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2042900000016

第16章 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初探(15)

1950年初,胡志明主席秘密访问中、苏。在北京期间,胡主席代表印支共产党中央向中国提出了援越抗法的具体要求。经商定,中共中央决定派陈赓大将赴越,帮助组织边界战役,并决定派遣以罗贵波为首的政治顾问团和以韦国清为首的军事顾问团人越,协助越南进行政权和军事斗争等方面的工作。

1950年9月,在中国的支持下,越军发动“边界战役”,在两个多月的战斗中,歼敌8个营,共计六千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解放边界地区五个市、十三个镇共35万人口,收复了长达750公里的边界地区,巩固和扩大了越北根据地。从此,越南与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一片,使抗战的越南获得可靠的大后方。在北部战场上,越军掌握了军事主动权,战争进入了局部反攻阶段。

(三)反攻阶段(1950年秋至1954·年春)

中国革命胜利后,加深了美国对共产主义在印支地区蔓延的恐惧。因此,自那以后美国加强了对法国的援助。越南军民在边界战争中取得的空前胜利,标志着越军在越南北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权。在这样的背景下,1951年2月,印支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宣光举行。胡志明在政治报告中提出当时的新任务是大力发展军民力量,多打胜仗,“从而转向总反攻”。大会决定将“印度支那共产党”更名为“越南劳动党”。大会选举了以胡志明为主席的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3月,越盟和越联合并,组成越南国民联合阵 线,抗法民族统一阵线得到进一步扩大,成员达一千多万人。为促 进越、柬、老三国人民抗战的发展,1951年3月,越南国民联合阵 线、高棉伊沙拉克阵线和寮国伊沙拉阵线的代表举行会议,决定组 建越南一高棉一寮国人民联盟委员会。

法军在边界战役失败后,边收缩边向北越增兵。至1951年年 初,法军在印支战场兵力总数约达26万人,其中约九万人配置在 北越。越军在越北部主力为5个师又5个团,约9.7万人。双方在 越北部兵力相对均势。在这一背景下,从1950年年底至1952年年 初,越军继续扩大在北部战场的主动权,先后组织了红河中游、东 北、宁平和和平四个战役。据越方材料统计,共歼敌3.39万人, 其中和平战役歼敌2.2万人,解放两百多万群众,恢复和扩大了敌 后根据地,粉碎了法军企图切断越方南北交通线的阴谋。

随着战争的进展,越军不断发展,到1952年夏已拥有兵力3l 万多人,其中主力部队约11万多人,其余为地方部队。与此同时, 法军在印支总兵力为32.5万人,其中伪军16万人。其兵力部署进 一步向越南北部倾斜,在该地区的步兵、炮兵和装甲兵分别占其总 数的近50%、60%和75%。

鉴于法军主力集中在越南北部,尤其是红河三角洲地区,中国 军事顾问团建议越军将战略进攻转向法军力量薄弱的地区。1952 年4月,越南劳动党中央接受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举行会议并 决定避实就虚,把下一阶段进攻的矛头由平原地区转向西北战场, 准备适当时机发动西北战役。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越军于1952 年10月14日至23日发动了西北战役。整个战役歼敌1.38万人, 粉碎了敌人建立“傣族自治区”和“依族自治区”的阴谋,解放 了西北地区25万群众和2.8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与此同时,老挝、柬埔寨的抗战力量不断发展,解放区也日益扩大。

进入1953年,朝鲜停战已趋于明朗,越南抗法战争地位上升,成为两大阵营斗争的新焦点。美国加大了对印支法军的援助力量,1952年美国援助2000亿法郎,占法国对印支战争预算的35%;1953年援助2850亿法郎,占战争预算的43%;1954年援助为5550亿法郎,占战争预算的’73%。

美国边增加援助,边敦促法国加强军事力量,制定全面扭转被动局面的战略计划。1953年5月,法政府调派纳瓦尔将军出任印度支那法国远征军总指挥。赴任前,纳瓦尔与美国防部协商,共同制定了一项军事计划,称为“纳瓦尔计划”。该计划妄图在1953年秋至1955年春的18个月内,掌握印支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其具体内容是:第一步,在1953年冬至1954-年春,在北部避免与越军作战,在南方则实行战略进攻,以夺取更多的战略要地;第二步在1954年冬至1955年春,建立机动兵力后,集中力量在北方与越军决战。

为了战胜敌人,越南党和政府在动员战争的同时,很重视培养民力,主要是对农民。在解放区开展了减租、减息,分配公田,将法国殖民者和越奸的土地分给农民的运动。1953年4月,胡主席颁布《关于土地政策的法令》;11月,越南劳动党颁布《土地纲领》;12月,越南国会通过《土地改革法》。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抗法战争向前发展,并为后来的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53年11月,越南劳动党中央讨论了战场上的形势并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制定了1953年至1954年冬春季攻势。其具体作战计划是:在北方战场,使用一部分主力向西北方向进攻,歼灭占据莱州的法军,完全解放西北地区;使用部分主力配合老挝巴特寮解放军作战,在老挝境内发起进攻,扩大老挝解放军。如法军增援西北,则增调主力去西北歼敌,如法军向越北根据地纵深进攻;则诱敌深入,使用主力歼灭之。在南方战场,根据各地的情况和力量对比,第五联区的部队亦应按照北方战场的作战方针,不为法军的进攻所牵动,以少数主力配合根据地的地方部队及游击队,对付法军向根据地的进攻。同时,集中大部分主力展开外线作战,积极向西原山区发动进攻,争取消灭一部分法军,解放一部分国土。南方力量较小的各游击区,要利用法军集中兵力于其他方向的有利条件,大力加强游击战争,扩大游击根据地。这一计划强调了积极、主动和机动灵活的方针;同时也体现了先取西北和上寮,逐步向南推进的战略方针,与纳瓦尔计划的战略方针是针锋相对的。

1953年11月中旬,越主力部队按既定的战略方针秘密进军。同年12月10日,1953年至1954年冬春季攻势,以莱州战役拉开序幕。经过十天的追击、围歼,消灭法军24个连,解放了省会莱州的全部地区,并对奠边府法军形成包围态势。

在攻打莱州的前后,1953年12月21日,越南老挝联军出其不意进攻中寮地区,仅在三天之内,歼灭法军机动部队和炮兵2200人。接着老挝越南联军挺进湄公河,解放他曲市,分割9号公路,解放沙湾拿吉东部,而后几乎解放了中寮广大地区。

越军一个营奉命进军下寮,歼灭阿速坡敌军后向沙拉湾前进,1954一年1月底全部解放波罗芬高原。

接着越军继续向南推进,配合高棉伊沙拉克解放军解放柬东北地区,并把柬东部和东北部根据地同中、下寮地区连在一起。

1954年1月27日,越军进攻西原敌军,解放昆嵩市和西原北部一个拥有1.6万平方公里、20万人口的战略地盘,迫使敌人停止攻打富安。

为了迷惑法军,进一步孤立奠边府据点群和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越、老联军突袭上寮,完全解放了丰沙里和南乌江流域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追击敌人残军到湄公河,逼近京城琅勃拉邦。

当越军主力在多方面展开1953~1954年冬春攻势的同时,遍及敌后各地的越南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也大力开展配合行动。经过几个月的活动,东北部平原,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已占法军控制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在中部整个冬春战役期间,游击战争也非常活跃,原有的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得到恢复和扩大,并解放了许多新地区。在南部地区,越地方部队迫使敌人从上千个据点撤走。

到1954年3月初,军事形势的演变证明,纳瓦尔计划的重要部分遭到了破产;敌人集中兵力的计划已先失败。原来集中在北部平原的44个营现在只剩下20个营,而这些营也被分散去保卫各条交通线,其中大部分丧失了机动能力。为了争夺战场主动权,法军在3月12日继续实现还没完成的阿特朗战役,并调派部队从归仁登陆。他们没有想到,就在第二天,越军向据守在奠边府集团据点的法军发动了进攻。

为了夺取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战前越中两党两军高层领导深入交换过意见,越南战役指挥部和中国军事顾问团一起制定了战役初期的作战方针是“速战速决”,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改为“稳扎稳打”。越方参战总兵力约5.5万人,民兵26万。整个战役经历三个阶段,激战55昼夜,越军歼敌1.6万人,生俘法军将军德卡斯特里及据点群全部指挥人员,击落敌机62架,击毁坦克4辆,缴获重炮30门、坦克6辆及全部武器装备。奠边府大捷为粉碎“纳瓦尔计划”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在1953—1954一年冬春季攻势中,越军在各个战场歼敌11.2万多人,解放了北、中、南的大片土地。越南军民在这次行动中,尤其是奠边府大捷,有力地配合了日内瓦会议的外交斗争。

三、关于印度支那的日内瓦会议

根据1954年1月25日至2月18日在柏林举行的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达成的协议,在讨论了朝鲜恢复和平问题之后,日内瓦会议开始讨论印度支那恢复和平的问题。奠边府大捷和老、柬抗法斗争形势有利的发展,对日内瓦会议的成功起了决定性作用。法军在奠边府的失败使美国企图扩大与延长印支战争的阴谋破产,法国主战派受到沉重打击。拉尼埃内阁于1954年6月18日辞职,停战派的戴斯·弗朗斯组成新内阁。于是,7月20一21日,法、美、英、苏、中及印支三国代表在日内瓦会议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谈判中达成协议,与会国签订了《关于在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发表了《最后宣言》。

《协定》与《宣言》的基本内容是:立即在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与会各国保证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停战后印支三国不得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并禁止任何外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设立国际监察和监督委员会,负责监察协定的实施。越南在北纬17度线以南、九号公路稍北划分一条临时军事分界线,建立非军事区,越南民主共和国军队在军事分界线以北集结,法军在该线以南集结。1956年7月,越南全国举行自由选举,实现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停战后老挝寮国战斗部队在桑怒省和丰沙里省集结。老挝和柬埔寨在1955年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以实现各国的统一。

美国代表史密斯没有在会议的《最后宣言》上签字,他发表了一个单独声明,虽然表示“美国将不会使用威胁或武力去妨害”这些协定的实施,但“美国将充分关切地注视违反上述协定的任何侵略的再起,并认为这是严重威胁国际和平和安全的”,从而为后来美国寻找借口干涉越南内政,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埋下伏笔。

)第三节为解放南方保卫北方而斗争

1954年7月20~21日《日内瓦协定》签订后,越南暂时被分裂为社会制度不同的南北两方。不肯放弃侵略政策的美国,取代了法国殖民者的地位,从露骨的干涉到很快地把越南南方变成新型殖民地,又从派军入侵南方开始把破坏性战争扩大到越南北方。在这个历史阶段里,越南劳动党领导全国人民同时进行两种不同性质的战略任务:在南方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和在北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朝着解放南方、保卫北方,ll进而实现国家统一的共同目标迈进。

一、北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抗法战争结束后,越南党政首脑机关从越北返回首都河内,1956年5月16日,最后一部分法军撤到越南南方,北方恢复和平。在新形势下,越南劳动党中央政治局提出三年计划;(1955—1957年),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医治战争创伤,同时继续进行土地改革, 使北方向社会主义前进。

越南北方人民用三年的时间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一些重要经 济指标如电力、布匹、粮食已达到和超过战前(1939年)的水平;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方面也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土地改革将地 主近100万公顷的土地分给了两百多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越南劳动党1960年9月在河内召开的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 着抗法战争后恢复和经济所有制改造时期的结束和较大规模的有计 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此次大会再次选举胡志明为党中央委员会 主席。他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大会“是在北方建设社会主义和争 取和平统一国家的大会”。

在全国进行抗美救国战争年代里(1965—1975年),越南北方 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这一时期利润和收入分配的社会政策带有 统包和平均的性质。在战争环境商品不丰富的条件下,越南政府对 国营成分的职工实行工资制的同时,还实行了定量供应、平价凭票 供应生活必需品的政策。在农业合作社中,粮食生产出来后按定 额、按基本需求来分配,剩余的部分才按劳动工分分配。在教育和 卫生方面,大学生、中专生和职业教育口的学生都享受助学金。托 儿所、幼儿园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国家的低供应。看病、治病、住院 不用付款。房租、水电费大部分由国家负担等。

在战时,由于越南广大人民的高昂的爱国热情,忘我的劳动, 再加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的军事、消费品和生产 设备物资等方面的巨大援助,才有条件实现广泛的统包政策。这_二 分配政策,在战时对稳定部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巩固后方具有积 极的意义,但国家也承受了很重的负担。

二、美国把南越变成新型殖民地

《日内瓦协定》签订后,美国取代法国老殖民主义者,在南越推行新殖民主义,建立反共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