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咨询师临床操作手册
19626300000022

第22章 临床心理治疗受理面谈的一般技巧(2)

另外,我们还可以把从书本里学来的东西运用上去。比如说:“我听说有不少人在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时,他们会容易想到死。你的情况怎么样呢?”有的人也许会担心这样的提问会诱发自杀,但越是专家越要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当来访者否定了这个可能性时,也要强调一下:“如果你这种情绪变得比较强烈时,请千万要告诉我。”

如果“我确实有过想自杀的念头”,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问:“你至今有没有尝试过自杀,试过一些什么方法?”一旦咨询师认为来访者自杀的危险性很高,可以这样建议:“如果你真的觉得情绪很差,这样会影响到大脑的生理状态。现在有一些很好的药,不管怎样,去看一次医生怎么样?要不要我给你介绍和我们心理临床中心关系比较好的医生?”如果来访者已经去看了医生,那么可以建议:“能不能也告诉你的医生你有时会有自杀的念头?医生一定会给你开一个适合你的好药。”并且一定要告诉来访者一旦坚持过了这个时期,情况一定会好转。比如说:“一旦你的身体变得好一些以后,你的心情也一定会好起来。然后我们再一起考虑怎么做好,可以吗?无论如何,请你一定要挺过这个时期。如果你有什么事情,随时可以打电话到我们心理临床中心来。”然后请来访者答应:“请你千万要答应我,在接受我的心理治疗时一定不要自杀。”

八、探求问题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探求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来访者的遗传因素、身体因素,也有可能是人际关系,特别是一些心灵创伤很重要。请注意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勉强寻找所谓的“罪魁祸首”。

我们可以首先听取来访者的意见。比如说:“造成现在这样的状况,你心里有没有找到具体原因?”“像这种情况,有不少人是因为受过别人欺负,你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不愿意去学校,你有没有和他本人谈过?”“你们夫妻离婚这件事,和孩子不愿意去学校,你认为有没有关系?”等等。

有的来访者认定的原因很单一,但是,大多数的心理问题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下才慢慢形成的,所以我们不能太相信来访者所说的原因。特别要注意如果咨询师执意寻找“罪魁祸首”,有可能会对治疗起反作用。我们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不愿意去学校,你有没有和孩子谈过呢?”如果对方回答:“问过孩子,可是孩子只是说:‘没什么。’”那么我们就可以借此确认一下:“我估计也是如此。有很多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至少,没有证据说孩子在学校受到了严重的欺负。”

有时,当来访者说出了连咨询师都信以为真的“原因”时,我们还是要扩大自己的思维,考虑到别的可能因素。比如说:“是因为发生了严重的欺负行为。”“老师有问题。”“是孩子自己缺乏忍耐。”这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是我们要注意不要把这个原因认为是唯一的因素,可以这样回答:“对孩子来说受到别人欺负真是可怜啊。”“你认为作为老师应该有一定的指导学生的能力,是吧?”“作为母亲,你希望你的孩子更坚强一些,对吗?”特别是当来访者说像“都是我不好”之类的自我否定的话时,最好不要赞同。这也许是来访者在试探咨询师。如果在这里随便“嗯,嗯”地答应了,可能对方会误解咨询师真的认为这就是原因。不如说:“是这样吗?”“你认为是哪里不好呢?”“只要母亲这样训斥孩子,孩子都会不愿意去学校吗?”“就因为这个,孩子就变得不愿意去学校吗?”这样的语言表示出咨询师自己对此抱有疑问。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只是倾听对方的述说。

对方如果是孩子,最好不要问孩子“为什么”。比如说:“你为什么不愿意去学校?”“你为什么早上起不来?”“你为什么偷别人的东西?”“你为什么这样动手打人呢?”等等。这样的问题,孩子是不知道答案的。我们再重复一次,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孩子会觉得大人问“为什么”,就好像是在被训斥,甚至像警察在训话似的。孩子就很有可能不说话了,这样会影响以后接受心理治疗的动机。

如果孩子在被大人问“你知道你为什么总是被人欺负吗”“是不是你做了一些不合适的事情”,或是被老师说“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之后,又被咨询师问到同样问题时,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受到两次伤害。那么我们可以从问题发生的环境入手,比如说:“在你的学校,经常有欺负的现象吗?”“是不是谁都不敢说和孩子王不同的意见啊?”“有很多孩子不敢报告老师,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呢?”等等。

我们认为与其说问题发生的“原因”,还不如说“条件”。特别是问题反复发生时,我们与其追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行为呢”,还不如好好分析“什么样的条件都具备了,就容易发生这样的行为”。努力改变条件会更加有效果。

我们是不可能找到事物的根本原因的,物理学尚且如此,心理学更加不可能发现什么100%成立的定律和法则。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估计问题发生的概率,然后运用一些方法来使这个概率降低。所以,当像“为什么发生”这样的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把它换成“是什么影响了”,这样更加具有治疗效果。

当我们在分析问题发生的条件时,来访者的内心也同时开始了活动。而当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的心灵创伤时,在咨询师的心中也会出现类似的伤痛。这个时候,可以说心理治疗已经开始了。只要咨询师在感到痛苦的同时,注意不要去伤害来访者的话,那么对方的伤痛一定会得到一些缓和或改善。

九、咨询中的记录

为了准确倾听来访者的述说,我们一般在治疗中做记录。但是要注意,不要一心想把他们说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而不专心倾听他们的述说。也没有必要完全把它们都暗记下来。稍微漏记一些东西都不十分要紧,但是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等等。面对面的咨询可以给我们提供比电话,或者信件多几万倍的信息,正是“百闻不如一见”,如果咨询师只注重做记录,而忽视了来访者表情等一些整体情况,这比医生只看检查报告就轻易作出诊断更加糟糕。在心理治疗中,比起来访者具体说了什么,说话时的表情和语气有时更为重要。

我们重复一下,不要害怕漏听了,或漏记了什么,如果是重要的事情,来访者在今后的治疗中还会重新提到的。如果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没有被重复提起,那么一定是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

十、关于来访者的行为

有的来访者在谈完了大概过程以后,会询问“怎么办呢”之类的问题。如果你能够回答,当然可以当场回答。但是这个阶段能够明确回答的问题并不多。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来访者至今为止的行为中选择一些合适的行为表现来回答,并给予鼓励。特别是要多评价来访者鼓起勇气来接受心理治疗的这个事情。对于以后的具体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至于以后怎么办,我想通过今后的咨询和您一起考虑,怎么样?”这样的回答,也许有的来访者会感到失望,但是与其很随便地提供解决方法,还不如这样慎重回答,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但是如果是紧急情况,那是例外,我们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如果来访者在这之前看过医生,或是接受过别的心理治疗,那么我们要问清楚他们接受过什么样的治疗或咨询,具体效果如何。这样可以清楚对方对心理咨询的期待。有的来访者是瞒着医生或心理咨询员,自己偷偷地来咨询的。这种情况,从原则上来说,我们要征得医生和咨询师的同意才能开始新的心理咨询。当然,来访者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但是就像多个医生同时看一个病例,就会有服药重复或冲突的问题。如果同时接受多个咨询师的治疗,那么由于治疗方针不同,来访者也容易产生混乱。像通常只有一位主治医生一样,只接受一位咨询师的心理治疗,这样不容易发生混乱。如果和别的医生,或是咨询师一起联手治疗时,那么他们之间应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不用说专家之间当然需要遵守保密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