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09

第9章 奇伟瑰丽的地理风情(8)

水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有水才有生命,才有生活。水,不仅使大研古镇不断注入新生的朝气,也成为大研的佳妙美景。泉水环绕连接每家门庭,开门即河,迎面即柳,形成高原水乡“户户泉水,家家垂柳”的特有风采。他们用水十分讲究,名为三眼井,即泉水喷涌的第一眼井供饮用;下流第二眼井为洗菜;再下流第三眼井方可用以洗衣服,严格分开,不准乱用。一石跨渠,即成一家,水绕民家,自然处处以桥通路。大研保存了许多座明清的石拱桥,虽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兵火焚毁,乃至多次大地震的破坏,石桥如故,至今依然雄跨主河,为这个“中国的威尼斯”、“高原姑苏”保留一份古朴的壮丽。

福建土楼

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福建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这里不单有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圆形的土楼,又名圆寨土楼、福建圆楼或客家围屋。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面积通常最为庞大。面积最大者可达72开间以上。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通常也是着重防御功能。

方楼在土楼中最为普及。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筑物。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甚至可达六层楼。最后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在南靖等地,还有一种叫交椅楼的生土楼,其建筑形式与方形楼大致相同。但前排房稍低,为平房或2层楼,左右两边稍高,为2层或3层楼,酷似座椅的扶手,后排房最高,可达3层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楼仿佛一把交椅,故俗称交椅楼。其特点是土墙前低后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冬暖夏凉。房间数达五六十间,居住15户约六七十人。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的长源楼是其代表。

五凤楼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以两厢房,一门楼等细部构造组成的该土楼类型,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三凹两突,仿佛中国古时笔架。五凤楼主要分布于闽西各县与漳州,湖坑镇的福裕楼是一座典型的五凤楼。后移民台湾的漳州客家人,将五凤楼建筑风格带至台湾。

除了圆楼、方楼、交椅楼与五凤楼之外,以形状分类的土楼尚有凹字形、半圆形、八卦形等。凹字形土楼主要分布于闽南南靖、诏安。半圆形分布于平和与永定。而八卦形的土楼则偶见于永定、漳浦、华安、诏安、南靖和我国广东东部。全国最大的八卦土楼则为道韵楼。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且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等。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需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的匠心独运。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武当拳术的发源地。相传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飞升。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

武当山不但风景优美,而且是我国一座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年间(627.649年),在此敕建五龙祠。到宋代,以崇祀真武帝君为根本理义,直接为皇室服务的武当道教基本形成。至明成祖朱棣封武当山为“大岳”,明世宗朱厚熄更封之为“治世玄岳”。这时武当道教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道教是发源于我国古代文化的本土宗教,当时我国有多座道教名山,而武当山的宫观之所以举世无双,与明成祖朱棣密切相关。

武当宫观始建于唐代,’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造。据史载,明成祖朱棣崇奉道教,在建设北京宫殿(今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坛等基本完工后,于永乐十年(1412年)即命人率30万众进驻武当山,大兴土木,以12年之功,从筠县(今丹江口市)城内的净乐宫到天柱峰金顶之绵延70公里的路旁,建成后来形成的九观、九宫、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梁、七十二岩庙等整套完整而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古栈道似银线串珠,连接着主体建筑和点缀性小品建筑,总计殿堂庙宇2万多间、400多处,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构成我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湛、工程之艰巨,实为世所罕见。如此浩大的工程,在我国名山开发史上可说是绝无仅有。整个建筑体系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政治意图,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每一建筑单元都建在峰、峦、坡、崖涧的合适位置上,借自然风景的雄伟高大或奇峭幽壑,构成仙山琼阁的意境,既体现了皇权的威武庄严,又体现了神权的玄妙神奇,创造了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名山景观。在修筑的12年里,朱棣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遣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朱棣再三叮咛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这也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武当建筑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邃,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些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都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台湾阿里山和日月潭

阿里山位于台湾省台中市嘉义县东北阿里山乡,主峰塔山海拔2600多米,地跨南投、嘉义二县,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关于阿里山名字的由来,有众多的传说。相传有一位叫阿巴里的高山族首领,英勇善猎,只身翻山越岭来此打猎,发现这里是一个适合生存的好地方,便带着族人来到这里生活,由此惹怒了住在这里的两条巨龙,巨龙给族人的生活带来了灾难。为了族人的安定生活,首领阿巴里练就了一身武艺,便去找巨龙决战,最后战胜巨龙,族人为了表示对阿里的尊敬,便以其名命名此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别的传说,给阿里山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

阿里山空间距离仅15公里,但由山下一层一层盘旋绕上山顶的铁路,全长72公里,连通各森林区的支线,总长度有l干多公里。沿途有82条隧道,最长的达1300米,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阿里山的森林面积约有3万公顷,由于气候的差异,从山下到山顶分别生长着热带、温带、寒带等十几种林木,在一座山上能同时见到这么多风格迥异的树木,这正是阿里山的独特之处。这里还出产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桧、扁柏和小姬松,被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到了阳春三月,阿里山又成为一个绯艳绚丽的樱林。这里的樱花驰名中外,每年二月至四月列为花季,登山赏樱花的游人络绎不绝。这里的森林与云海、日出,被称为阿里山的三大奇观。阿里山云海名列台湾八景之一,通常出现于天气晴朗、浮云遍布的日出或薄暮。秋天是观赏云海的最佳季节,此外,阿里山的日出,由于地球公转之故,四季出现位置与时间皆不同,成为阿里山的一大奇观,祝山观日楼是欣赏日出的最佳地点。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之一,美丽的景色为人称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又称龙湖,位于南投县中部鱼池乡的水社村,地处玉山山脉之北、能高瀑布之南。环潭周长35公里,平均水深30米,水域面积达900多公顷,是台湾风景中的绝胜。日月潭本来是两个单独的湖泊,后来因为发电需要,在下游筑坝,水位上升,两湖就连为一体了。潭中有一个小岛,远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故名珠仔岛,现叫光华岛,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如日轮,南半湖状似上弦之月,因名日月潭。旧时台湾八景之一的“双潭秋月”就是由此而来。

日月潭环湖重峦叠嶂,湖面辽阔,潭水澄澈,环境非常优美,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七月平均气温不高于22摄氏度,一月不低于15摄氏度,夏季清爽宜人,是避暑胜地。

日月潭四周,点缀着许多亭台楼阁和寺庙古塔,别有一番情趣。潭北山腰有一座文武庙,自庙前远眺,潭内景色,尽收眼底。南面青龙山,地势险峻,山中也有几座寺庙,其中玄奘寺是为纪念唐玄奘法师去西域取经,宣扬中华文化而建,寺内供奉着玄奘法师的灵骨供人瞻仰,增添了不少人文气息。

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等。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阴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被废除,而上元则经久不衰。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汨罗江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历。如今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因有民间传说这个时侯分开一年之久的牛郎织女将在天河鹊桥相会,故人们也视这天为我国传统上的“情人节”。七夕也称“乞巧节”,所谓乞巧,即妇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月饼、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全家人在一起赏月。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