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66个方法
20197100000011

第11章 培养孩子交际处世的好习惯(1)

每天向周围的人问声“早上好”

也许您和您的孩子都认为说“早安”是很简单的事,或者没有这个必要;而且即使一部分人说了,可声音小得连身边的人都听不到;或者是表情木然,毫无热情地像例行公事似的,这样的问候也得不到好的效果。

问声“早上好”,就是打破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一直处于停顿状态的人际关系,表示重新开始新一天的人际交往,所以这是与人交往时应该养成的一个好习惯。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新的一天中,与人交往时更加和谐圆满,那么就应该提醒他无论何时都要清新、明朗地和周围的人道声“早上好”。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明了“早上好”的作用。

一天清晨,在一辆公交车上所有的乘客都板着脸,或沉思,或看报纸,或打盹。当车停靠在一个小站时,上来了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小男孩,从外表上看,就知道她们是一对母子。

“妈妈,车里怎么这么安静啊!”小男孩看了一眼车厢里的乘客,不解地问妈妈。

“儿子,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使车厢里的气氛活跃起来!”

“什么方法?”

这位母亲俯身在儿子耳边小声地说了三个字。

“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儿子说完,转身走到车厢中央,用愉快的声调大声说道:“叔叔,阿姨,早上好!”

小男孩这一喊不打紧,全车厢里的人都睁大了眼睛,机械地跟着说:“早上好!”可是刚说完,全车厢里的人都禁不住笑了起来。邻座之间的乘客甚至接着聊起了天,车厢里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妈妈,您这一招真灵!没想到‘早上好’这三个简单的字是如此神奇!”小男孩兴奋地对妈妈说。

从那以后,小男孩每天早晨上学时,在楼道里碰见了打扫卫生的阿姨,他总会礼貌地道一声“早上好”;在电梯里,他会对开电梯的师傅说一声“早上好”;在小区里,他会对晨练的爷爷、奶奶们道一声“早上好”;进校门时,他会主动向传达室的爷爷问一声“早上好”;见了老师、同学也如此。慢慢地,小男孩发现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多,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对他友善的微笑,小男孩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的童话世界里”,因此,他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早上好”虽然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语,但它是亲善、友好的表示,更是一种信任和尊重。

“早上好”一旦说出了口,双方都有了亲切感,有了交流的愿望,这样在缩短彼此间距离的同时,沟通也就畅通无阻。因此,提醒您的孩子每天早上都用愉快、明朗的声音向周围的人说声“早上好”吧,没有人会因此感到不愉快的,不管是对谁都一样。自己每天早上坚持向周围人打招呼,道一声“早上好”,您的言行将会影响孩子。告诉孩子“早上好”不仅适用于问候熟悉的人,也适合问候陌生人,甚至包括与自己有矛盾的人。父母也要主动对孩子说“早上好”。向孩子讲述礼貌、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使孩子明白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礼”字先行。

外出或回家时要主动与长辈打招呼

“津津,你奶奶在做饭,马上就好了,你别到处乱跑,你到哪儿去得告诉爷爷一声。”暑假的一天,津津的爷爷见他要出门,忙喊道,可回答他的只是一声“咣”的关门声。

“乐乐,你回来了。来,告诉爸爸你们在夏令营都举行了些什么活动?”门铃一响,见是参加夏令营的儿子回来了,爸爸忙迎了上去,一边帮儿子解下背包,一边高兴地问。然而,乐乐只是冷冷地瞟了爸爸一眼,也没与坐在客厅里的爷爷、奶奶打招呼,便径直地从冰箱里拿出一罐可乐,边喝边在电视机前坐下,拿起遥控器把电视调到少儿频道。这一切都做得那么自然、随意,在乐乐的眼里,一家人就好像不存在,不需要打招呼似的。

在现在家庭里,以前传统的家教观如“德、行”已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才、智”家教观念。而独生子女代的形成,使父母更加注重对他们进行“才、智”方面的教育,而常常忽略了“德、行”。因此,在不良家教的影响下,很多孩子都盲目自大,不讲礼貌,也不懂得礼貌。事实上,良好的礼仪与礼貌能使一个人的品质增色,如果不讲礼貌,没有教养,所有别的品质就会大打折扣,就会贬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毫无用处。

因此,孩子进出家门时当“闷葫芦”,不愿主动与长辈打招呼,首先应该从父母身上找原因。父母进出家门时,能主动热情地与长辈打招呼的,孩子也会主动与长辈们打招呼;反之,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或外出进家门时,不愿与长辈们打招呼、问好的,则会给孩子留下负面影响。所以,要想让孩子主动与长辈们打招呼,父母就应当从自身做起。在这方面,王芬的父母就做得很好。

每天早晨上班时,王芬的父母都会对她的爷爷、奶奶说:“爸、妈,我们上班去了,有什么事您就给我们打电话。”或是“爸、妈,我们走了,冰箱里有现成的菜,你们中午自己做饭吃,晚饭就别操心了,我们俩谁下班早谁来做。”

晚上下班回家时,王芬的父母一进家门就会对两位老人说:“爸、妈,我们回来了。”如果老人中有谁不舒服,在卧室里休息,他们一定会去卧室问候。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王芬也养成了讲礼貌的好习惯。上学时,她总是先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再见,才打开大门;放学回家一进门,她也总是主动与长辈们打招呼、问候,还经常告诉他们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外出或回家时,不愿意主动与家里的长辈打招呼,父母应该对其批评教育,同时还应该创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孩子就会逐渐养成主动与长辈打招呼、讲礼貌的好习惯。告诉孩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动与长辈打招呼,是晚辈们必须具备的礼仪之一。同孩子一起回忆爷爷、奶奶和其他长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培养孩子对长辈的感情。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告诉孩子与人打招呼时,态度要热情。尊重别人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朋友、同学之间感情再好,也不要去探听别人的隐私,即使是他们主动告诉你他自己的秘密,你也应该“守口如瓶”,不要四处张扬,否则,你就会失去朋友、同学对你的信任。

“王力,你刚才给谁发电子邮件?”从计算机机房出来时,乐志问王力。

“以前的同学。”王力淡淡地说。

“是女同学吧!我看你发邮件时的样子好开心耶!”

“这个你没必要知道吧。”王力说完,丢下乐志走了。

“嗨,小海,听说夏雨转到我们班之前,在原先的学校名声特臭,你知道吗?”放学回家的路上,乐志对小海说。

“不知道。但我觉得夏雨这人挺好的,人善良,成绩又好,而且常帮助其他同学补习功课,没看出他哪儿‘臭’呀。”

“夏雨还挺能伪装的!听说他在原先的学校有好多故事呢,你想不想听,我可以给你讲一两件听听。”

“没兴趣!”小海说完,跳上一辆公交车走了。

“冬冬,你爸爸不是已下岗了吗?你家哪来的钱为你买李宁牌的运动鞋呢?”乐志问道。

“怎么,我们家的账本还要向你公开吗?”冬冬说完,白了乐志一眼,转身朝操场方向走去。

“杨佳,文淼今天没来上学,听说他爸出事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在食堂排队买饭时,乐志拽了一下站在自己前面的杨佳,问道。

“不知道!”杨佳回答说。

“不知道?你和杨佳的关系不是最铁吗?”

“我们的关系是要好,但我不像你,活脱脱地一个‘包打听’!”杨佳说完,不再理睬乐志了。

孩子喜欢打探别人的秘密,除了好奇心外,主要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而不寻问他人敏感的事就是尊重对方的具体表现。因此,这就需要父母多留心孩子,一旦发现孩子像个“包打听”似的到处探听别人的隐私,或对别人敏感的事刨根问底,父母就应该立即制止其不当的言行,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定要向孩子讲明白:打听别人隐私或传播别人秘密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这样的行为不但会令人反感,也会给自己的人际交往留下障碍。

不过,要想让孩子立即改掉这个坏习惯并不容易,但父母不能因此而采取过激的行为,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对孩子有耐心,要经常提醒孩子:与人交往时要尊重对方,对方不愿意说的事情,即使再好奇,再想知道真相,也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切忌去打听,更不要挖空心思地去套话,这些行为都是交往处世的大忌。只要父母能有耐心地正确引导,孩子会慢慢纠正这个坏习惯的。告诉孩子与人交往时,不要问对方敏感的话题。告诉孩子不要动别人的抽屉。告诉孩子不要把别人的秘密到处张扬。与人交往时,要有礼貌,要多听少说。尊敬自己不喜欢的人

在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喜欢所有的人。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喜欢。但是,不管是我们喜欢的人,还是不喜欢的人,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因为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孩子也一样,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即使不喜欢某人,但是一定要尊敬他,因为几乎没有人不希望获得别人的尊敬,也很少有人会讨厌那些尊敬自己的人。

“王博,你帮妈妈去叔叔那儿买份晚报。”肖丽带着儿子出地铁口时,指着旁边的报摊对儿子说。

“妈妈,为什么每次您都让我买他的报纸?咱们小区门口就有报摊啊!”

“儿子,天快黑了,那位叔叔在这儿卖报挺不容易的,你快去。”

“我不去!”

“为什么?”

“我讨厌他,听我们同学王英说,这个人以前是个坏人,做过很多坏事,刚从监狱里出来不久呢。”

“是的,这位叔叔以前的确做过坏事,但他现在已改过自新了,你应该尊重他,怎么能用老眼光看他呢?你不能因为不喜欢他就不买他的报纸吧。”

“妈妈,我不喜欢他,为什么还要尊敬他呢?”

“儿子,喜欢与尊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你可以不喜欢很多人,但你一定要尊敬所有人,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美德。就像你不喜欢小区打扫卫生的阿姨,抱怨她们身上沾满灰尘,但你想过没有,她们身上沾满灰尘,却换来了小区环境的整洁、干净,所以你没有理由不尊敬她们。同样的道理,那位叔叔在这里卖报,能方便很多人,而且他现在是通过诚实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你又有什么理由不尊敬他呢?”

听完妈妈的一番话后,王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从妈妈手里接过5角钱,来到报摊前,礼貌地说:“叔叔,我买一份《晚报》。”

“好的,小朋友。”

“谢谢叔叔。”接过报纸转身时,王博又礼貌地说:“叔叔,再见!”

“小朋友,再见!”卖报纸的中年人热情地说。

事实上,教育孩子尊敬自己不喜欢的人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父母在生活中不愿意做个有心人,不愿从一些细微之处来正确引导孩子,一部分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表示不尊敬时,认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其实,有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他们混淆了“喜欢”和“尊敬”的概念。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有理由不喜欢别人,但没有理由不尊敬他,除非他是一个品德败坏的人。告诉孩子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尊重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告诉孩子既要尊重家里的长辈、学校的老师、亲戚朋友,也要尊重那些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人,不管他们从事的工作多么卑微,都应该对他们表示尊敬。告诉孩子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乐意接受别人的忠告

在一次狞猎活动中,一位猎人抓住了一只会说话的鸟。

“请你放了我吧,”这只鸟说,“我将给你三条忠告,作为报答。”

“好吧,你先告诉我,”猎人回答道,“我发誓会放了你。”

“第一条忠告是,”鸟说道,“做事不要懊悔。”

“第二条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相信。”

“第三条忠告是:当你爬不上去时,别费力去爬。”

然后,鸟对猎人说:“该放我走了吧。”猎人依言将鸟放走了。

这只鸟飞起后,落在一棵大树上,并向猎人大声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并不知道在我的嘴中有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正是这颗珍珠使我这样聪明,并能开口说话的。”

于是,这个猎人很想再捕获这只放飞的鸟,因为他想得到鸟嘴里的珍珠。猎人跑到树跟前开始往树上爬。但是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脚下一滑,他掉了下来并摔断了双腿。

鸟嘲笑猎人道:“笨蛋!我刚才告诉你的忠告你全忘记了。我告诉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别后悔,而你却后悔放了我;我告诉你如果有人对你讲你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就别相信,而你却相信像我这样一只小鸟的嘴中会有一颗很大的珍珠;我告诉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别强迫自己去爬,而你却追赶我并试图爬上这棵大树,结果掉下去摔断了双腿。记住:这就是不听忠告的下场!”

鸟说完,就飞走了。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也像这位猎人一样,常常把他人的忠告置于脑后。其实,忠告都是前人的生活感悟、智慧的结晶,是经验,是真理。假如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善于接受他人的忠告并加以应用,这些忠告就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人生观和处世思想,并使孩子受益终身。遗憾的是,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见到下面这样的一幕:

“小朋友,随便横穿马路非常危险,你应该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一位中年人从马路边走过时,见一个背书包的小男孩正准备强行横穿马路,便拦住对他说。

“走好你自己的路吧!”小男孩斜了中年人一眼,一 甩胳膊,从车流中横穿过了马路。

“秋鸣,你现在不喜欢学习,将来肯定会后悔的!古人曾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怎么能动不动就逃学呢?”姥爷语重心长地对逃学在家正上网聊天的秋鸣说。

“别跟我讲这些大道理,我都1 6岁了,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你们谁也管不着!”秋鸣冷冰冰对姥爷说。

为什么善意的忠告总是令孩子们难以接受,甚至反感呢?我们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忠言逆耳。但凡是忠告,大多言辞犀利,直指对方要害或“痛处”,因此孩子从感情上难以接受。

其二,逆反心理。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大部分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您让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喜欢表现自我,喜欢“自作主张”,不愿意接受长辈或他人的忠告。

其三,说话的语气不妥。特别是有些长辈在给孩子忠告时, “权威”思想太重,总喜欢以长辈身份以大压小,以“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这样就容易使孩子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