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76

第76章 莎士比亚

第3章第42节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生平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灿烂生辉的明星──被誉为西方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的威廉?莎士比亚。他的作品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无价之宝。他的作品超出了英国文

艺复兴时期,飞越了英国国界,跳出了英语语言的界限,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的宝贵财富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商人家庭。4岁时,他的父亲被

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了这个拥有两千多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他7岁上

学,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在观看

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

。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学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

起戏来,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16岁时因家境渐趋穷困而辍学。此后,他先在

一个屠户家学徒,又在乡间教过书。后来因为他在当地富豪兼保安官的地里偷猎鹿兔而获罪

,因此,他撇下家庭逃到伦敦,在剧场里看马、做杂役,并开始创作剧本。起初,一些专业

编剧耻笑他没有受过像样的教育,“只懂得一点点拉丁文和很少的希腊文”,是“混迹于白

鸽群中的乌鸦”。莎士比亚无视这些嘲讽,拼命进行艺术创作,很快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

他一生写了许多剧本和诗歌,流传下来的有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莎士比亚

于1616年逝世,有趣的是他的生日和卒日同为4月23日,这么巧合的事,是极为罕见的。英

国人民不但每年都举行纪念活动,而且每隔一年举行一次“莎士比亚戏剧节”。现在,“莎

士比亚戏剧节”不仅盛行于英国,而且逐渐超越了国界,许多国家都举办类似的活动。

几百年来直至今天,各国都有许多研究、评论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的学者、评论家。十七世

纪有德莱登,十八世纪有卜普、约翰生和莫尔根,十九世纪有兰姆、柯勒律治、赫士列特、

德?西昆,二十世纪有道登和布雷德莱。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如德国

的歌德,法国的伏尔泰、雨果,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都对莎士比亚作品作过精

彩评论。研究莎剧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正在兴起。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

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初十年中,他共创作了九部历史剧。在这些剧本中除了《约翰王》

(1589)描写的是13世纪封建王朝内部的争斗外,其他的剧作则构成了两个内容衔接的四部

曲:《亨利六世》上、中、下部(1590~1591)与《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

1595)、《亨利四世》上、下部(1597~1598)与《亨利五世》(1599)。

这些剧本概括了英国从1377~1485年间一百余年的动乱历史,描写了英法战争和英国的封

建内战,歌颂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谴责封建领主之间的不义战争,对人民的疾苦则表示了

深切的同情。

理查三世是英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莎士比亚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在剧中描写了阴险狡

诈的贵族理查如何以血腥手段挤掉了六个合法继续人,登上王位的故事,揭露谴责了他的凶

狠残暴和昏庸无道,塑造了一个虚伪狡诈、残

酷无情的暴君形象。《亨利五世》描写亨利五世做太子时不甘心宫廷中的刻板生活,在下层

社会厮混,与流氓无赖为伍,即位后改邪归正,成为英明的理想君主。

莎士比亚的喜剧

莎士比亚创作了十部喜剧:《错误的喜剧》(1592)、《驯悍记》(1593)、《维洛那二绅

士》(1594)、《爱的徒劳》(1594)、《仲夏夜之梦》(1596)、《威尼斯商人》(1597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 《无事生非》(1599)、《皆大欢喜》(1600)

、《第十二夜》(1600)。其中最后三部最能表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风格,人称“娇艳明

媚的喜剧三部曲”。

《第十二夜》描写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奥拉在海上航行遇险,先后流落到伊利里亚。

这里的统治者奥西诺公爵正在向一位名叫奥丽维亚的贵族小姐求婚,却遭到拒绝。薇奥拉女

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做了公爵的少年侍人。从此,爱上奥西诺公爵的薇奥拉作为爱情的使

者,奔跑于奥西诺和奥丽维亚之间,凭着她与自己孪生哥哥相貌异常相像,顺利解决了一系

列复杂而又严重的爱情冲突。

莎士比亚的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一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上演后,莎士比亚名霸伦

敦,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场去看这出戏,并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故事是这样的:

在意大利的一座城市中,有两个世世代代都是仇敌的贵族,一个叫蒙太古,一个叫凯普

雷特。有一次,凯普雷特家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化妆舞会。蒙太古家的独生子罗密欧冒着风

险,戴着假面具去参加了。他结识了凯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互相倾

心,陷入爱情中。在一个神父的帮助下,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不幸的是

,不久两家又发生了仇杀事件。朱丽叶的表兄在决斗中被罗密欧刺死,罗密欧因此被赶出城

市,不久朱丽叶的父亲准备把她嫁给另一个贵族青年。朱丽叶忠于罗密欧的爱情,她宁愿

死也不愿意再嫁。在神父的帮助下,她喝下了一种长眠的药,假装死去,神父同时叫人通知

罗密欧赶紧回来。但不幸的是送信人没把信及时送到,罗密欧听说朱丽叶已经死去,悲痛欲

绝。他赶回来,在假死的朱丽叶面前服毒自杀。朱丽叶醒来后,见罗密欧已死,她拔出罗密

欧的剑也自杀了。这一悲剧,深深地感动了两家人,他们最终消除了他们世代的仇恨,友好

起来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之间的冲突,集中体现了莎士

比亚个性解放的思想。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本来是丹麦的一个快乐王子。他正直的父王被叔叔毒死,叔叔篡夺了王位,并霸占

了他的母亲。在国外上大学的哈姆雷特赶回国,他的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的被害经过,要

儿子报仇。

哈姆雷特为了报仇,装疯卖傻,寻找机会了解事实的真相。一次,他请一个戏班子演了

一出杀兄篡位的旧戏,情节和他父亲鬼魂所说的一样。在演出过程中,他的叔父惊慌失措,

从而证实了他自己的罪恶。

哈姆雷特决心报仇。但一次偶然的失误却把自己情人的父亲误杀了。他的叔父把他送到

英国,并让英国国王杀死他。哈姆雷特半路上跑了回来,又发现自己的情人因父亲死去、爱

人远离而精神失常,误入河中淹死。叔父唆使哈姆雷特情人的哥哥和哈姆雷特决斗,结果

两人都中了敌人的诡计。临死前,哈姆雷特奋力刺死了叔父,为父亲报了仇,但他没有完成

重整“颠倒混乱的时代”的大业。哈姆雷特的悲剧反映了包括莎士比亚在内,整整一代人文

主义者的悲剧。

在以后的几年里,莎士比亚又写出了《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它们和《

哈姆雷特》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奥赛罗》(1604)描写了一幕冲破封建束缚

又陷入资本主义利己主义阴谋的青年男女的感人爱情悲剧。《李尔王》(1606)描写刚愎自

用的封建君王在真诚和伪善的事实教育下变为一个现实而具同情心的“人”的过程。《麦克

白》(1606)则揭露权势野心对人的毁灭性腐蚀毒害作用。

莎士比亚的神奇剧

晚期的莎士比亚创作呈现出脱离现实,转向梦幻世界的倾向,以幻想来解决与现实之间的矛

盾,风格也为之一变,充满童话式的想象,富于明快的节奏。其作品有《辛白林》(1609)

、《冬天的故事》(1610)、《暴风雨》(1611)等。《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

》(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

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这些

剧本的情节大同小异,都是主人公先遭到灾难与不幸,后来得于偶然契机转危为安,甚至因

祸得福。虽然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宽恕和谅解的精神贯穿全剧,主张用爱心医治旧日

的创伤,强调忏悔、改过能产生新的希望。剧本的人物和背景极富传奇性,人物动机近似

荒诞,突出运用了大量巧合与偶然事件。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完美结合,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

典型性,同时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作品思想通过情节人物自然地表现出来。莎士比亚

还是语言的大师,他吸收人民的语言、以及古代和当代的文学语言,运用得得心应手。剧中

时用散文,时用诗体,毫不刻板。他的许多词句脍灸人口,已成为英语的一部分。莎士比亚

被同时代的戏剧家称之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也把莎士比亚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1616年,莎士比亚由于生病离开了人世。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

“看在上帝的面上,

请不要动我的坟墓,

妄动者将遭到诅咒,

保护者将受到祝福。”

他的墓现在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象朝圣一般去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