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声色现场:和苏七七看电影
19531600000016

第16章 路学长 《卡拉是条狗》

相对于94分钟的片长来说,《卡拉是条狗》有一个漫长的序幕。光线暗淡墙壁破败的楼道里,琐屑的邻里对话好像有了意味深长的回响,紧接着,是一场遛狗俱乐部与抓狗突击队之间的游击战。在一弛一张之后,戏剧性的序幕落下帷幕——切到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内景,父亲老二与小狗卡拉共同缺席的这个夜晚,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和平。然后,上完夜班的男主角终于登场。——观众们终于看到留了长发留了胡子的葛优,他一进门,就开始了寻找卡拉的历程。

是的。对于老二来说,卡拉是他生活的重心所在。因为有了卡拉,生活才有了乐趣与尊严,如果要把它再形而上一点,那么,卡拉是老二的生活意义之所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意义总是在对比与扶持中建立的,相对于卡拉来说,老二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人。人的意义需要狗作为一个参照系。那到底老二是卡拉的主人,还是卡拉是老二的支柱?反正,这二者相辅相成维持起的一个相对平衡的体系被破坏了。虽然老二是一个小人物,他还是走上了追求意义的历程。从这个角度讲,不妨把《卡拉是条狗》理解成中国当代平民版的《尤利西斯》。

我把《卡拉是条狗》的叙事策略理解为网状的。在重心缺失之后,老二向多个方向尽他的努力。于是他的妻子,女友,母亲,儿子一起卷入了这场寻狗的艰苦战斗,是对外的,也是对己的。他与妻子商量,这个妻子其实也还通情达理,只是对于一个存款三万元的家庭来说,五千元的狗证确实不是一笔正当的开支,她的决心下得不容易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的。在两个人互相安慰着“不就是条狗吗”时,实际上老二已经先行放弃了自己突发的浪漫主义。他还与女友一起去寻找,在中国的人情网络中寻找着一个个结点,努力编织起一条通向卡拉的线索,虽然在此过程中,双方生活的窘态都暴露无遗——当然,最后还是以老二将一只手扶住杨丽的肩,轻轻拍一拍,作为惟一可行的一点慰藉。他甚至去母亲那里试探了一下,但是终于也下不了决心在逼仄昏暗的小平房里向母亲要三千块钱。

这些努力虽然脱不了生活灰扑扑、软沓沓的面目,但还是有温情在的。夫妇之间的关怀,男女之间的安慰,甚或还安排了一场床戏,作为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的仪式,是坚守也是逃避的姿势。但与通常的小人物电影不同的是,《卡拉是条狗》不是纯粹的温情主义,所谓“含泪的笑”。它在某一个地方表达了不满与抗议,虽然没有明确的新方向,或者新方向也很可疑可笑,但还是对老二式的生活状态,打上了一则评语:“你不配做我的爸爸。”与妻子、女友、母亲不同,老二的最大的同盟军与反动派是他的儿子,一个爱穿肥腿裤的高中生。倒是他真也喜欢卡拉,真也理解老二的心情,他的努力,甚至可能比老二还要有头脑有成效些——当然,他的方式是少年的逻辑不是成人的逻辑。最后导演给这个被关在铁栅栏后的少年一个少有的特写——全片惟一的一个大特写,让他来替自己作个表态。这个态度是非常严厉的。同为面对底层,导演的态度与贾樟柯的《小武》的尽量平视不同,与王超的《安阳婴儿》的稍稍俯瞰不同,他当然超出了孟奇《我最中意的雪天》的水准,而又与气质相对接近的《没事偷着乐》,在犬儒主义上划清了界限。这是个“长大成人”,进入到现实内部,却又对这种现实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他有理解,但理解不只是带来宽容,还有不留情的质疑。他的态度,比起别人是稍为残酷的。只是这种残酷,被自己努力地隐抑与控制。

于是这就带来了影片的问题。相对于《长大成人》,这个片子好像有了质的变化,从一种想像状态空降到现实土地上,但事实上,导演的态度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长大成人》中有一个朱赫来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旨归,而《卡拉是条狗》没有了,甚至题目还曾想定为《老二是条狗》,但是影片提供的参考视角,依然还是一个大孩子的视角。当然他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向度,但这种向度本身还缺乏成熟的理性,面对这个世界时,他只能以愤慨的情绪来取代更深层的理解与尝试。

这可能是影片形成后来的结尾的根源所在。各条线索走到最后,卡拉回来的希望越来越大,但儿子却被关在了另一种铁笼子里,把:战回卡拉的意义给彻底否定了。在叙事网络的铺展中,卡拉总是一不小心就要被淹没在各条支流中,导演只能通过一条一条字幕来提醒观众这条小狗是我们预设好的电影中心。接受了心理暗示的观众们也当然到了最后要求一个结局。那么就再写一条字幕吧,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卡拉回来了,和老二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条又薄又脆的蛋卷显然也不是导演的原意,他的电影,原本到载满小狗的警车开走就结束了,但是既然大家需要蛋卷,那么就来一根吧。第六代早已长大成人。导演说:我觉得我已经不能再叫青年导演了。

而除了结尾的缺失暗示了一种泛社会泛文化的意义与途径缺失外——不过这个倒不能太怪导演,对于老二,他的前路在哪里实在不是一个导演所能给出的,影片的问题其实在于它的叙事网络过于浮泛了。几条线索展现了生活之流中让人不快,让人想笑,让人有一些酸楚的泡沫,而细节与情节,缺乏真正的结实有力。外国友人们喜欢这个片子,也许因为隔,他们觉得已经非常真实,但身为一个同胞,我却觉得这些真实还是故事。这是张扔下海去又拉起晾上的网,它带着腥气,但不是就在海里的状态。

回到老二上来。葛优的表演是专业水准。但也许由于他的表演太好了,以至于这种表演本身让人总注意着表演本身的魅力——对于一个写实主义的影片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老二这个人物,因为葛优,好像也有迷人的地方,他虽然卑微,却不猥琐,在寻狗这件事上,更表现了一种久违的慷慨,勇气与执着。——所以我怀疑,葛优表演的老二,也许还是超出了一个可能的真实老二。角色大于人物。

但整部影片也没有让人太失望。《卡拉是条狗》在中国当代电影的参照系中,还算得上不错的片子。从艺术与操作的可能性上,它都做出了它所能做的努力与尝试。——当代电影,也许正需要从这种态度起步。

我看这个片子是在3月初,冬春交接的日子,《卡拉是条狗》正出国回归,香飘内外,于是现象工作室的“与导演对话”活动,也有了比平时更多的观众与记者。

王府井七楼的小放映厅容不下所有的人,有人站着看完全片,导演路学长在片子结束时坐到台前。他头发长至肩,戴着眼镜,倒已经不是一个热血艺术青年的样子,态度诚恳沉着,表达清楚——有些地方,说得比影片本身深刻。影片的国际口碑很好,又上了国内院线,从柏林到北京,他进行的对话与访谈应当已经有很多场了。但在此时此刻的他,还是认真而负责的。对电影,与自己。