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名字叫中国
20109400000043

第43章 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9)

明代中叶以来,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剧,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接二连三地发生农民起义,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明朝所患病症是综合性的,要想根除顽症,必须拟出切实可行的完备的改革方案。张居正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很快就组织和实施了全面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整顿吏治。张居正目睹时局的混乱,认为其症结在于吏治腐败,贪官为害百姓,救时之急务便是革新政治,由此,他制订了“考成法”,加强对文武百官的考核,使庸者下、能者上。2.整饬边防,改善民族关系。张居正意识到外患与内忧的深刻联系,因此,既注重北部和西南边疆的防守,又不放松对沿海地区的防范。3.量入为出,节缩开支。为挽救当时的财政危机,维持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张居正一方面裁减冗官冗费,节省皇室的费用,另一方面严加催征田赋和清理拖欠。4.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修治黄、淮,使黄、淮分流,减少水灾。张居正鉴于每年的赋税都在开春后发运,那时水患频仍,不是河水冲堤,就是河床干涸,又改革漕运制度,让漕船在十月兑运,到来年年初全部运完,以减少水害。

值得重点提到的是赋役制度的改革,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处,折成银两征收,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徭役税分摊在田亩上,这被形象地称为“一条鞭法”。丈量全国土地,田赋和徭役折银上纳,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再由官府雇人应役,这就相对减轻了人民赋役负担,保证了农时,也使得明朝的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这个办法推行久了,中央仓库里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政策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经过改革整顿,阶级矛盾暂时缓和了,社会经济也有相对的恢复和发展,府库钱粮充羡,边防力量加强,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日益腐朽的明朝得以荀延多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次改革的成效。

当然,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诸多波折。从改革一开始,反对派就疯狂攻击,其中攻击最厉害的是“夺情”事件。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父亲病逝。按当时“丁忧”制度,他必须辞官服孝二十七个月。但张居正心系改革事业,不愿前功尽弃,因此恳请皇帝“夺情”,不让他回乡守制。当改革面临危机时,他顶住压力,一一克服。然而人有旦夕祸福,最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首辅张居正逝世,反对派瞅准时机疯狂进行反攻倒算。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皇帝在张居正死后一度恍惚不安,最后稀里糊涂地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张居正的长子被逼自杀,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

自北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后世改革几乎就没有成功的,个中缘由,发人深省。当然,明朝改革失败也有张居正本人和改革阵营内部的问题,但这场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张居正去世以后,明朝已经接近山穷水尽。万历皇帝数十年不理朝政,代表大地主、大贵族势力的顽固派又掌了权,劳动群众生活更为痛苦。因此,张居正留在后世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位忧国忧民、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

明末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战争是指自1627年起,各路农民起义军与明、清军队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战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同时使处于北方的清军趁机入关打败农民军,统一了中国。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陕西白水县人王二率领饥民冲进县城,杀死严催赋税的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起义烈火首先在陕西燃起 绝不是偶然的。有明一代,陕西地区是明朝对残元势力斗争的前沿阵地,成为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地区之一。明朝藩王对农民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比其他地区更为困苦,阶级斗争异常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区域,民族矛盾也很尖锐,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爆发农民战争的地区。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以陕西为中心,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手工业者罢矿不断发生,为明末农民战争准备了必要条件。

王二首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起义烈火迅速蔓延。次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纷纷投入起义洪流中。起义之初,农民起义军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推翻明朝政权的明确纲领,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且成份复杂,战斗力不强,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陕北起义震惊了明朝统治者,崇祯皇帝准备利用剿抚兼施的策略尽快平息起义烈火,封疆大吏执行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政策,企图瓦解农民革命。在明军剿抚兼施策略进攻下,不少起义首领接受了招安,这一时期呈现出时战时和的复杂局面。

在关键时刻,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发挥了巨大作用,起义军势力迅速壮大。明朝招抚政策破产,主抚派杨鹤下台,主剿派洪承畴继任三边总督,集中优势力量围剿起义军。崇祯六年(1633年)冬,起义军经渑池县突破黄河防线,转移到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河南地区也开始爆发大大小小的起义,响应陕西义军。渑池突围的胜利,不但使义军未被消灭,而且变被动为主动,起义军势力日益壮大。

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等地,被迫转入西部山区。崇祯九年(1636年)夏,起义军被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3个月。高迎祥率部从陕西汉中突围,遭到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壮烈牺牲。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李白成、张献忠逐渐成为起义军领袖。1638年,在明廷和地主武装的打击下,起义军连遭失利。张献忠败于南阳、麻城,最后投降了明军,起义转入低潮。为保存起义军力量,李自成于1640年进入河南,养精蓄锐,等待战机,并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受到农民的极大拥护,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到百万之众。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白成率部攻占洛阳,镇压了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经过一年休整,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再次起兵,歼灭明军主力左良玉部,后转入四川,随即兵进湖北,于崇祯十四年攻陷襄阳,镇压了襄王。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张献忠取得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李白成率领一部分起义军进取西安,于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势力进一步壮大。随后,起义军从西安出兵攻打北京,很快攻入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自杀,明朝被推翻。

李白成进京后,面临的形势是如何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其中盘踞在山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成为起义军的心腹:之患。然因起义军内部矛盾重重,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致使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杀。次年,张献忠也兵败而死。大规模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战争,至此结束,农民军余部转入联明抗清斗争。

明末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民起义军与明、清军队进行的一场殊死斗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发展和总结。起义前期,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与明军形成鲜明对比。进入北京后,军事首领滋长了腐化思想,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在明、清军队进攻下功败垂成,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1624—1662年),本名森,字大木,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井乡人。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他本人也出生在日本,直到七岁时才被父亲郑芝龙接回中国。南明弘光帝时,郑成功入南京国子监学习,受到当时的名儒钱谦益的赏识。至隆武帝时,深受皇帝器重,赐姓朱,改名成功,遂被称为“国姓爷”。到永历帝时,又被封为延平郡王。

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进逼福州。郑芝龙为保存身家性命,投降了清朝。清兵攻下安平时,郑成功的母亲田Jll氏被辱自杀,隆武帝也被俘遇害。当时年仅22岁的郑成功悲痛异常,毅然脱去儒服,换上戎装,高举“被父报国”的大旗,决心以死报国,抗清到底。

郑成功入漳、潮交界的南澳岛组织抗清力量,于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出兵,两三年间接连攻占了同安、海澄、泉州等闽南沿海许多地方,又进据金门、厦门,以此作为抗清的根据地。厦门当时称中左所,郑成功特改名思明州,设礼、户、吏、兵、刑、工六官以理庶政,分所部为72镇,遥奉桂王永历帝。不久,又攻下漳州。郑成功利用漳、泉沿海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并同内地加强经济联系,思明州“井里烟火,几如承平时景象”。

郑成功在起兵抗清的十多年间,曾多次北伐和南征,其中以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北伐声势最大。这年五月,郑成功同浙江的张煌言相配合,率领83营、17万水陆大军北上,从崇明岛入长江,直指南京。郑成功率部将甘辉、余新等,破瓜州,克镇江,进逼南京。张煌言率另一支军队溯江北上,进驻上游门户芜湖,控扼要害。遗民故吏,思念故国,听说王师复来,无不额手相庆,持牛酒相迎,壮士豪杰纷纷易帜剪发响应,耄耋老者多驻足路边涕泪满行,激动地说:“不想今日复见王师矣!”在人民的帮助下,抗清军队很快就攻克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府县。郑、张上下呼应,南京清军几不可支。但由于郑成功麻痹轻敌,误信清总督郎延佐的诈降奸计,耽误了战机,清军得以从容调配力量,发动突袭。郑成功仓促应战,全军溃败,部将余新被擒,甘辉被杀。郑成功匆忙退回金、厦。张煌言孤立无援,不久便被击溃,得地尽失。

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清政府派遣将军达素率清军和闽浙总督李率泰一起分路出击,进攻厦门。后又命靖南王耿继茂移镇福建,以罗安托为安南将军,共同剿讨。同时又下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禁止舟船出海,以切断东南人民同郑成功的联系,局势十分严峻。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坚持长期的抗清斗争,郑成功遂决意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领土台湾,以为抗清根本。在此之前,郑成功就已经因为贸易问题与荷兰人发生了’很多矛盾,甚至兵戎相见,并且获悉台湾人民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中,急盼王师解救。这时,恰好有一个曾担任过荷兰“通事”的爱国者何斌向郑成功进献了一幅台湾地图,透露了台湾荷兰殖民者内部的机密情况,并表示愿意做攻取台湾的向导。1661年2月,郑成功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驳斥了台湾荷兰殖民者“炮台厉害,水路险恶”而不能攻取的错误意见,决定立即出兵台湾,驱逐荷兰殖民军队。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从厦门移驻金门,整修船只,积极准备。他留下儿子郑经及部分将领驻守金、厦,自己亲率军队进攻台湾。三月二十三日,由25000人、大小战船400艘组成的大军由金门料罗湾出洋,经一日航行抵达澎湖。因气候关系,在澎湖驻扎数日后继续行进。四月初二拂晓,船队在浓雾弥漫中进入台湾海面,在熟悉水道的何斌引导下,顺利通过了港浅滩多、不曾设防的鹿耳门航道。午后,船队进泊位于赤嵌城西北的港口,登岸扎营。郑成功的军队受到台湾人民的热烈欢迎,“土民男妇壶浆迎者塞道”。

郑成功军队登陆后,荷兰长官揆一指挥其侵略军从海、陆两面反扑。郑成功迅速打退敌人,随即包围了赤嵌城,并采纳百姓建议,堵塞了流往赤嵌城的水源。在这种孤城无援的情况下,赤嵌城荷兰军头目猫难实叮不得不率300余名部下在初四日出城投降。

郑成功收复赤嵌城后,又集中兵力分水、陆两路围攻揆一所在的热兰遮城。他让人喊话:“土地我所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但荷兰军并未立即投降,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为了减少伤亡,派马信等驻扎台湾街,“围困俟其自降”,其他各镇分汛地屯垦,做好长期围困的准备。

八月,巴达维亚的荷兰殖民者数百人乘甲板船10余艘前来增援。台湾的荷兰人看到援军到达,便疯狂反扑。郑成功派陈泽率水师迎敌,大获全胜,夺获甲板船2只、小艇3只。从此,台湾的荷兰军外援断绝,只有束手待毙了。及至十二月,郑军已围城长达9个月。接着,又进行强攻,用28门巨炮轰击荷兰侵略军用以掩护的乌特利支堡,并在当晚占领了这个堡垒。中国军队的包围圈越来越小,荷兰侵略者陷入了绝境。十二月十三日,荷兰军长官揆一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了在我国领土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

郑成功在台湾采取了许多政治、经济措施。他将赤嵌城改为东都,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和万年县。组织士兵屯田,并奖励居民垦荒。郑氏政权规定,每个番社派去汉人一名,给熟牛一头和一些农具等,将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传授给高山族人民。此外,还在岛上开设学校,提高了台湾人民的文化素质。这样就大大加速了台湾的开发,也促进了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友谊。

清顺治十九年(1662年),即收复台湾的第二年,郑成功因为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一页。他的丰功伟绩,一直受到人民的尊崇和缅怀。

三落之乱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明朝大势已去,明遗将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但李白成部将掠去其爱妾,让吴三桂大怒,联合清兵入关灭了李自成部。从此以后,开启了吴三桂为清朝打拼的历史。他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功不可没,被封为平西王,管辖云南,兼辖贵州省,永镇云贵。与此同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也为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这三人各自管理自己的藩镇,被称为“三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