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层领导任职理论与实务
19646400000012

第12章 责任意识(1)

领导是职权、责任和责任意识的统一。责任意识指对承担的领导工作尽职尽责的精神状态,是做好领导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如果说领导职权是实施领导的必备条件,领导责任是实施领导的外在压力的话,责任意识则是实现领导的内在动力。领导干部的这种责任意识来自于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节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责任意识

一、党的宗旨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惟一宗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无论是从事党务工作的中层领导干部或是从事政务工作的中层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因而,无论是党务干部或是政务干部,党员干部还是非党干部,在向人民负责上都是一致的。

二、对党和人民负责必须克服的两大问题

对党和人民负责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当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也有一些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同群众的感情淡化、疏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表现十分突出。形式主义是一种重形式、图虚名,忽视内容、不求实效的作风;官僚主义是一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作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种种表现,有的干部高高在上,摆官架子,动不动对群众吆五喝六,影响极坏;有的领导干部胡乱决策,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后患;有的干部沉湎于文山会海,满足于迎来送往,根本没有心思认真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有的干部一心想着升迁,不是把精力放在为群众谋利益,而是大搞政绩工程、“路边”工程等等。强化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的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坚决抵制和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三、培养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责任意识的内容和方法(一)在领导干部中进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教育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我们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路线,是保持党同群众血肉联系、党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成功的保证。当前,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情况变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不能变;任务变了,群众路线不能变。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摆正自己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而不是官老爷的位置。

(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难,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开展工作,解决好影响群众生活的各种问题。

各级领导一定不能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不能搞劳民伤财的达标升级活动,不能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要把评判干部政绩的标准交给群众,把是否得到群众公认、取得让群众满意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着眼人民群众,关键是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在农村“三个代表”教育活动中,基层干部总结了两句话:“使干部受到教育,让群众得到实惠。”抓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责任意识,也要取得这样的成效。各方面工作有没有新的改进,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状况有没有新的改善,是检验领导责任意识强不强的最重要的标准。如果说了一大套,搞了很多活动,最后没有落实在群众的具体利益上,那就没有成效。当前,尤其要关注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群众、受灾地区群众、工资被长期拖欠的基层干部等困难群体,把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切实安排好。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他们的困难解决不好,不仅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可能产生影响人民团结和社会安定,甚至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种种问题。标本兼治,关键是治本。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摆脱困难,使他们安居乐业,就是一种很重要很紧迫的治本。

第二节顾全大局、以大局为重的责任意识

一、大局为重责任意识的内涵

所谓大局为重,就是指在处理局部与全局、上级与下级关系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整体利益,以服从大局为行动准则,而不应以局部或个人得失为准绳。******同志说过:“要提倡顾全大局,每一个党员,每一种局部工作,每一项言论或行动,都必须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绝对不许可违反这个原则。”①在处理与领导关系的过程中,坚持大局为重原则十分重要,它使全局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保证,都不会受到损害。我们知道,在手段和目的这对范畴中,目的主宰和决定着手段,手段受制于和服从于目的,这是起码的常识。处理全局与局部、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强调讲艺术,讲方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全局利益。为此,我们在处理全局与局部、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时,就应该慎重考虑,采用何种方法才会利于大局,采用何种方法对大局不利,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确保领导干部在处理局部与全局,下级与上级关系的时候,永远把领导行为限定在大局利益许可的范围之内。

二、培养大局为重责任意识的方法

培养顾全大局,以大局为重的责任意识,既需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认识能力,又需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

(一)通过学习党的制度和规定,树立全局的责任意识①《******选集》合订本第779页。

领导干部,无论是做地方工作或是做机关工作,都只是全党全国大局中的局部,都必须从全党全国的大局来认识我们的领导工作。

首先,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方、各部门都要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改革体制、建立制度、制定政策、决定重大事项,既要发扬民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防止和纠正分散主义倾向。不允许把自己管理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搞成不听党的统一指挥、不受组织约束和群众监督的“领地”。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不允许制定与中央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定。

其次,培养大局为重的责任意识,也是做好中层领导工作的前提条件,把自己领导的工作置于全局之中,置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置于组织的整体之中,才能把自己的领导工作做好。

(二)从事业出发,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个人利益和全局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上级从全局或长远的需要出发,安排下属去从事某项工作,而这又需要下属做出一些个人牺牲。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下级,就应当“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①,而不能计较个人得失,拒绝或抗拒上级的安排。

在这个问题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给我们作出了榜样。1934年秋,他被调到新成立的红八军团任政治部主任,而该军团的军团长曾是他手下的一个连长。许多同志不服气,认为罗荣桓同志资格老,德才兼备,作战指挥能力和政治工作能力都比军团长强,这样①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37页。

安排不公平。罗荣桓同志却毫不计较,坚决服从上级的决定,并劝其他人说:“我们参加革命,为的是建立新中国,为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不是为了当官。今天我领导你,明天你也可能成为我的领导。不要论资排辈,要服从组织的决定,不应计较地位高低,更不要随便散布不满情绪,以免影响团结。”罗荣桓同志的高尚品质,就在于他做到了“为了整体利益、全党利益,宁可牺牲自我,在所不惜”。

(三)顾全整体利益,能经受住暂时的委屈

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全局利益,有时需要我们暂时放弃自己正确意见,接受不那么正确,甚至错误的决定。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也确实存在过。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统治党中央时期,被誉为“红星”的******曾受到残酷迫害,但他为了不使党分裂,不使红军自相残杀,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甘愿蒙受被投入监狱的不白之冤,直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才重获光明。******同志也是如此,在王明错误路线统治我党时期,他受到排斥,被迫离开中央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他一方面在行动上服从组织,不搞分裂;一方面又坚持真理,说服同志,终于使大家重新认识到他是正确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也可能遇到这种情况,它同样需要我们顾全大局,经得起暂时委屈的考验。

第三节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责任意识领导干部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工作才会有新局面、新成果。

一、树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责任意识的现实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一个领导干部做好领导工作的前提条件。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等。2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都与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现在,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大量的工作领域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去创新,去突破。

进行体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要使这种新的经济体制达到比较完善、比较成熟,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需要进一步从制度上加以完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有新的突破,规范统一的全国市场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的经济技术竞争和合作机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力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等,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需要我们继续加强调查研究,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力争在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创新方面作出新的成绩。

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党的十五大号召全党同志,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同时还提出:坚持******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中层领导干部理所当然地应该肩负起这个历史责任,增强责任意识,认真研究和回答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新的重大问题,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真正做到“三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