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艺术5000年
19912200000037

第37章 失聪的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代表,也是整个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德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宫廷乐团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他的父亲酗酒成性,强逼他长时间练习键盘乐器,希望儿子可以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贝多芬也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他8岁就开始登台演出,ll岁辍学专门从事音乐学习,13岁开始担任宫廷乐队羽管键琴手,14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1790年,海顿在从维也纳去伦敦的途中,宴邀贝多芬及其他宫廷音乐家。此后,贝多芬获准于1792年去维也纳跟海顿学习音乐,并终生定居维也纳。在此之前,贝多芬就去过维也纳跟从莫扎特学习,但在1787年,他就不得不因母亲病危而中断学习。贝多芬跟随海顿学习的时间也不长,随后又跟从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列里、申克等人学习。1795年,贝多芬在维也纳首次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演奏了《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获得了很好的声誉。他与许多贵族有很好的友谊,如华尔斯坦伯爵、鲁道夫大公爵,而且贝多芬也乐意接受个人的援助,但他反对18世纪那种把音乐家束缚成一个雇主手中的庇护人的制度。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要安稳得多,但因个性太强,他经常受苦。

贝多芬从中年时期开始听力减弱,到了晚年已经完全失聪,这对于作曲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1796年,贝多芬开始感到听觉衰弱,最初他瞒着别人,但是随着病情的恶化,他再也无法瞒下去了。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朋友。他于1801年给韦格勒医生的信中说发病已有三年。因此,他可能从28岁时就发病。但是,1802年他所写的遗书中又这样说:“六年以来,受此病所折磨,庸医们使我的病情恶化。”如果这种说法是真实可信的,则发病时间应再提前两年。这种耳疾是神经系统的疾病,所以他在生理上并不感到痛苦。

作为一名音乐家,贝多芬一心想治愈此病,并且到处求医,但都完全没有效果。那时侯的许多治疗手段让人难以忍受,他有时为了逃避服药和向耳中点滴药水而避开医生。1802年10月6日,治疗无望的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写下了有名的、不知其原由的遗嘱。这份遗嘱,过了25年在他死后才被发现,从行文来看,大概是苦于耳疾而写的。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贝多芬患耳疾的初期听不到高音,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仍可听到低音。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逐渐衰退。听觉的衰退伴有严重的耳鸣,这令他无法忍受、不知所措。耳聋使他与人交往时发生了困难。他从中年开始使用助听器,节拍机的发明者梅策尔为他设计制造了种种助听器,但是后来这些都不起作用了。晚年,助听器失效,他不得不用笔交谈。他让对方在谈话簿上写下事由,他读后再口头回答。今天,在柏林的图书馆中,仍然保存着1819~1827年的136册笔谈手册。失聪所带来的被动生活使贝多芬不愿与人见面,过着孤独的生活。

他一生没有结婚。虽然对他的天才感兴趣的女人很多,但她们都没有把他选作丈夫。他做事笨拙,不善于表现自己,也不善于与人交往。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苦痛和绝望。苦难虽是他生活中的负担,但也是他创作的力量源泉。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交响曲《英雄》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的创作“英雄年代”的开始。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民众的痛苦、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他创造的旋律总有一股力量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到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所以,他不愧被尊称为“乐圣”。

《命运》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命运》是一份宣言,是一部史诗,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它是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力量的凝结。大概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的知名度。甚至有人说,贝多芬的伟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部代表作。《命运》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体现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比较长。据文献记载,贝多芬从1803年就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命运》的第一乐章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了,然而后面的3个乐章则在1807~1808年完成。这个漫长的创作周期说明了贝多芬在这部交响乐上所花的心力。作品一开场,就是4声震撼人心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听到它的人永远无法忘却。命运在敲门,这是贝多芬对这4个音符的解释,也是整部作品的主题。接下来的音乐,如同一幅激烈战斗的图景,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是一种拼搏斗争的凝聚点。这样的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在听众的内心回荡,强悍的乐音也使得听众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如同短暂的战时休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总之,有哀伤,也有积聚,那是等待更伟大的战斗的到来。第三乐章,战士重新拿起抗争的武器,回到阴云笼罩的战场。他们要在这里决斗,要在这里取得胜利。四处洋溢着鲜血淋漓般的恐惧,音乐的气氛也从平和转向了阴暗。突然,山洪爆发了,战斗开始了,这就是第四乐章。它汹涌而来,没有人能逃脱,没有人不想进入战斗,因为这战斗关乎着每一个人。“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每个听众都为作品的伟大激动,在这里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积极应对人生挑战。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辞世。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但是在3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名群众护送着他的灵柩。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斗志,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