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23

第23章 宋代文学流派

第2章第7节宋代文学流派

宋词之豪放派与婉约派

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

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

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

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

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

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

另一流派。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

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

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

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

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

全书总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

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婉约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

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

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

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

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

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

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

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

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

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 岳创识嗲饔谕鹱崦溃嗣潜阈纬?

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

,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宋代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

宋代诗歌流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虽然他的创作成就比不上苏轼,但是

他的诗歌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他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

并传授给后学,所以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诗人颇多。比如陈师道与苏轼交谊最深,但做诗

却以黄庭坚为学习典范。因此,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了。徽宗时吕本

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25人,认为这些诗人都是与

黄庭坚一脉相承的。吕氏此图早已失传,现存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卷四十八。吕氏图所列25人是: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

、林敏修、洪炎、汪革、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等

。稍后的《云麓漫钞》等书所记载名单与此稍有出入。这些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大概吕氏

的原意只是因为诗派之祖黄庭坚是江西人,派中诗人又以江西人较多,就取名为江西诗派。

25人中有较多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陈师道、谢逸、洪刍、饶节、洪朋、洪炎、韩驹、李彭、

晁冲之等10人,除陈师道外,作品成就皆不甚高。此外,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

中、陈与义等人。曾思、赵蕃等人也列入诗派。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

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

容上便各有特点。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

,内容比较狭隘。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

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

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

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

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源泉即社会生活

,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

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

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

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

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江湖派

南宋时期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所刊《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

续集》等诗歌集而得名。江湖派诗人的生活年代不一,身分复杂,有布衣,也有官宦。但其

中以那些因功名不遂而浪迹江湖的下层文人的作品较有影响,如刘过、姜夔、敖陶孙、戴复

古、刘克庄等,都是代表人物。

江湖派诗人多以江湖相标榜,作品表现了他们不满朝政,不愿与之合作的态度,也反映了他

们厌恶仕途、企羡隐逸的情绪。

江湖派诗人的部分作品对南宋社会有较为深刻的反映。这些诗作或题咏山川、或记述事件,

借以抒发作者爱国情怀,发泄对朝廷的不满,指斥权贵的丑行,再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刘过《题多景楼》,敖陶孙《中夜叹》,刘克庄《开濠行》、《苦寒行》,利登《野农谣》

,乐雷发《逃户》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们的作品,还常常抒写有志难申的苦闷心情

以及寄人篱下的悲凉境遇。也有一些作品情绪低落,表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江湖派诗人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古体诗和七言绝句上。他们大都不满江西诗派在诗中堆砌典故

、炫耀学问的倾向,力求平直、流畅。许多人和“永嘉四灵”一样,崇尚晚唐诗

风,但又不像“永嘉四灵”那样专守律体,尽力锻造。一些江湖诗人喜欢仿古体乐府,或雄

放劲

切,或质实古朴;也有一些人专在绝句上下功夫,细致精巧,长于炼意。如叶绍翁的《游园

不值》,就脍炙人口。

江湖诗派和“江西”、“四灵”一样,未能摆脱模拟之风。境界不高,气度狭小是他们的通

病。

由于疏于锻造,他们的一些古诗往往率意而成,显得粗糙;绝句也多存在明畅有余而含蓄不

足的缺陷。

四灵体

南宋中期一个学习晚唐诗的诗歌流派及其作品的风格体制。当时永嘉(今浙江温州)诗人徐玑

(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互相唱和,因他们的字或

号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他们鄙视欧阳修、梅尧臣以来包括江西派在内的诗,而

偏袒林逋、潘阆、魏野等承袭晚唐风气的诗;口头上提倡唐诗,实则排斥杜甫,以贾岛、姚

合为“二妙”,尊尚晚唐。经过叶燮等人的揄扬,“四灵体”名噪一时。

四灵中徐照和翁卷都是布衣,徐玑和赵师秀做过小官。他们的人生态度是“爱闲”,“安贫

”,“有口不须谈世事,无机惟合卧山林”(翁卷《行药作》)。其诗体的特点是:题材局

限于流连山水;轻古体而重近体,尤重五律;律诗首尾略如题意,中四句锻炼磨莹,刻意求

工,不必切题;中四句轻意联,重景联,忌用典,尚白描;追求野逸清瘦情趣。赵师秀说:

“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末如之何矣。”显出四灵体的窄小来。

四灵体作为江西诗体的对立面出现,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不满江西诗体的人的响应,如江湖派

中的部分诗人也崇尚晚唐,注重五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江西诗派的势力。但这种狭小

局促的诗风同时也遭到有识之士的反对,如严羽、刘克庄等人都表示过不满,甚至连叶燮后

来在《题刘潜夫南岳诗稿》中也称赞刘克庄和四灵分道扬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