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老师
20572700000001

第1章 引爆情商型孩子的潜能(1)

一、孩子的潜力(孩子潜能的开发与目的)

人的脑细胞数量达140亿个之多,据专家们研究,人们目前只能使用自己脑细胞数量的百分之几,就是说,还有90%以上的脑细胞没有用上。

那么,人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孩子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呢?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陶曼博士做了关于儿童潜能的调查与实验,并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果。

二岁的女孩埃娜可以顺利地讲解《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三岁的彼埃尔成了当地一家私人电脑公司的软件程式员;四岁的女孩苏珊娜通晓了四国语言;四岁的男孩马丁已经不满足于母亲的教育进度,尽管他母亲的教育水准之高在别人眼里已经不可思议。马丁的日语使日本人不敢相信他没有去过日本。他还经常到当地的图书馆借书,图书管理员说:“几个月来,我一直认为他是为父母借书。”更令人感兴趣的是,马丁邻居家的几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常常来马丁家和他一起完成作业。马丁不止一次地向这些大同学讲解他已经完成而他们尚未去想的问题。

而陶曼博士的一位学生也使一位音乐教授为他的耳朵大伤脑筋,因为他的耳朵告诉他这个唱片的演奏者起码有十年的演奏经验,而唱片上却写着“演奏者:史歌德,四岁”。他还不知道,此刻一些美术教师正在为同一个史歌德对马蒂斯的野兽派作品的独到见解而大鼓其掌呢!

这些孩子出自于同一所学校,接受同一种教育方法,同是陶曼博士的学生。

长期以来,陶曼博士一直从事于低能儿童的智能教育。一批智商在70~75的低能儿童经过陶曼博士一年的努力教育,有95%智商达到了90以上,这意味着他们已经与常人相差无几。

十年前,陶曼博士产生了一个想法,低能儿童经过适当的教育可以变得智力正常,那么智力正常与智力超常的儿童又有多少潜力可挖掘呢?于是,陶曼博士精心研究一套全新的幼儿教 育法--大脑信息强化刺激教育法。这种教育法的原理是运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一切感觉渠道,来刺激大脑细胞的分裂、增殖和成长。

随后,陶曼博士精心挑选了一些智商在110~120之间的两三岁孩子,作为首批接受试验者。 这些孩子的家长有工程师、医生、教师,也有职员、售货员、装配工,马丁的母亲是位家庭妇女。第一步的工作是使家长懂得强化刺激教育法的意义及实施方法。

信息刺激教育法一开始就显得非常大胆。因为使用语言不能与两三岁的孩子交流,陶曼博士就放弃了正规语言训练,而用各种最浅显又能为孩子接受的符号来代替语言。这些符号包括点、线及其组合和各种简单图案。这些几何图型并不限于两度空间,还包括各种立体模型。用陶曼博士的话说:“否则,会使孩子缺乏空间想像力。”

在孩子有了简单的概念后,陶曼博士为他们开设了算术、语文、外语、音乐、美术、体操等课程。仅有的教科书是给家长看的说明书及注意事项。孩子们使用的是陶曼博士的自制卡片。几个月后,卡片的制作工作由家长负责。因为这时家长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陶曼教育法了。然而,制作卡片的工作量太大,家长们往往制作到深夜,这使得那些有工作的家长叫苦不迭,有的人不得不放弃对孩子进行这种教育,可是也有的家长为此辞退了工作。

陶曼教育法的效果是异乎寻常而令人信服的。但是,这批神童如何上学呢?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了,又能维持多久呢?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的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做父母和老师的应该 如何办呢?这将是人类继续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1.教育的目的

孩子懂得语言前的“教育”有决定孩子一生的意义,零岁儿的教育、幼儿教育、各种潜力的挖掘,其深刻意义就在这里。

为了达到科学的教育目的,首先要了解胎儿和新生儿的潜在能力。迄今,对胎儿和新生儿所具备的身体或精神上的能力是认识不够的。超声波诊断装置出现后,人们可以相当仔细地观 察胎儿了,发现了一些过去没有发现的胎儿、新生儿的能力。人们过去对胎儿、新生儿能力的评价是有错误的,因此,必须重新研究幼儿教育的理想状态、开始的时机和方法。这意味着对整个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极大的再认识。

许多教育内容及早进行会非常顺利,效果也显着。而目前的教育方法,好像是要人们一定要找一条艰辛的道路去走,一直要等到内在的潜力已经差不多消失了,才煞费苦心地进行事后处理,实在令人遗憾。

过去许多人怀疑,让孩子进行大规模的学习,大脑细胞是否会“爆炸”?或者像有些大人那样,得神经官能症?专家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决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情。首先,孩子会感到厌倦,厌倦后就停止去接受过量的教育。

教育的焦点在于,不应当首先培育以知识为中心的能力,而应该着力挖掘和培养精神和品德的能力。孩子们生来具有优秀的能力和潜力,但是通过早期教育形成的性格、气质会左右孩子的一生。这些离不开母亲的教育意识革命。母亲不仅要喂养孩子,还要做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担负着教育的责任。对孩子进行科技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而同时对孩子进行美感、人道、艺术的教育更加重要。因为,人类获得幸福,并不完全依靠科技的发达,还要依靠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人的向前发展。

从零岁开始的教育正在研究中,没有经典,父母可以自己去创造,不要被以往的经验所束缚,也不要为周围的传闻所干扰,母亲应首先坚定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和文化,那是人类具有丰富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果。现在,人还有许多有待挖掘的潜力,如果把这些挖掘出来,21世纪的社会将是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2.未来与展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情。未来孩子们将在什么样的世界中生活?作为21世纪主要角色的孩子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是每一个父亲与母亲都应当注意的问题。

人生活在世界上,一辈子都要不断地学习。今后的世界不会再有“完成教育”这一说法。即使是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也不算结束了学业。终生教育不仅仅是学者的事,由于知识和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像洪水般的产生,人如果不经常地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就会赶不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节奏。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培养孩子最大的自学能力,培养孩子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旺盛的创造力、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像力。

随着科学的发展,未来将是余暇时间充足的时代,那时候的人们会追求诸如音乐、绘画、体育、语言、文学、书法、棋艺等诸方面的训练,这为使他们获得艺术能力,从而具备通过艺 术语言去接触高级文化提供了可能性。

展望未来,我们将会迎来持不同观点的人们或者文化水平、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们互相接 触的时期。所谓“不同”,有各种含意,正常人见到残疾人与自己有不同之处,年轻人见到老年人与自己有不同之处,生活在不同社会的人们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样,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视角、不同社会的人们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彼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就会造就视野开阔的人。

作为父母与老师,也应该挖掘孩子这方面的潜力。现在许多孩子心胸狭小、自私自利、目光 短浅,以“我”为中心,应该让孩子懂得帮助残疾儿童、帮助老年人、爱护小生命等,使他们了解不同处境的人,逐渐取消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差别,如使正常人与残疾人之间的隔阂消除。这样的未来教育,将会越来越多地凭借艺术教育的手段来实现。

二、情商型孩子的“艺术细胞”(揭秘“艺术细胞”)

1.“艺术细胞”的特殊内涵

人们常常提到的“艺术细胞”,是一个生物学、遗传学、艺术理论上界限不清、概念比较模糊的用语。但它实质上反映出遗传学与艺术教育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相互渗透,天才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人的智力潜能开掘与丧失契机、选择契机的把握等问题。人们泛泛所指的“艺术细胞”是一个借代用语,它虽然在科学概念上与生物学的“细胞”完全不同,可它却具有细胞似的结构,具有“核质”、“核膜”、“核仁”等内容。

艺术是和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美是艺术的内核。法国着名雕塑家罗丹(1840~1917)曾这样说过:“在艺术家看来,世上的一切都是美的,因为在任何人任何事物上,艺术家都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这个真理就是美的本身。”艺术的本质是美,美的核心与内质产生了“艺术细胞”的美感效应。

一个人美的内质越优秀、越丰富,他的“艺术细胞”的增殖和发育就越迅速。那么“艺术细胞”除了美的内核外,还有哪些内容呢?

意趣:艺术形象(意境)中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接受者的理性。

情趣:艺术形象(意境)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接受者的情感。

谐趣:艺术形象的形式与所使用的技巧所产生的趣味,主要作用于接受者的审美感官。

诱导效应:用艺术形象的展示,把接受者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预定的路线。

震惊效应:出乎意料之外的惊服。这是艺术的一种特殊认识作用。

认同效应:艺术作品的内容与接受者的生活经验相接近,引起同感,这是一种带有情感性质的认识功能。

启迪效应:艺术的本质在于美,它将生活表面揭开,把生活的内在意义明澈地显露出来,使接受者领悟,受到启发。

感染效应:接受者对艺术所表达的美产生共鸣,既是理智的接受,又是情感的渗透。

象征效应:接受者把艺术的形象作为自己生活与心灵的象征图象,展开切身经验的回忆、反省、联想以及情感的表现等一系列精神活动。这是艺术影响人的感情世界的一种职能。

净化效应:艺术的情感弥漫着接受者的心灵,从而引起接受者原始情欲的升华和功利观念的中止。这种活动已经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是艺术潜移默化的集中表现。它在塑造人的灵魂上发挥最深刻的作用。

谐谑效应:类似于儿童游戏的满足所产生的心理快感。

“艺术细胞”功能和作用的发生,无不伴随着人的心理、生理活动。它不仅仅在孩子身体中的各个感觉与接受器官中发展、分裂、增殖,而且还在孩子们的思想、感情境界里升华。

2.真有“艺术细胞”吗?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在会“唱歌”的雄黄雀大脑中发现一种新的生命组织。这种新的生命组织控制着雄黄雀的“音乐兴奋中枢”。在小心地把这种生命组织破坏之后,原来会婉 转鸣唱的雄黄雀变得痴呆沉默,丧失了“音乐的感觉”。把雄黄雀的这种生命组织经过特殊手术移植进雌黄雀的大脑中后,原来只是被动聆听情歌的雌黄雀,出人意料地一鸣惊人,居然无师自通地“唱”起了迷人的“歌曲”。也许这种还没有被命名的生命组织,就是黄雀的“音乐细胞”吧!

人们也许会问,那么人也会有“艺术细胞”吗?可惜的是,生命遗传学至今还没能证明人的大脑中真的有“艺术细胞”。

但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根据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现象,也就是人类脑功能活动的特点,区分出三种类型的人。前苏联着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根据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人脑功能活动的不同特点,把人划分为三种类型。

艺术型:第一信号系统占相对优势的人。艺术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的特点是具有直接印象的鲜明性、知觉和记忆的形象性、想象的丰富性。

思维型:第二信号系统占相对优势的人。思维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特点是倾向于分析和系统化,倾向于比较概括和比较抽象的思维。

中间型:两种信号系统相对平衡的人。中间型的人,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但水准较低,也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但水准较高。尤为重要的是,在教育中间型的孩子时,父母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开掘孩子的智力潜能,打破两种系统的平衡,使孩子被埋没的潜能得以迸发。

在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属于中间型的,艺术型和思维型的人是少数,有的甚至被埋没,并没有表现出类型代表者的特点。

从学习绘画、音乐中可以考察一个人在脑功能及生理功能方面显示的能力的类型差异。对于幼儿来说,接受艺术教育、从小培养“艺术细胞”不但是才能或英才教育,而且是对其一生发展的考察。因此掌握孩子脑功能的类型特点,对于父母和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明显的艺术型的孩子,父母应及早地给予较多的艺术熏陶。

3.“艺术细胞”的家族性

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实质上是发展孩子的特殊才能。特殊才能并不等于天才,天才也不是与生俱有的“艺术细胞”。无论如何,特殊才能具有相当程度的遗传基础,这一点可以由一些着名的“艺术家族”证实。

我国东晋时期的王羲之是着名书法家,他的第7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对后世的行书、草书影响很大。陈、隋时代的书法家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一说九世孙),继承祖法,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广为流传,影响初唐书学。

着名的音乐家族巴哈家族,八代136人中有50位男子成为着名的音乐家。其中影响最大、成 就最高的是约翰?赛巴斯蒂安?巴哈,他的儿子就有5人是着名的音乐家。在八代人中,成功的比率为36.7%,由于遗传的选型配合,热爱音乐事业的人总喜爱选择音乐爱好者成为终身伴侣,所以会出现音乐人才诞生、成长的家族性倾向。还有着名的莫札特和韦伯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具有杰出音乐才能的人。

在世界绘画史上着名的铁坦家族中,有9人是杰出的画家。我国着名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儿子、孙子中有几位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国画家。

在演唱艺术方面,这种遗传性更为明显。我国着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的儿孙辈中有几人都是嗓音清越,作、唱、念、打俱佳的京剧艺术家。可见,表演歌唱的物质基础嗓音、声带是具有遗传特点的。

这些事实说明,不同门类的“艺术细胞”有着某些“共同的基因”,如音乐、绘画、诗歌中的节奏、节拍、结构、色调等有着接近的内涵。这些“共同的基因”长期刺激几代人的大脑,促成了艺术型人才的诞生。

当然,“艺术细胞”的家族性特点是不能概括人类遗传规律的奥秘的。人类是在遗传的变异中前进的。我国“画圣”吴道子和“塑圣”杨惠之的家族中,都没有再出现过画师和雕塑师。“诗仙”李白和大诗人白居易的子孙中,也没有出现过着名的诗人。遗传史上的事实证明,智力、智力潜能、特殊才能不仅仅是由遗传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及后天的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

4.艺术才能与后天因素

任何时代的人的智力都是那一时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产物。因此没有哪种智商测查能够不考虑文化教育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