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声色现场:和苏七七看电影
19531600000023

第23章 章明 《巫山之春》

《巫山之春》是在《巫山云雨》、《秘语十七小时》之后,章明的“巫山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三部曲的前两部都是剧情片,这一部是纪录片。大部分素材拍于2002年春节,是身为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章明寒假回家用DV拍下的。

这部纪录片大体包括这些内容:废墟与新城的景象、章明与几位同学春节回乡的聚会、其中一位的感情故事、章明的家庭聚会。这些东西被含混地组织在一起——整个片子,如果说有风格的话,这个电影有一种含混的风格。《巫山云雨》中“期待”的主题,在这里已经有“下沉”的结局,但在浑晦的现实里,人还是活着。并没有更好,也没有更不好。纪录片的作者并没有很小心地把自己隐藏在摄像机之后,他甚至还走到镜前来,于是他不是一个“局外人”,他身处其中,只是手中多了一台小小.的DV而已。

废墟与新城

纪录从向废墟而去的车程开始。旧城已经是一片瓦砾场,两个人在江滩上回忆着这里曾是什么街,什么建筑,标志是一棵黄桷树的枯干。什么都没有留下,而也没有多少怀旧的因素。一两声感叹似乎是即景例行的。新城里种着塑料椰子树,街上没有绿化,但夜里霓虹满目,有很多茶,至与舞厅。

几个中年人

片子的大部分拍的是同学聚会。几个中年男人在一起喝茶,吃火锅,打麻将打牌。他们在茶馆里认识了一个女孩,然后在街头遇上了这个女孩和她的两个女友,就一起去唱歌跳舞。他们很快熟络起来,夜里十一点的时候,送女孩子们回到其中一个的家。很快从互不相识到亲狎暖昧。其中有些细节十分有趣:

A.在街头男人与女孩子搭话时,说的半吊子的英文,而女孩子们,也用简单的英文回答。

B.女孩刚出现的时候,不让纪录者拍她,侧过脸去,说自己“不上相”,到晚上他们一起回到她的家时,她换衣服,把衣服都脱下来,至于全裸(有一个镜头是女孩子对着摄影机脱下内裤),她对摄像机显然没有避忌。她是不是妓女片中没有交待。

C.同晚在这个女孩家的小厅里,一个男人搂抱着另一个女孩,而这个女孩打着毛衣。——这些细节也许可以借用来阐释“道德观”的解体,但在片子中,这些人看起来都是极其自然——或者说极其日常的。并没有在涉及“道德”时引发紧张的崇高感或罪恶感。这是中国社会现阶段普通人道德状态的一个采样,原有的道德体系已经基本解体。当《手机》这样的电影展现出信任危机的外在表现时,《巫山之春》以一种更为直接真实的方式,介入了内在的肌理。它并没有通常的“道德”或“反道德”的立场,只是进行一种陈述。在具体的陈述中,抽象的道德好像难于找到立足之处——在道德体系的解体中,进行道德判断显得是刻舟求剑。这些中年男人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历史的切割与变革,在文化的断裂与移植中“生活”的这一些人,是相当不具备“省视”能力的,包括对外界与对自身,他们就是“活着”,承受与享受“活着”本身。而也许正是这种浑沌状态使他们对“活着”本身有着热诚,所以在这个纪录片里,无论如何都还是能够体会到生活的质感,在意料不到的地方,生长着真实的幽默与感伤——前面说的c细节,女孩在打毛衣,一个当晚刚认识的男人搂着她亲,她也不推斥也不迎合地打着毛衣,编剧真难编出这样的“生活”来。

一段罗曼史

这个纪录片的中心“情节”是其中一个同学——和平的一段感情经历。他是个非常普通的,圆脸、戴副眼镜的中年男人。妻子在一个意外事故中死了,他有了一个新的女友。——在片子中,没有任何人谈到“爱情”。有一个同学开他玩笑:“你老婆尸骨未寒,你就想新的了?”他说:“有三年了吧?”女友出了事,打人被关进了看守所。他托各种关系想去看望她,其间就回忆起了他们认识的过程,他们一起的事情。讲述是非常直接的:他们在一个舞厅的卫生问做爱,“她非常配合”。他形容她,“腰很细”,“乳房很丰满”,“有点下垂,因为做的隆乳手术不大好,本来就比较大,她还去做”。他们之间有了情分,他到泸州去,没告诉她地址,她老远去找他。同学们听他说,最后和他一起去看守所看她。女孩子性子很烈,出来前在走廊的镜子前照了照。这种相会显得局促奇怪,但还是好。——不是《红楼梦》的好,是《金瓶梅》的好。

这个事件难以用美好的、感人的,这些词来形容。它也是含混的,但在含混中,有了一些力量甚或动人之处。它是从最本质的人出发的,从“做爱”开始的“爱”,并且坐落到生活中去,有了相互的追寻与体惜。这种感情与原有的道德体系显然是不相容的,但又不是毫无生活责任的一夜情/一夜性。它在“活着”之中产生,彼此之间没有精细的表达方式,但是有着身体和生活,因此是更为真实的,可以再发展下去。如果一座城镇陷落了,人活着,可能是这样的人,最后担负起重建的责任。

家乡

家里的部分拍得不太多,团年饭,还有一家人一起去老城上坟。买了灯笼、冥纸、鞭炮,在老城的废墟之中,祭先人。这是章明的家乡,他认得许多人,有时在镜头后与邻里打个招呼。

我在前面探讨了《巫山之春》中体现出的道德体系的解体,以及人可能在“活着”本身中,找到活着的趋动力。但是在一个社会中,不是个体的身体就可以建立起生活的。伦理永远在场。在这个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旧有的伦理秩序也在淡化弱化,家庭团年与祭祀的仪式相当简化,但是中国式的亲邻关系还是相当浓厚。在一个巫山这样的小城镇,“熟人”式的伦理关系还将长时期延续。而也只在彼此问寒暄问候中,还依稀可以看到传统的一线庚续。也许正是在此基础上,内在已然解体的道德体系还可以维持其外在的结构表象,从而为这个转型期的社会,提供形式上的道德架构。

对这部纪录片进行拆解与分析,是一件困难的事。生活提供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生动,不可剥离。章明选择了一个戏剧性的题材::一座城镇被淹没。但是生活同样也有巨大的吸纳力,可以吞食所有的戏剧性——留下每一个如此平常的细节,而又如此丰富。在看《巫山之春》前,我们总有些预设的主题想关注:新与旧、裂变与传承、遗忘与期待。而所有这些在生活中被混在一起了。以至于什么希望、失落、反思都显得过于高蹈。这部纪录片以它纪录下来的“生活”一一展现了“活着”本身的状态,不需要进行价值的衡量与判断。片子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水淹没了的巫山,一片平湖,峡间还有一弯彩虹(不知道是不是后期做上去的)。如果把《巫山之春》,不仅仅理解为春节,还理解为春天,为希望的话,那么这个片子几乎能把观众说服:希望不是形而上的,不在于未来,而就在现在,在于此时此刻,这些人,活着的现在时中。当然,他们完全不提“希望”这个词,正如不提“爱情”一样。——这些词是一个阐述者才需要掌握的废话。这也不是一个明亮的、纯洁的春天,但是生活可以在不太明亮、不太纯洁中得到延续的力量。

最后,从一部纪录片的角度上看,《巫山之春》是个成熟的作品,纪录者没有表示他的目的与态度,但是显示了他对于素材的理解与控制力。——而他又没有在理解与控制中,把素材单一化,单向化,而是保存了其中丰富微妙的质感,使从语言角度对它进行的读解,不可能是透彻的,完全的。这个片子拍的是接近中年的人的生活,有着一种中年的气息:不干净,不踊跃,在一种“随波逐流”中,如此这般地过下去。残酷的,温柔的,可笑的,感伤的,肮脏的,干净的,混杂在一起。其中当然有无数的危机,但也,还在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