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艺术5000年
19912200000027

第27章 拉斐尔达到完美和谐的新境界

拉斐尔(1483~1520年)是一位极为敏捷的、具有超人才华的画家。在短暂的37年中,他完成了很多杰作,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起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三杰。他把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的艺术理想,轻而易举地予以形象化。凭着洗练的画技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创造了不逊于前两人的艺术业绩。拉斐尔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贡献之大,在世界美术史上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的。

拉斐尔出生在意大利中部的乌尔宾诺城一个富裕的中等资产阶级家庭。乌尔宾诺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他的父亲是一位颇具水准的职业画家,母亲早逝。拉斐尔幼年受父亲影响,从素描、透视法等基本画法着手,并研读相关绘画理论,在其父的工作室接受绘画训练。拉斐尔青少年时的第一件完整作品是壁画《圣母与圣子》。《圣母的婚礼》是拉斐尔的成名之作,创作这幅大型祭坛画时他还不满21岁。

1504~1508年,拉斐尔创作的最有名的圣母像有《大公爵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等。其中《花园中的圣母》最杰出,虽是宗教画,却洋溢着人世间的幸福、美好。圣母侧身而坐,照看着两个正在嬉戏的孩子,一个是耶稣,另一个是施洗者约翰。画面线条柔和;远景优美,近景鲜花遍地;天空有几朵轻盈的白云,情与景富有浓郁的诗意。

1508~1520年是拉斐尔的艺术创造登峰造极的年代。他在梵蒂冈第一厅按照诗人德拉·欣雅杜尔的诗所配的画《圣礼之争》、《雅典学院》、《帕那苏斯山》、《三德像》等虽然是为罗马教廷所作,但拉斐尔巧妙地使它们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圣礼之争》是庞大的半圆形构图,天上的人群和地下的人群均排列成弧形,地上画的是教会领袖和高级僧侣,天上画的是“三圣”: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圣灵鸽子,12圣徒围成半圆坐在耶酥的两边。作品人物众多,但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神态各异,人物活动紧密相联,互相呼应。《雅典学院》把不同时期的人物集中于一幅画上,古希腊、罗马和当代意大利的50多位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名流荟萃一堂。最成功之处是拉斐尔运用了空间构成,透视精确,气势宏伟、壮观。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姿态、表情和活动都极其丰富。《帕那苏斯山》把古今大诗人都集合在小山丘下,显得非常自然而又符合题意,赞美了人的美德和崇高的感情,歌颂了诗和音乐的结合,画面洋溢着愉快、高雅的气氛。《三德像》又称《智慧、温厚和毅力》,三位女神左为“权力”,中为“真理”,右为“节约”。拉斐尔根据诗人德拉·埃利奥多罗的诗为梵蒂冈宫第二厅配制了四幅壁画:《赫里奥多罗被逐出神殿》、《波尔神纳的弥撒》、《彼得被救出狱》和《教皇和阿提拉会见》。这组画的主题是歌颂教皇的权力及其胜利。专家们认为《彼得被救出狱》最精彩,艺术家以生动的情节和高超的技巧描写了天使机智、勇敢地营救彼得出狱的紧张、惊险的细节。拉斐尔为梵冈蒂宫第三厅创作的壁画《波尔奇宫的火警》,原意是宣扬教皇利奥四世用祈祷消灭了火灾的奇迹,可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却歌颂了意大利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火灾。拉斐尔最有名的肖像画有《教皇朱理二世》和《教皇利奥十世》。朱理二世被塑造得意志坚强、性格暴戾,利奥十世被刻画成一个阴险而又狡诈的野心家。此外,如《红衣主教托里佛利齐奥肖像》、《卡昔利翁肖像》、《乔万娜·达拉戈纳像》等,都是拉斐尔这个时期杰出的作品。他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风度。不过艺术家最擅长的还是表现女性美。如《阿拉贡的约翰娜》和《东娜·维拉塔》.前者用紫红色的天鹅绒和深褐色的调子来表现人物的高贵身份,后者用金黄色的调子来描写肌肤的柔嫩和披纱的透明感。拉斐尔后期最负盛名的圣母像有《椅子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等。《椅子中的圣母》描绘了圣母圣子之间母慈子爱的天伦之乐。《西斯廷圣母》是一幅祭坛画,他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她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献出了自己惟一的儿子。拉斐尔一反传统,采取了一系列新的表现手法,让人们在运动的视点和感觉下观赏圣母下凡。构图显著的特点是稳定的安祥感和旋律般的运动感。艺术史家高度评价这一杰作可与《蒙娜丽莎》媲美,都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瑰宝。

1513年,利奥十世继任教皇。教廷内聚集着众多的艺术家、音乐家、文学家、拉丁学者,时有古文物学者展示文化遗产等交流活动。拉斐尔出入教廷,和这些名流学者交往;最重要的是受到教皇利奥十世的器重,并被委任为教廷艺术总监,出类拔萃。他声名远播,家喻户晓。

正当拉斐尔的艺术事业蒸蒸日上、大有可为之际,他突然得了一场急病,1520年4月6日死于罗马,当时才37岁。他的去世引起罗马全城同声哀悼,罗马以非常隆重的仪式为他举行葬礼。

拉斐尔被后世称为“古典主义”大师,不仅影响了“巴洛克风格”,而且对17世纪法国的古典学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拉斐尔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而且也为后世开启了一扇创作典范的新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