律、音程及调性方面进行评分。结果是:3~4岁儿童在音高辨别方面能力最强;5~6岁的儿童在音程和调性两方面表现较好。

在唱歌方面。在5岁儿童的记忆中,已拥有一个广泛的保留曲目,这些曲目反映了儿童的文 化背景。5岁的儿童已能较好地唱出一首歌曲,虽然离完整和准确仍很远。

我国幼教工作者曾指出,对5岁左右的儿童可以教识乐谱,教乐器演奏。这时的幼儿对照乐谱可以用乐器奏出歌曲或音乐。

(2)绘画能力的发展

3~7岁的儿童在绘画方面已经从涂鸦期,经过象征期的过渡,进入了图式期(或定型期),个 别幼儿已进入写实期。在图形和色彩识别方面,幼儿的感知能 力都有相当快的发展。

(3)审美评价能力的发展

儿童审美评价能力的发展是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能比较综合地反映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水平。根据我们的研究,5岁以上儿童已经能够采用一般的审美标准,评价同伴和自己的绘画作品,还能够评价儿童唱歌和跳舞的优劣。当然,他们还没有掌握艺术性审美标准。

三、审美态度与趣味的发展(审美心理向艺术性的审美水平过渡)

学龄期(7~12岁左右)

1.小学生的审美态度

小学儿童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丑与美的标准,他们已经能够独立地区别美与丑的事物,以及美与丑的事物特征。小学儿童有时模仿老年人的言行动作,模仿电影、电视中“反面人物”的言行动作,甚至模仿残疾人的动作。这表明小学儿童开始有了丑感,并开始接纳“丑的”审美形态。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看电影时能够表现出对剧中悲剧角色的同情,有时被感动得流泪。这表明小学高年级儿童已经有了悲剧感,并开始接纳悲剧的审美形态。小学高年级的个别儿童开始出现朦胧的崇高感和幽默感,这是崇高和幽默审美态度的萌芽。

2.小学生的审美趣味

绝大多数小学低年级儿童和一些高年级儿童仍然喜欢看电视节目中的动画片,但对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更加关注。小学高年级儿童一般都比较喜欢哼唱当时的流行歌曲和流行音乐,表 现出对流行歌曲的偏爱。小学生普遍喜欢看连环画和插图较多的儿童读物,表明他们偏爱形象化的书籍。一般来说,男生比女生更偏爱美术,女生比男生更偏爱唱歌跳舞。男生的审美兴趣似乎被体育方面的兴趣所挤掉。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少量的艺术性的审美标准。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评价唱歌优劣时,以音量的大小,歌词的准确程度,能否完整把歌唱下来为标准。而到了高年级,则以音乐的优美程度、是否“跑调”和旋律是否明确、以及有没有感情为评价标准。这表明小学高年级儿童开始采用艺术性的审美标准来评价艺术形式。再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评价朗读课文优劣时,常以声音是否洪亮、吐字是否清楚、朗读是否连贯为标准。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们开始以朗读是否抑扬顿挫,是否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为评价标准。这也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采用文学艺术的标准。

小学高年级学生中的个别学生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创作的欲望。具体表现为设计墙报、黑板报,布置联欢会的会场,创作小型文艺节目等。个别高年级小学生还有了审美理想的萌芽 ,表现为自己将来打算成为一个美术家或歌唱家等等。

3.小学生的审美感兴力的发展

(1)音乐能力的发展

前面说过,7岁儿童能够分辨“四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而12岁的小学生中大多数能分辨 出“八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这说明音高辨别力在小学阶段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